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再兴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战争经验总结。文章从军律、作战、军权、统帅选择等方面论述战争胜负之道。又反过来作为战争律令颁布于军旅,为周师胜利之本。特别是建立了对君王(或国家)负责的军事一长制,予军帅以绝对指挥权。应该是现存最早的一篇军事著作,当为兵法鼻祖,或曰文王兵法。它对春秋、战国的军事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主题词:军静如山 大人帅师 小人勿用 师出以律 舆尸——装神 弟子舆尸——弟弟作为天子的代言人 中——稳健 左次 一长制
1.0 名词解释
1.1 师
“師”的重要构件是“帀”,现代汉语读z ā ,在古代,应该就是师字之省。是什么时候将师字之省变为周帀之帀的,无从查考。反正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字。
帀,甲骨文作 , 《说文》曰:“从反止( 之)而帀(师)也”。翻译成现代语就是“反止(之)就是帀(师)”。止( 之)与帀( 师)的甲金文互为反字。它们以“一”为参照物,止( 之)字的脚指头向上向外,帀( 师)字的脚指头向下向内。我们不难看出,帀(师)和止(之)字的“一”就是边界——冂之省略或直化,止(之)就是走出边界,“反止(之)之帀(师)”就是别国人越过边界侵入我国。《六书通》里有一款师为 ,右侧为“冂”与戈柲相组的象意字,从字面上看是戈柲倒插,实乃武器从外入内之象。
所以,古代的师就是战争加于我。对于战争的主体就是出征、侵伐。后引申为一切军事行动之称。
可以认为,止( 之)、帀( 师)均是军事行为的表意文字,动词。在读音上,止(之)、帀(师)读音亦大致相同,动词。
但是,后来将执行侵入行为的军队叫师,成了名词。師,《说文》曰:“二千五百人为师”。中国古代成建制师的时间很早,卜辞《粹.五九七》:“丁酉贞:王作三师,又(右)、中、左。”可见军事组织已经很标准化了。
《周易.师》之師,根据文意,应该理解为军事。
1.2 尸
尸,《诗经》里面有多处。
《国风.采蘋》:“于以奠之?宗室牗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用现代话说就是:在什么地方祭奠?祠堂里边!什么人妆扮祖先?齐家四妹。大约是家族之祭;
其二,《雅.楚茨》:“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巫)祝致告。 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 。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第,备言燕私。”
是祭祖盛典描绘。 代表祖宗享受祭祀的“尸”已经酒足饭饱,乘车走了 (皇尸载起),庄严神圣的祭祖盛典于是结束了。厨师和妇女们迫不及待地撤出祭台上的祭品,摆上几案,叔伯兄弟们狼吞虎咽,喊叫骈阗,大快朵颐;
其三,《诗.大雅.扳》:“天之方懠(q í怒 ),无为夸毗(p í )。威仪卒迷, 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揆)。”这是周大夫讽劝同僚的一首诗。是说天子正在胡作非为,人民大量死亡,老天都在发怒,实在不敢保证人民不造反(睽)。而你却奴颜婢膝,就像只会喝酒吃肉的尸一样,高矮不说话,失尽了大臣应有的威仪与责任。
可见,尸字的古代含义不一定是尸体。
尸,《汉语大字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一般以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诗.小雅.楚茨》:‘钟鼓送尸,神保聿归'。郑玄笺:‘尸,节神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再拜,尸答拜'。《公羊传.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汉何休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唐李华《卜论》:‘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
载尸与舆尸同义,舆尸就是车载代死者受祭的活人。
1.3 舆尸
如前所述,舆尸就是装神。活人装扮死者接受祭祀这件事。由于身份的高贵,这个人是坐在车上受祭的。
1.3 对弟子舆尸的误解
弟子,大多数《周易》注家认为就是弟弟,不赘述。而对于“舆尸”,却有不同理解。
其一, “弟子舆尸”,认为是“弟弟”为“尸”推车;
其二,认为是弟弟不会打仗,兵败后用车载尸体而归。高亨氏就持这样的观点。他们 是将 “尸”按尸体义理解了,当然也似乎有据。例如《左传.隐公元年》有“赠死不及尸”;《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攻城门,死伤甚重,曹人将晋军尸陈列在城墙上,原文为“曹人尸诸城上”,都是尸体义或陈列尸体义。现代汉语的主要义也是尸体义。错误在于以今天的词义代替古义;
其三,说是弟弟以车运载文王木主。
有博文认为,《师》是记载武王灭商的真实故事。“长子”就是姬发(后来的武王),弟子就是姬发的弟弟例如周公旦之流。“弟子舆尸”就是周公旦车载文王木主。为什么要“弟子舆尸”呢?是因为“长子帅师”,没有闲空,所以叫弟弟负责车载文王木主。
这里所犯的常识性错误是将“木主”与“尸”等同起来。木主是什么?就是写着死者姓名、爵位、封号的木牌子。而尸,却是装扮死者受祭的活人,怎能说“木主”就是“尸”、“弟子舆尸”就是弟弟用车载文王木主呢?
