全国报刊索引易类总目(2008年)
杨学祥 整理
题目 |
作者 |
出处 |
时间 |
页码 |
从《易传》“神”对“阴阳”的超越看其德性领域开启的必然性 |
彭战果 |
周易研究 |
2008,(1) |
-8-13 |
试论龟卜与京房五行易思维模式 |
乔宗方 |
周易研究 |
2008,(1) |
-14-18 |
汉代易学研究的创新之作——读梁韦弦教授《汉易卦气学研究》 |
谭黎明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1) |
-171-172 |
曹端对周子《太极图说》的理学诠释 |
王蕾 |
齐鲁学刊 |
2008,(1) |
-25-27 |
释《花东》卜辞中的“索” |
何景成 |
中国历史文物 |
2008,(1) |
-75-79 |
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 |
李学勤 |
中国史研究 |
2008,(1) |
-15-20 |
从殷墟花东H3卜辞排谱看商代舞乐 |
韩江苏 |
中国史研究 |
2008,(1) |
-21-40 |
苏轼与周易之“贞”观 |
徐建芳 |
求索 |
2008,(1) |
-184-186 |
评《汉宋易学解读》 |
张轶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08,(1) |
-28-30 |
“慎独”与帛书《五经》思想 |
陈来 |
中国哲学史 |
2008,(1) |
-5-12 |
从六十四卦排序看不同的易学思想 |
苏永利 |
周易研究 |
2008,(1) |
-30-36 |
“象形”、“会意”思维与《周易》 |
丘山岳 |
周易研究 |
2008,(1) |
-63-70 |
对“先天图与二进制关系”之争的考察与辨析 |
赵中国 |
周易研究 |
2008,(1) |
-75-82 |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 |
吴保春 |
周易研究 |
2008,(1) |
-3-7 |
易学诠释模式下的北宋理学 |
谷继明 |
周易研究 |
2008,(1) |
-37-42 |
邵雍先天之学对时代的契应 |
李似珍 王新 |
周易研究 |
2008,(1) |
-43-50 |
论罗汝芳的易学思想 |
梁隽华 |
周易研究 |
2008,(1) |
-17-24 |
论惠栋易学中采用的“逻辑化”方法 |
郑朝晖 |
周易研究 |
2008,(1) |
-25-29 |
《周易参同契》作者地望的文献学初探 |
汪启明 |
宗教学研究 |
2008,(1) |
-52-57 |
《周易·无妄·六三》爻辞与古人的转移巫术 |
刘保贞 |
管子学刊 |
2008,(1) |
-92-95 |
“易”字新解 |
陈方元 贾栗 |
黑龙江史志 |
2008,(14) |
-20-21 |
从《易经》之“易”看“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
吴立群 |
船山学刊 |
2008,(2) |
-137-139 |
读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札记 |
李尚信 |
周易研究 |
2008,(2) |
-17-22 |
明代王学与易学之关系──以孙应鳌“以心说《易》”之现象为例 |
贺广如 |
周易研究 |
2008,(2) |
-75-89 |
神明易道略论——以王弼《周易略例》为例 |
曾海军 |
周易研究 |
2008,(2) |
-63-68,74 |
敦煌占卜文书中有关游年八卦部分的几个问题 |
魏静 |
敦煌学辑刊 |
2008,(2) |
-145-154 |
甲骨气象卜辞有暴风雨的占卜——释“■” |
杨宗兵 |
中国历史文物 |
2008,(2) |
-57-60 |
《汉唐巴蜀易学研究》读后 |
潘斌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08,(2) |
-30-31 |
殷墟卜辞“束”字考释 |
姚莹 |
考古 |
2008,(2) |
-64-66 |
战国简卦画问题再探讨 |
于茀 |
北方论坛 |
2008,(2) |
-1-4 |
《周易》之养生理论探析 |
郭继民 苗青 |
兰州学刊 |
2008,(2) |
-154-156 |
《周易》对抑制“科技异化”的启示 |
史少博 |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 |
2008,(2) |
-40-45 |
《改葬崇宪太后诏》与六朝皇室风水信仰 |
张齐明 |
历史研究 |
2008,(2) |
-49-59 |
从催生巫术看宋代妇女的生育 |
方燕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8,(2) |
-104-107 |
张载、王夫之“保合太和”说议 |
向世陵 |
中国哲学史 |
2008,(2) |
-51-55,101 |
论帛书《要》篇“《损》《益》说”的两个问题 |
刘彬 |
中国哲学史 |
2008,(2) |
-17-20 |
试论李光地视域中的《周易参同契》 |
冯静武 |
周易研究 |
2008,(2) |
-5-10 |
论顾颉刚易学研究的进路 |
斯满红 |
周易研究 |
2008,(2) |
-11-16 |
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 |
刘彬 |
周易研究 |
2008,(2) |
-23-32 |
上博简《周易》字词札记三则 |
张崇礼 |
周易研究 |
2008,(2) |
-33-34 |
《周易》“有孚”新论 |
谢向荣 |
周易研究 |
2008,(2) |
-35-41 |
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构架 |
张文智 |
周易研究 |
2008,(2) |
-42-51 |
北宋儒学复兴与易学历史哲学的关系 |
章伟文 |
周易研究 |
2008,(2) |
