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文 提 要
易学是中国伏羲时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最古老的科学巨著, “ 群经易为首”就是人们站在分类学科的角度对它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所作出的正确评价。
从本原角度上讲, 易学是一部以天文学为基础学科的古气象学。
在天文学方面,其理论重点主要体现在太阳系的形成次序上,以及用来解决宇宙问题的阴阳相对论上。
在气象学方面,其理论观点则更加鲜明,体系则更加完备,易学理论认为,天体引力的改变是导致气象变化的根本原因,并且成功地将天体力学精准无误地应用到气象学中去。其中有关地理区域的分野,以及阴阳历法的制定,同样是气象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文、地理、历法、气象,浑然一体,蔚为天成。
从演绎学角度上讲,易学理论可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政治、军事、建筑、商务、音律、武术、美学等等诸多领域,无不引易拾源 ,据理立说;纵观诸学,其中对人类贡献最大的,当属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药中的具体应用;而作为传承载体的《周易》卜筮学,虽历来影响颇重,但人们对它的评价,始终是褒贬不一而莫衷一是。
从方法论上讲,易学属于象数推理学范畴;以象取数的推理方法若与现代实验科学相比则具有鲜明的简捷性、系统性与前瞻性,以及强烈的互补性。这一点,势必随着人们对易学理论的深入认识而逐步得到认可和彰显, “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 ,说的就是易学理论方法虽然简单,但蕴藏其中的科学道理却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一点正是我们从事易学理论研究和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就易学史发展史而言,太阳系的形成之理迨及周朝才得以完美地演绎到周易《筮仪》中去, “ 文王拘而演周易 ” ,指的就是周文王在夏商两学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这篇天人合一的理论过程当中,所经历过的艰苦历程;筮理得易理而立,易理得筮体而存,从此周易也就渐渐地成了易学的代名词。
就易学理论观点而言,太阳系的形成理论当以定论考之;至于宇宙全盘演化的细节问题,易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附加太极图的形式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太极图 --- 阴阳相对论的抽象思维图, 易学理论就是藉此良方来解决宇宙演化的根本问题的。
这篇论文就是窦勋先生在成功揭秘太阳系的形成理论基础之上,进而从太极图中抽理出来的一则宇宙演化论,这则简论,客观上说不一定百分百地准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文中所倡导的宇宙一体演生论是绝对优胜于目前所谓的宇宙大爆炸论的,因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在此理论的涵盖下,宇宙的爆炸现象、膨胀现象、黑洞成因、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宇宙的整体结构等问题都将得到完美的统一与诠释。
弘扬易学理论,真正有效地确立宇宙演化的基本原理,显然是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正 文 部 分
# 宇宙不但是一个整体,同时必然以生命的各种表现形态和形式而存在着
一 宇宙的原始形态是混沌的 --- 弥漫的中性粒子群体,我们称它为宇宙混元态。
# 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之间的演变过程,即阴阳两种形态的转换过程,必然是宇宙运动产生和消失的潜在因素,或曰根本原因
二 宇宙中心引力是引发宇宙物质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原动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宇宙第一推动力(如果站在宇宙生态学的角度去解释的话,则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至于此中运动形式的演变规律,根据下文发展,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理论推导: a. 宇宙在中心引力即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原始粒子开始向中心集结; b. 在这个集群性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当原始粒子的密度到达一定状态时,密度均衡趋向性必将促使其整体旋转,从而自旋运动产生; c. 在此旋力的扭控下,此后,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将随之旋转,或公转亦或相对自转; d. 宇宙运动产生于静止之中,它必将随着形体世界的崩溃而从新回到静态的粒子世界里去。