1.4 《周易.师》里的弟子舆尸象喻什么
我们认为,以上这三种都是简单片面的。
如前所述,“舆师”就是装神。“弟子舆尸”就是弟弟装神。问题是弟弟装什么神?根据《师》之卦辞爻辞文意,长子是军帅,弟弟装神,就只能装扮天子(父亲),成为“天子旨意在军中的代言人”。
但是,“尸”历来只会吃饭喝酒,并没有代表死人说话的记录。而这里说弟弟代表天子旨意,仅仅有爻辞的文意逻辑支持,并没有名家和典籍佐证。所以,敬请《周易》专家怀疑之。
2.0 卦辞翻译
【原文】《师》:师,贞。丈人吉,无咎。
【译文】《师》:师者,鼎也,定也,不移也。定如鼎定,止如山稳。无需怀疑,以德才兼备的人为统帅,吉祥无咎。
师,前面我们已经做过解释,就是军事行动之意,动词。后来以执行军事行动的聚落为师,是名词。对于军事行动和执行军事行动的聚落,现代(春秋战国时代的现代)军事科学表明,是不宜轻举妄动的,必须定如鼎定,止如山稳。轻举妄动,致败之道。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指军事行为当如鼎之稳沉、山之不摇之意。是比喻。
丈人,当为大人。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集解》引《子夏传》作‘大人',是也。”大人,指才能出众,品德高尚、通观全局的人。
无咎,既有吉祥无咎之意,也有不用怀疑之意。
3.0 爻辞翻译
【原文】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译文】初六,行军作战,纪律至上。律令不严,致败之道。
律,纪律。此处除了说纪律之外,兼说军令、军法。
《左传.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郑原是楚国的属国。因晋国势力大,郑国背楚投晋,楚国于是兴师问罪。在楚国大军压境之下郑国又背晋投楚,晋国出兵救郑。当时,因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失去了救郑的最佳政治时机。在此形势下,晋国三军统帅荀林父欲退军,另待时机。而副帅先榖(h ú )反对,坚决救郑。并不顾统帅命令,率先带领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与楚军对垒,要挟军帅。荀林父怕先榖孤军为战,失去先榖一军不好交待,也只好过河。下军大夫(政委)荀首引用《周易.师.初六》爻辞议论,认为这次战争必然败绩,说:“在师之临(指《师.初六》爻)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 …… 有帅而不从,临(侵凌统帅、居高临下藐视统帅)孰盛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后来,两军对战,果然败绩。这则故事是“师出以律,否臧凶”的绝好注释。
臧,《说文》曰:“善也。从臣,戕声”。“否”,读如f ǒ u。“否臧”,不善之谓。“否臧凶”,因军纪不善而招致凶厄之谓。
【原文】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译文】九二,不须怀疑,领军作战,稳健为尚,吉祥无咎。按此领军,君王将再三嘉奖之。
在师,关于行军作战。
中,行为稳健适中、不偏激之谓。发生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的晋楚邲之战,比起先糓的急躁冒进来,楚国君臣则显得从容不迫,稳健适中,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读者不妨读一下《左传.宣公十二年》,用以诠释“中”之含义。
锡,赐。“王三锡命”,君王再三嘉奖之意。奖励什么?就是奖励军帅的稳健、适中。
【原文】六三,师或舆尸,凶。
【译文】六三,帅外另设监军,败军之道。
“舆尸”,就是载尸。 《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是说装扮祖宗受祭的人酒足饭饱之后,乘车走了。可见“尸”字的含义,在春秋时代还代表受祭祀的活人,而不是载着尸体走了。
问题是,在《师.六三》中,这个“尸”是代表谁?根据《师.六五》的“长子帅师,弟子舆尸”一句,长子是哥哥,弟子是弟弟。长子率领军队,职务是明确的,是军帅。“弟子舆尸”,是谁的代表?根据文意显然是君王的代表,是在军中代表君王、传递君王旨意的人,是君王的偶像——尸,职务大约是监军。
师长之外另设监军,取败之道,所以凶。这是长期战争的经验总结。可见,中国的军事科学,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了。
【原文】六四,师左次,无咎。
【译文】六四,行师稳健,一无灾祸。
左,卑下。古代以右未上,以左为次。次,《说文》曰:“不前不精也。”在这里“左”与“次”同义。军事上的不急不躁、稳健从容为“次”的主要含义。