-69-74 |
吕祖谦的易学思想 |
蔡方鹿 |
周易研究 |
2008,(2) |
-52-55 |
顾炎武的易学研究成就 |
任利伟 |
周易研究 |
2008,(2) |
-56-62 |
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零札 |
田炜 |
江汉考古 |
2008,(2) |
-115-117 |
读上博简(三)《中弓》札记四则 |
杨怀源 |
江汉考古 |
2008,(2) |
-118-121 |
上博馆藏楚简文字考释四则 |
陈斯鹏 |
江汉考古 |
2008,(2) |
-122-128 |
寻找揭秘《周易》的钥匙:《刘蔚华解读周易》读后 |
臧守虎 |
管子学刊 |
2008,(2) |
-127-128 |
易老和谐思想的基本构造及其现实价值 |
陈水德 |
中华文化论坛 |
2008,(3) |
-89-92 |
卦爻辞的弹性——以《易传》的解释为中心 |
王博 |
中国哲学史 |
2008,(3) |
-84-93 |
论张伯端的丹道与易道 |
孔令宏 |
周易研究 |
2008,(3) |
-83-91 |
《纬书集成·易纬通卦验》断句指瑕 |
孙剑艺 胥爱珍 |
周易研究 |
2008,(3) |
-34-37,76 |
由占筮到德义的创造性诠释——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发微 |
张克宾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3) |
-47-52 |
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述论 |
王浩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3) |
-53-59 |
二里岗甲骨卜辞的发现及其意义 |
郑杰祥 |
中原文物 |
2008,(3) |
-80-82,90 |
《周易·乾》卦新释 |
廖名春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3) |
-37-46 |
心通物论:《系辞上》的形上意蕴 |
温海明 |
现代哲学 |
2008,(3) |
-121-126 |
罗汝芳易学思想初探 |
梁隽华 |
现代哲学 |
2008,(3) |
-127-132 |
河洛谶纬与刘歆 |
葛志毅 |
文史哲 |
2008,(3) |
-80-87 |
中国宗教的巫术孑遗:韦伯论中国宗教与巫术的“亲和”关系 |
吾敬东 |
文史哲 |
2008,(3) |
-51-58 |
先秦易学的“神明”概念与荀子的神明观 |
郭静云 |
周易研究 |
2008,(3) |
-52-61 |
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
刘大钧 |
周易研究 |
2008,(3) |
-3-9 |
从帛书《周易》“小”“少”的区分释“亨小利” |
西山尚志 |
周易研究 |
2008,(3) |
-10-12 |
郭店楚简中的“性命”与《易传》的年代问题 |
李锐 |
周易研究 |
2008,(3) |
-13-19 |
《周易》古经的解释原则兼释《离》、《兑》二卦 |
刘成春 |
周易研究 |
2008,(3) |
-26-33 |
哲学视域中《周易》诠释诸问题刍议 |
张克宾 |
周易研究 |
2008,(3) |
-45-51 |
从“纠偏”看《周易正义》的经学和哲学价值 |
赵荣波 |
周易研究 |
2008,(3) |
-68-76 |
是“初筮吉”,还是“初筮告”:《周易》蒙卦卦辞异文辨析 |
刘新华 |
周易研究 |
2008,(3) |
-20-25 |
成玄英《庄子疏》的易学思想管窥 |
李延仓 |
周易研究 |
2008,(3) |
-77-82 |
从《周易》视角看董学 |
张实龙 |
周易研究 |
2008,(3) |
-62-67 |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的影响 |
陈碧 |
船山学刊 |
2008,(3) |
-65-67 |
汉代《易》学与谶纬图书之学 |
葛志毅 |
学习与探索 |
2008,(4) |
-226-231 |
论《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 |
康学伟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4) |
-27-30 |
《谈今本<周易>的语料问题》商榷 |
徐山 |
中国语文 |
2008,(4) |
-381-382 |
《周易正义》的宇宙观 |
赵荣波 |
文史哲 |
2008,(4) |
-56-63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野:读《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 |
杨金海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08,(4) |
-16-18 |
圣人与乾坤:易学史上的象数与义理分途初探 |
曾海军 |
中州学刊 |
2008,(4) |
-156-161 |
永嘉学派的解《易》进路——以薛季宣、叶适为中心 |
孙金波 |
中州学刊 |
2008,(5) |
-173-175 |
《易》到《论语》的经学转向——扬雄晚年思想转变的经学解读 |
解丽霞 |
江淮论坛 |
2008,(5) |
-140-144 |
河北邢台南小汪遗址西周刻辞卜骨浅识 |
张渭莲 段宏振 |
文物 |
2008,(5) |
-59-66 |
朱熹易学观论述 |
赵中国 |
社会科学 |
2008,(5) |
-120-128 |
论《周易》的和谐观及其在当代的承继与发扬 |
李红 |
求索 |
2008,(5) |
-110-111 |
“开物成务”:《周易》的设计思想初探 |
李砚祖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2008,(5) |