三 原始粒子收缩的过程,同时必然是宇宙外围真空层产生并与之相应扩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宇宙个体的理论空间必然等于宇宙物质空间加上宇宙真空空间。
# 宇宙是有中心的
四 当原始粒子的物质密度再次达到一定状态时,粒子群将不再收缩,而是在旋力的作用下,粒子群中的阴性物质即行星总物质将被逐渐离心出来,并最终形成以阳性物质即恒星总物质为中心枢纽的球环两性粒子体;宇宙原始星系的胚胎就是在这种球环结构的摩擦作用下,接连不断地孕育出来的;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星系的胚胎势必在母体(环体)中逐渐壮大,最终它们都将以两性原始粒子团的形式依次脱离环体。其中每个粒子团都将形成一个原始星系;这一环节正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有理由之出处所在。
五 球环两性粒子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在持续旋转中成就原始粒子团的同时,它将无法避免地向宇宙空间抛射一定数量的原始性复合粒子,从而为再生星系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说,再生星系的演生机理,恰恰是进一步消耗乃至彻底消化原始粒子的有效保障体系。
# 星系的演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六 原始粒子团脱离环体后,将开始分解,并且各自有规律地按照太阳系的演生次序逐级演化。(太阳系演生次序图附于正文之后,请详查)
七 原始星系分为阳极星系与阴极星系两种类型;所谓阳极星系,指的就是以发光星体(恒星 ) 为中心结构的原始星系,如太阳系。所谓阴极星系,指的就是以不发光星体(行星)为中心结构的原始星系, 其所属中心不发光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 黑洞 ” ;阴极星系这一理论模式完全是在太阳系的形成理论基础之上,再结合太极图中 --- 阴阳对立的原理而被有效确定下来的。至于二者不同的表现形态所蕴藏的演生机理,目前只能根据太阳系的演生之理做出这样的理论推导,当恒星物质在原始粒子团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行星物质时,最终核爆炸将导致行星物质分离从而形成阳极星系;反之则形成阴极星系。事基于此,我们大可以根据太极图中 --- 阴阳互主的原理,进一步做出这样的理论判断:阳极星系与阴极星系之间将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理论作用下,逐步组合成新的阴阳互主体系,那就是以阴极星系或者以阳极星系为核心的双极多元复合型再生体系;取象类比地讲,从此两极相伴 / 氤氲交感,阳极星系就会依托阴极星系,接连不断地演生下去,从而方有庞大的无极再生星系的形成(无极在这里面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针对阴阳两极而言的无极形态;二是指本星系在原始粒子的有效摄取与囤积下将促使自身不断地演生下去);老子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就是对这一法则的高度概括。
八 关于再生星系的理论模式,目前可以引证的只有银河系,根据现代天文观测的结果显示,我们可以断定银河系就是以阴极星系为核心的双极多元复合再生体系;至于以阳极星系为核心的双极多元复合再生体系的存在和位于,理论上当再以阴阳对立的观点,初步在银河系的对应位置上,建设性地把脉下来。
九 宇宙的开放 / 平衡 / 闭合是受两种力量支配的,一是向心力〈引力〉,二是热涨力〈斥力〉;而引力与斥力的大小比又完全取决于原始粒子的固有存量;当原始粒子消耗殆尽的时候,宇宙便失去了演生的能源,其结果必然进入闭合阶段;从转化定律上讲,原始粒子的消耗过程,当属于物质向能量转化的过程;如果把这一问题再进一步放到质能守恒定律上去深入探讨的话,那么宇宙开放的过程,必然有两个相应扩展的空间:一是,物质向能量转化的空间;二是,能量向物质转化的空间。如此说来,宇宙的开放过程,也就成了质能相继转还的两个过程;说到这里,我们会清醒地意识到,在宇宙质能转换的过程当中,行星物质只是扮演了能量转换介质这一特定的角色,就此我们还可以这样简洁地讲,宇宙开合的过程,其实就是行星物质与恒星物质一分一合的过程。总之,宇宙开合的过程,无外乎其形成 / 生长 / 壮大 / 以及衰亡的循环历程。
# 质能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恒星物质,即阳性物质
十 关于能量向物质转换场的理论认识,目前我们只能根据阴阳相对论初步对它做出这样的判断:外在的、静态的、低温的、无声的、不发光的、透明的、纯净的、密度均匀的核物质转化区。至于其中的转化机制与机理,我们不妨站在生物学(生生之为易)的立场上,进一步、系统化地做出这样的理论推导:宇宙能 - 质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宇宙能源循环储备的生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必然有两个特定的功效,一是可以向宇宙中心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补给;二是以此来维持宇宙温度的恒定;假如这一理论构想最终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宇宙暗物质暗能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我们还有必要回过头来从新审视宇宙开合的因素问题,显而易见,原始粒子的取决范围,势必只在环体粒子之一方了。