【原文】六五,田有禽,利[藝 (去艹、云) ](執)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文】六五,破敌之策,须在军中集思广益,广为建言,不有灾祸。哥哥帅师,弟弟又代表君王掣肘军事,此种做法不予改变,取败之道。
田,就是田猎。古代的田猎是在收割后进行,是大规模的军事围猎行动。目标虽然是野兽,实际是军事演练。是将乌合之众(农奴)演练成有纪律、听指挥的军事团体的练兵行为。目的是在国家有事时,组织农奴成军。所以,“田”也就具有打猎和是军事行动的双重含义。
“田有禽”,田地里有野兽,但在这里是指战场上有敌人的意思。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贞凶,因坚持而凶、不予改变而凶。所坚持者就是“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这个军事制度。
“執”,当是“藝”之误。古代的“藝”字没有草头和“云”,就是中间的那部分。它的楷书与“執(执)”十分近似。两三千年来人们都是将《周易》当成筮书来看待的。学者不屑于卦辞爻辞之字、词的逻辑研究与推敲,只关心卦象所隐含的预测神力或哲理暗示,对文本的理解就十分泛泛。在传抄过程中出错,势在情理之中。
“藝”之甲骨文、金文从木( )、从土( )、从丮( ),全字象双手植木于土之象(见《说文解字今释》p406)。《说文》曰:“种也”,看来与封、树、建、植同义,表建树之意。
“藝言”就是建言。“利‘兿'言”,予以建言,就是对军事的负责的畅所欲言。军事上的畅所欲言,起到统一意志、集思广益的效果。在战争之前统一意志,是战争胜利的必要保证。如果不统一意志,军帅要北击,弟弟又代表君王意志要东向,这场战争就注定是失败的了。前面所举《左传.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是将帅不能统一意志而致败的典型战例。所以,畅所欲言,统一意志,吉祥无咎。
这里,说“執”是“藝(去艹、云)之误”,仅仅是我个人在说而已,并不见经典、名家佐证,也仅仅是有爻辞的文意逻辑支持,有“经来就我”之嫌,学者不妨大加怀疑之。
如果坚持今本《周易》的“執(执)”是否可以呢?也似乎通。“执言”就是直言,负责、确定而不犹疑之言。但总觉得没有“建言(兿言)”那样切贴、顺理成章。
本篇既规定了军部成员对军事的建言权利和义务,更强调统帅对军事的绝对指挥权。后世的“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应该在这里找到其理论源头。
【原文】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译文】上六,君王有命,无论是开创国邑还是壮大国本,不可任用凭血气之勇指挥军事的人。
本爻辞并没有疑难名词影响我们对爻辞的正确理解。只有“小人”一词,有些模糊。现代意义的小人,就是贪图小便宜、当“小三”、拨弄是非的屑小之徒。显然是狭隘的。文王在这里所说的小人,照应全篇文章理解之,应该是没有政治素养、没有政治阅历、没有全局观念、凭血气之勇处理国事的人。特别是凭血气之勇处理军事事务的人。
4.0《师》中所论述的兵法要点
总结一下《师》中所罗列的军法要点,有如下几条。
1、慎以选帅
《卦辞》说,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为军事统帅;《师.上六》说,无论是开创国邑还是壮大国本,不能使用目光短浅、无全局观念、凭血气之勇的人。显然,军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之一;
2、师出以律
《师.六二》说,师出以律,无律则败;
3、行军作战,稳健第一
《卦辞》说,师者,鼎也,定也,不移动也。定如鼎重,止如山稳,不急躁冒进,是战争胜利之本;《师.九二》又说,行军作战,须中行稳健。这是君王的命令;《师.六四》又说,行军稳健,殆无灾祸。可见对急躁冒进的防范程度。
4、建立军事一长制
建立对君王(国家)负责的军事一长制,确立军帅的绝对指挥权。军中军令划一,禁止君王干预军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这里可以寻到源头;
5、建立军事民主集中制
对于军事,核心集团必须畅所欲言,须“兿言”,但不是各行其政。军令必须由军帅统一发布。要严禁军帅发布了军令、又有人以君王旨意干扰军令。所以,《师.六五》曰,“长子帅师,幺儿又代表君王掣肘军事,取败之道。”
我们称之为“文王兵法”或“姬周军典”,应该是我国兵法之祖。它对春秋、战国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军事准则,恐怕今天也是适用的。
5.0《彖传》翻译
【原文】《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译文】《彖传》说:五阴为众,就是师。一阳居中,就是正。一正能使众正就能君临天下而为王。
九二阳刚居中而君,外得六五和应;内卦坎,为君为限,外卦坤,为顺为民。君王限制而人民顺从,以此治理天下,吉且无限,又有什么咎害呢?