-4-7 |
邵雍的“皇极经世”学及其历史影响 |
詹石窗 冯静武 |
文史哲 |
2008,(5) |
-72-78 |
《周易》“西山”考 |
朱继平 |
中国历史文物 |
2008,(5) |
-79-87 |
周濂溪诚说的《易》理阐释 |
吴凡明 |
江西社会科学 |
2008,(6) |
-59-62 |
王阳明龙场《易》论的思想主旨 |
朱晓鹏 |
哲学研究 |
2008,(6) |
-17-24 |
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传统医学和农学的比较 |
张科玲 李伯川 |
黑龙江史志 |
2008,(6) |
-11-17,42 |
“阴阳”观念纵横谈 |
郭丽娟 |
黑龙江史志 |
2008,(6) |
-10,2,4 |
论今、帛本《周易》卦序的先后问题 |
李尚信 |
哲学研究 |
2008,(6) |
-25-32 |
论五行学说的三元连环辩证法:兼论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 |
王家传 |
江西社会科学 |
2008,(6) |
-55-58 |
《易经》阴阳和谐思想及其评价 |
李宝玉 |
求索 |
2008,(6) |
-57-59 |
宋代皇帝的占卜活动与占卜术的影响 |
郭友亮 |
求索 |
2008,(6) |
-221-223 |
王阳明入黔的心理分析——易占对王阳明特定生存境遇下人生选择的影响 |
龙平久 |
贵州社会科学 |
2008,(7) |
-43-47 |
范仲淹《易》论对《易传》奠基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发扬光大 |
杨亚利 |
理论学刊 |
2008,(7) |
-65-68 |
“神道设教”诸说考辨 |
李定文 |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
2008,(7) |
-73-78 |
十二种单纯八卦图统一的构图原理 |
候维民 杜晨蔚 |
求索 |
2008,(7) |
-53-54,86 |
《周易》的奥义 |
彭富春 |
哲学研究 |
2008,(7) |
-57-64 |
王弼《<周易·彖>注》“时”的观念探略 |
杨鉴生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8,(8) |
-52-56 |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大源头:以《易经》和《尚书》为中心的考察 |
孙熙国 |
理论学刊 |
2008,(8) |
-95-98 |
略论马王堆帛书《周易》本经通假字的类型与传承 |
刘元春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8,(8) |
-182-185 |
明义士对一坑卜骨的整理 |
李学勤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9) |
-100-105 |
易学与东汉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想 |
张涛 王荣优 |
理论学刊 |
2008,(9) |
-96-101 |
一种“探索复杂性”的世界观:周易 |
徐坤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2008,10(4) |
-115-117 |
殷墟H3卜辞主人“子”为太子再论证 |
韩江苏 |
古代文明 |
2008,2(1) |
-17-33 |
论易学太极阴阳说与中医之关系 |
徐仪明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8,2(2) |
-1-6,13 |
《周易》:从巫术宗教神性思维到经验哲学人性思维:关于《周易》的文化人类学透析 |
张凤武 雷霆 王潇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8,21(3) |
-34-43 |
《易》与礼之关系略论 |
蓝甲云 陈戍国 张长明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22(3) |
-104-106 |
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释文校正 |
许道胜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22(3) |
-8-14 |
论上博易特殊符号的类型与分布及其标识原则 |
陈仁仁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22(4) |
-封三 |
宋代文人士大夫占卜活动探析 |
郭友亮 |
社科纵横 |
2008,23(3) |
-119-120,118 |
两汉谶纬简论 |
黄朴民 |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8,23(3) |
-39-44 |
“金陵根本重地”:明末政治语境中的风水观 |
罗晓翔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2008,23(3) |
-22-29,74 |
复:归静而本无:论王弼对《周易·复卦》的诠释 |
郭丽娟 |
社科纵横 |
2008,23(7) |
-113-114 |
《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庄子》与《周易》、《山海经》构象方式差异研究 |
郑笠 |
艺术百家 |
2008,24(4) |
-60-64 |
象征与仪式:彝族民间生殖巫术考察 |
杨甫旺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8,25(1) |
-43-48 |