十一 古有 “ 浑天如鸡子 ” 之说,我们不妨就此观点把宇宙照例影缩成一枚鸡蛋,那么宇宙的整体结构大体上就可以这样划分了,蛋黄部分:质 - 能转换场,蛋清部分:能 - 质转换场,蛋壳部分:外围真空层。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宇宙正是因为有了真空覆盖而且只有真空覆盖的理论结构,才是唯一能够保证能量守恒乃至宇宙守恒的屏蔽体系。至于宇宙的具体结构问题,我们将在宇宙模型中详细分说。
# 人类只能看到开放的或者平衡状态下的宇宙 --- 结论
十二 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宇宙就是在动与静 / 虚与实 / 闭与合 / 内与外 / 冷与热 / 有形与无形的相对状态下而轮回演化的;这正是太极图所要表达的,阴阳互主 / 对立统一的要义所在。
十三 对比演生论与大爆炸论,我们可以看出,演生论更富有条理性和可循性;综观宇宙的演生过程,所谓的大爆炸,其实只不过是这一过程当中内在期间的一个表征而已;如果说演生论是纲,那么大爆炸论也只能是其中的一目了;而纲与目的关系,也恰恰契合了易学(古代象数推理学)与现代实验科学 --- 这两种科学方法之间所蕴涵的逻辑关系。
十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预见,中华易学理论之中所包含的阴阳一体演生论,必然是解决宇宙问题的最佳方略。
十五 附:太阳系的理论形成次序图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依据周易《筮仪》里所蕴含的演生信息,最终还原出来的理论次序图。 具体分演如下:
一、无极状态
阴阳百数之理
二、两仪形态
蓍用五十之数理
三、四象形态
中分四十九策之象理
四、八卦形态
阴阳五行的终端依据
释要:
1 )核内形成太阳,壳 3 形成月亮,返椟之一策以象之。
2 ) A 、 B 、 C 、 D 四星,过揲之策以象之。
AB 、 AC 、 AD 、 BC 、 BD 、 CD 六星,过揲所余之策以象之。
3 )壳 1 、壳 2 被行星所俘,成了卫星,挂一策以象之。
4 )三变三生合中分之二而有五,阴阳对待则有十,至此十星分演而见
扼要说明:
�0�1 核内核物质将通过爆炸的形式,最终形成太阳。
�0�1 所有行星将在核爆炸中分离,从而行星诞生。
�0�1 壳 3 跟随地球一道分离,显然成了地球的卫星 --- 月亮。
�0�1 壳 1 壳 2 必然伴随其它行星一同分离;根据现代天文观测的结果显示,海王星和土星分别成了二者的归属地。
补充说明 :
一 图中 A 、 B 、 C 、 D 、 AB 、 AC 、 AD 、 BC 、 BD 、 CD 分别代表了太阳系在雏形阶段的十个行星物质团(简称星团),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推论,除八大行星外,小行星带以及其它边缘小行星必然是其中两星团在核爆炸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碎击物,这一推理过程,也正是易学理论最终定理十位行星之说的本因所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十星论”的真伪性,是完全可以通过天体力学在气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来加以检验和证明的;这一实践过程恰恰是易学理论最具实用价值的客观体现。
二 关于其它卫星的形成问题,目前只能根据太阳系的演生之理,权且做出这样两个归纳性的结论: 1. 本体行星的分支 2. 行星之间所属再生体的系列分支。至于彗星的形成之理,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所有彗星都是太阳系在演生过程当中向外部空间抛射出的原始物质,最终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太阳系的卫星。
三 作为核爆炸的一个理论依据 --- 太阳诞生于月球之中的理论观点,必将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进一步解说月球之谜的理论依据;就现代实验科学而言,这一理论实践过程,无疑是我们求证太阳系形成之理的最佳途径。
四 从相对论的角度来讲,太阳系作为阳极星系的参照系,它的形成理论将直接关系到对极星系,即阴极星系的推演结论,所以首先找出太阳系的演生规律,势必成为我们解决宇宙问题的先决条件。
附议:
根据易学理论的推理结果来看,现代天文观测的难点,最终必然集中在三个盲区上,一是,宇宙中心区;二是,能质转换场;三是,外围真空层。
窦 勋
|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
文章作者:
窦勋
|
『我来说两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