众,按《大传》的思维,是以爻象附会卦辞。本卦有五个阴爻,占六分之五,势力旺盛。阴爻代表民众,五个阴爻聚集,有群众聚众为师(造反)之象。《彖传》作者对群众聚众为师的反叛情绪,不无忧虑之情,故作此《彖辞》为君王示警。
正,是说九二阳刚居内卦之中,象意朝廷之中,具有法权上的中与道德上的正,所以叫正。按孔子的话说,“正就是政”。《礼记.哀公问》:“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跟)从政也”。所以,这里的“正”,应该是儒家对最高统治者从政的道德要求。
“众正”,正众的倒装句。因九二(朝中当权者)道德行为正派,其道德魅力使群众跟随履正之意。
“刚中而应“,是说九二阳刚居中,上得六五和应。《大传》思维,一般是将上卦视为朝廷,下卦视为民间的。但当将上卦视为朝廷、下卦视为民间,并不能很好地附会卦辞时,就将下卦视为朝廷、上卦视为民间。在称谓上也作相应调整,这就是将上卦称为外卦,外就是朝廷之外;将下卦视为内卦,内就是朝内。《师》就是如此附会和称谓的。上得六五和应,就是外得六五和应。六五在这里代表田邑主,如鲁国的季氏。诸侯政治实际上就是田邑主政治,诸侯是不能离开田邑主的,而且基本上看田邑主的脸色行政。今诸侯得到田邑主的和应,你说这是多么和谐的政治形势呢?
“行险而顺“,是从卦象附会卦辞。本卦上卦为坤,坤为为民、为顺;下卦为坎,坎为险,又象限制水流的河坎,在政治上比喻限制民众的宪令。坎为阳卦,有阳刚之性,可以成为君主行使宪令。即令宪令调高和寡,但因有群众在外和应,所以也是顺利的。以此解释卦辞的“吉祥无咎”。
毒,治也。古人不乏正、反两义同文之例。
6.0《大象传》翻译
【原文】《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富民畜众。
【译文】《大象传》说:上卦为坤,象地;下卦为水,象民。两卦相组,象意地低水积,政和民附。感此象意,君主当以富裕养育民众。
“地中有水”,以地低水积为喻,说明政和民附的道理。
“以富民畜众”,就是以富裕养育民众之谓。那时代,君主是将人民视为“君之羊”来看待的,直到汉代,州官叫州牧,例如刘备的合法身份是徐州牧、益州牧等。“以富民畜众”就是以富裕养育民众之谓。富民的目的是固民,人民富裕,就不会逃往别国。
结束语
由上可见,《周易.师》讲的是兵法,《彖传》讲的为君的准则,《大象传》讲的是民富国强的道理。三者的议题并不在同一焦点上。显然《彖传》《象传》不是解释《周易.师》之作。
那个神秘莫测的卦符符号,并没有以不是文字的文字影响卦辞爻辞,只起到文章段落序号的作用。然而,它却是《彖传》《象传》借以附会卦辞爻辞的由头。
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书:略。 2011/09/05 于贵阳甲秀楼
电子信箱:zaixingzhang43@yahoo.com.cn
|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
文章作者:
张再兴
|
『我来说两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