论《周易》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刚健之美 |
侯艳荣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8,27(3) |
-118-119 |
八卦名义考 |
殷守艳 |
图书馆杂志 |
2008,27(5) |
-76-79 |
《易林》生命意识述略 |
王佑夫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28(2) |
-159-162 |
《周易》“孚信”论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
王维 黄黎星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8,28(3) |
-110-113 |
试论楚式“镇墓兽”与东周时期楚民族的巫文化 |
丁兰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8,28(3) |
-151-154 |
易学视野下的建筑风水研究 |
董睿 李泽琛 |
东岳论丛 |
2008,29(5) |
-50-52 |
《周易·井·九二》译注辨正 |
王锡丽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8,31(5) |
-110-112 |
巫术析论:以宋代女性生育、疾病为中心的考察 |
方燕 |
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8,35(1) |
-136-140 |
论王弼对《周易》“言意观”的解构与创新 |
韩国良 |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8,35(2) |
-29-33 |
法象时空:中国数术的基本理念 |
关长龙 |
浙大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8,38(3) |
-49-57 |
现代易学研究得困境与出路 |
杨庆中 |
学术月刊 |
2008,40(1) |
-46-51 |
试论殷周之际由巫到史转变中《易》的作用 |
黄鸣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40(3) |
-93-98 |
巫术起源论评议 |
詹鄞鑫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8,40(5) |
-103-112,118 |
《周易》取象思维方式对《庄子》寓言的影响 |
于春海 曹春茹 |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8,41(1) |
-100-104 |
关于黄组祊祭卜辞性质的考察——附祊祭甲骨缀合六例 |
王蕴智 门艺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41(3) |
-123-125 |
从《焦氏易林》占辞看“公无渡河”的早期影响与原型 |
胡大雷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44(3) |
-1-5 |
《周易》与儒家的和谐模式 |
田成义 |
光明日报 |
2008,5.13 |
-11 |
从《易系辞传》论儒家在台湾的空间实践 |
潘朝阳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6(3) |
-74-83,128 |
邹衍五行说考论 |
朱新林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8,7(2) |
-61-65 |
《老子》、《易传》及汉唐时期哲学家们的过程论和生成论思想 |
邬焜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7(4) |
-5-9 |
“阴阳五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
许树安 |
中国文化研究 |
2008,春(1) |
-62-65 |
论商族骨卜习俗的来源与发展 |
朱彦民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
2008年00期 |
|
《易传》与道同旨内涵的探讨 |
陈水德 |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2008年01期 |
|
易理“阴阳五行”在黄土高原农耕农事中的观照 |
吴世彩 |
周易研究 |
2008年01期 |
|
伏羲文化的精髓——太极浅析 |
侯庚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
2008年01期 |
|
甘肃高台魏晋墓墓券及所涉及的神祇和卜宅图 |
赵雪野 赵万钧 |
考古与文物 |
2008年01期 |
|
《焦氏易林》与汉代《诗》学研究 |
李昊 |
社会科学研究 |
2008年02期 |
|
对古文献科学思想的研究——孔子精神对易道的弘扬 |
辛翀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2期 |
|
《大易集释》 |
高源贵 |
周易研究 |
2008年02期 |
|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 |
陈来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2期 |
|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四)目录(易之哲学研究专辑) |
|
周易研究 |
2008年02期 |
|
论《易传》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与天人合一的理论架构 |
张文智 |
周易研究 |
2008年02期 |
|
阴阳八卦起源新论——“阴阳”作为中国哲学起点的证明 |
李义民 刘礼聪 |
九江学院学报 |
2008年02期 |
|
殷墟卜辞“朿”字考释 |
姚萱 |
考古 |
2008年02期 |
|
史前巫卜文化在《乐记》中的遗存 |
王祎 张玉春 |
云梦学刊 |
2008年02期 |
|
释■——战国楚卜筮祭祷简中的沉祭 |
于成龙 |
东南文化 |
2008年02期 |
|
《焦氏易林》与汉代宗教文化构建 |
李昊 |
宗教学研究 |
2008年03期 |
|
《易传》与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文化渊源 |
张锡坤 |
东方丛刊 |
2008年03期 |
|
《易传》的君子思想发微 |
程旺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
2008年03期 |
|
论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 |
章伟文 刘志英 |
保定学院学报 |
2008年03期 |
|
易道无疆——中国易学堪舆学院副院长刘智成访谈录 |
常平 |
潮商 |
2008年03期 |
|
程颐《易》学与理学建构 |
姜海军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8年03期 |
|
略论《易》之“洁静精微” |
卢翠琬 肖满省 |
皖西学院学报 |
2008年03期 |
|
儒家生命伦理的精神、模式及特性——对“易道生生”的义理解读 |
张舜清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8年03期 |
|
易、他者与自我——循于连、德勒兹与伽塔利而道 |
于奇智 |
哲学研究 |
2008年03期 |
|
《太极图说》道教渊源新探——兼论“无极而太极”之说的形成 |
刘聪 |
管子学刊 |
2008年03期 |
|
对《花东》480卜辞的释读 |
韩江苏 |
殷都学刊 |
2008年03期 |
|
序《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 |
王宇信 |
殷都学刊 |
2008年03期 |
|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中具有分组分类特征的字 |
刘风华 |
语文知识 |
2008年03期 |
|
《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 |
李学勤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3期 |
|
从《焦氏易林》占辞看“公无渡河”的早期影响与原型 |
胡大雷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3期 |
|
律数合於易(点注)——《律吕正义后编》卷一百二十八·乐问二 |
唐继凯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08年04期 |
|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的思想 |
蔡方鹿 |
中华文化论坛 |
2008年04期 |
|
京房援《易》立律学说探微 |
黄黎星 孙晓辉 |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08年04期 |
|
《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与君子——兼论《易传·系辞》的学派归属 |
魏仕庆 |
船山学刊 |
2008年04期 |
|
变卦解《易》思想源流考论 |
翟奎凤 |
中国哲学史 |
2008年04期 |
|
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 |
廖名春 |
周易研究 |
2008年04期 |
|
尚秉和之“阴阳相须”易理思想辨析 |
韩慧英 |
周易研究 |
2008年04期 |
|
中西时间哲学比较视野下的易哲学——方东美、程石泉论中西时间哲学 |
俞懿娴 |
周易研究 |
2008年04期 |
|
“时”与《易传》德性领域的开启 |
姜颖 |
周易研究 |
2008年04期 |
|
《伊川易传》中的民本思想 |
谢晓东 |
周易研究 |
2008年04期 |
|
《易传》善恶报应思想探析 |
陈京伟 |
周易研究 |
2008年04期 |
|
论杨简以阴阳解易及其心学特质 |
曾凡朝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8年04期 |
|
伏羲始结网罟并作八卦的历史文化意义——兼论中华审美雅俗文化哲学的共同源头 |
杨扬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
2008年04期 |
|
殷墟卜辞中的四戈与四巫 |
连劭名 |
殷都学刊 |
2008年04期 |
|
殷墟小屯南地甲骨中的截锯卜旬卜骨 |
刘风华 |
殷都学刊 |
2008年04期 |
|
《易传》诚信思想的现代解析 |
王成 裴植 |
东岳论丛 |
2008年05期 |
|
水书《连山易》真伪考 |
阳国胜 陈东明 姚炳烈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5期 |
|
《易传》心性论抉隐 |
刘鹿鸣 |
周易研究 |
2008年05期 |
|
易八卦与文字考 |
孙继忠 |
汉字文化 |
2008年05期 |
|
从《己易》看杨简易学的心学宗旨及其学术意义 |
曾凡朝 |
周易研究 |
2008年05期 |
|
《易传》时观溯源 |
郑万耕 |
周易研究 |
2008年05期 |
|
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 |
林忠军 |
周易研究 |
2008年05期 |
|
曾国藩治《易》考 |
吴国源 史学林 |
周易研究 |
2008年05期 |
|
叶矫然《易史参录》述要 |
黄忠天 |
周易研究 |
2008年05期 |
|
《医易同源图铭》 |
柴铁劬 张全明 余瑾 段起来 卢跃飞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8年05期 |
|
王弼《易》学始立官学考——兼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的兴废 |
张晨 |
唐都学刊 |
2008年05期 |
|
道教阴阳太极图的演变 |
朱玉周 |
黑龙江史志 |
2008年05期 |
|
易八卦与文字考 |
孙继忠 |
汉字文化 |
2008年05期 |
|
阜阳汉简《周易》卜辞试探 |
黄儒宣 |
周易研究 |
2008年05期 |
|
大马撒寨佤族鸡骨卜文化地理考察 |
陆泓 徐旌 康晓峰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08年05期 |
|
甲骨卜辞中的灾祸词研究 |
蔡亚琴 |
宜春学院学报 |
2008年05期 |
|
殷商后期的贡纳、征求与赏赐——以花东卜辞为例 |
章秀霞 |
中州学刊 |
2008年05期 |
|
从甲骨卜辞看十二生肖之衍生——兼论十二生肖衍化的思维模式 |
刘青 |
思想战线 |
2008年05期 |
|
初探鸟鸣占候 |
夏旭光 王海华 |
时代人物 |
2008年05期 |
|
《易传》、《中庸》中的生态意识 |
孙振华 张丽琴 |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2008年06期 |
|
释“易”及阴阳 |
王治功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6期 |
|
欧阳修解《易》探析 |
余敏辉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6期 |
|
重构象数:《太玄》的赞《易》之道 |
解丽霞 |
周易研究 |
2008年06期 |
|
以《玄》准《易》两乾坤——司马光、王安石易学精神之比较 |
杨天保 |
周易研究 |
2008年06期 |
|
《易传》中“命”对“生”和“性”的统摄 |
张美宏 |
周易研究 |
2008年06期 |
|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 |
李秋丽 |
周易研究 |
2008年06期 |
|
试论《周易》“生生为易”之生态审美智慧 |
曾繁仁 |
文学评论 |
2008年06期 |
|
读《易》贵在读出新意——评《刘蔚华解读周易》 |
余勇 |
孔子研究 |
2008年06期 |
|
“生生之谓易”——试论《周易》的养生哲学 |
姜守诚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8年06期 |
|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 |
陈来 |
文史知识 |
2008年06期 |
|
八卦名义略说 |
张善文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8年06期 |
|
“八卦”产生的概率分析 |
王新民 吕晓亚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8年06期 |
|
敦煌写本《禄命书·推人游年八卦图(法)》研究 |
陈于柱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8年06期 |
|
殷商甲骨卜辞档案性质浅析——兼与任汉中先生商榷 |
焦凡力 桑毓域 |
档案学研究 |
2008年06期 |
|
甲骨卜辞双宾结构原型范畴理论研究 |
徐志林 刘彭冰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6期 |
|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西周卜甲与召公卜“成周”——召公曾来燕都考 |
曹定云 |
考古 |
2008年06期 |
|
论宋代的占相算命之风 |
鲍新山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06期 |
|
画道、易象与古今关系 |
柯小刚 |
文艺研究 |
2008年07期 |
|
“生生之谓易”——一种生命哲学的存在本原观 |
陈伯海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年09期 |
|
《易林》援引《左传》典语的特点 |
汤太祥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8年10期 |
|
《易》学文化的内涵及其覆盖领域 |
杨天才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8年11期 |
|
洛阳新获西周卜骨文字略论 |
蔡运章 |
文物 |
2008年11期 |
|
范仲淹的解《易》特点及其对学术风气的影响 |
刘越峰 |
江西社会科学 |
2008年12期 |
|
解读《易传》之“神” |
孙景山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年12期 |
|
悬泉汉简中的建除占“失”残文 |
刘乐贤 |
文物 |
2008年12期 |
|
甲骨卜辞——中国最早的档案 |
孟美菊 |
才智 |
2008年20期 |
|
元本《易林注》的文化价值 |
张洪波 |
文教资料 |
2008年28期 |
|
郭店简中的“性命”与《易传》的年代问题 |
李锐 |
周易研究 |
2008年03期 |
|
《文子》与《易传》 |
周国凤 |
安徽文学(下半月) |
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