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 正文

[张再兴]微渐至于不逆——释《震》(二)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09-29     点击次数:

【原文】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译文】上六,雷声萧索,眼神慌张。寇人得灾,意欲逃亡。酋首(西伯)未获,仅伤及邻。

往事已去,不必追究。备好钱财,挑选美女,而做外交斡( w ò )旋。

震索索,就是雷声萧索,失势以后的雷声。乃大蒐结束时的索寞、萎靡、颓唐之比喻。

矍,《说文》:“佳(鸟)欲逸走也,从又(手)持之,矍矍也。”就是鸟雀被人捉住、欲逃不能的慌张惊惧。这里用以描绘寇人者逃亡时的慌张形态。这次大蒐,商纣王确实吃亏了。

征凶,因征伐而凶,征伐给自己带来灾难。

躬,正身,大蒐的目标,即周文王。大蒐后的第二年(帝辛二十三年),便囚西伯与羑里,可见这里的“躬”即西伯。

邻,姬周的邻居,姬周的同盟国。

无咎,同勿咎,就是不要追究之意,不是平安无事的无咎。不追究什么呢?当然是商纣王对姬周的不惠,就是大蒐这件事。

婚媾,合亲。谁主动谁被动呢?根据当时殷强姬弱的国际形势,应该是周送女子与商,以表友好,用以结束一次国际争端。这样一来,言,就应该是外交斡旋。而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指责、非议、调侃。有,为语词,无义。

在向商纣王送美女时,为表示对商纣王的忠诚,文王亲自去了商都朝歌斡旋。并自己打好了铺盖卷、挑起饮食,把“办公室”搬到羑里去了。这也达到了商纣王欲以周文王为人质的目的。况且周文王为纣之三公,也可以住在商都。文王在羑里一住就是六年。文王能住六年,正是跟商纣王示好与和解的结果。

文王自己到商都,就不怕被杀掉吗?虽然姬周于殷商是心头之患,但双方并没有撕破脸皮。再加上文王的服软示诚,矛盾自然不会激化。况乎,因政治的需要,必要时首脑也是不能顾惜性命的。以文王的智慧与勇气,对国家之爱与诚,自囚羑里不是件难事,且是事之必然。

 

3 · 0 《震》篇大义

 

《竹书纪年·帝辛》曰:“二十二年冬,大蒐( s ō u )于渭”。

这次大蒐的过程、结果如何呢?《周易·震》篇做了完整的记录。

雷霆万钧、惊天动地→雷声隆隆、使人簌簌→雷声依旧,韵渐清悦→雷声疲软,如入泥潭→雷声萧索,眼神慌张→寇人得灾,合婚而去。气势递降,至于索索。

这是一篇逻辑完整的记叙文。 1 )记述这次大蒐的气势、规模; 2 )大蒐从开始到失势、合婚、结束战争的全过程; 3 )从大蒐的结果,所获取的政治军事教训; 4 )大蒐之后的善后处理,姬周对殷商的政策应对等。《震》篇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记录,构成本篇文章的直接含义。

《震》篇的 这些描绘,语言尖酸,不乏调侃。实在是没有把不可一世的商纣王及其军事行动看在眼里。但是,文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羞辱、洗涮一下气势汹汹的商纣王,得到心理上的快感,而是从中吸取教训。

《周易·震》是一篇商周当代史。有史书的效用,却更是一篇政论著作。显然是以史为训,规划着姬周的未来。

这个教训是什么呢?这就是:

“同志们!不要以为你很强大了,你可以打老虎了。不成的!你看商纣王多么强啊?不也是索索而归吗?戡商不是拼武力,而是拼实力。同志们!安静些,努力搞好你的经济建设吧!”;

“同志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必须按‘高筑墙(《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娴舆卫)、广积粮(《颐》,自求口食)、不称王(《大畜·六四》,童牛之牿)'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

比较《革》篇之老虎、豹子式的革命和商纣王雷霆风暴式的大蒐,文王少了他们的浮躁与懒惰,多了冷静与勤劳。拼老命的革命与恃武惩罚,都注定是不成功的。这是教训。

 

有废必有所兴,有批判必有所建树。批判雷霆风暴式的革命,必然主张微渐式的革命。因此,《震》篇的大义并不在《震》篇的文字之中,而在文字之外。这就是《遘·九五》:“以杞包瓜,含章(商),有陨自天”,就是“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正如杞树长大了,原与杞树同园的瓜就会枯死一样。天高,星星是不能用竹竿戳下来的;商壮,当如陨星一样自己陨落”。

文王主张商之灭亡,在其自朽,那是不是不要武力呢?我想只有傻子才会有这样耽心。杞树长大了,其实力不就在杞树的自然壮大之中吗?谁说杞树比瓜弱了呢?

 

4 · 0 以杞包瓜哲理的现代表述

 

4 · 1 生死关头谁也不是纸老虎

效法老虎豹子,丢原子弹,不是战争狂人,定是战争懒汉。说他们是战争懒汉,总想“一价钱”整死别人,取得一劳永逸的成功。殊不知即令是纸老虎,也要人去戳才倒,况乎往往是死而复生。希特勒、东条英机试图一劳永逸地占领世界,是失败了。说明纸老虎(这些被侵略的对象,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纸老虎而已)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打死的。一个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进!”

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奋起了,其他受害的民族不也一样?所以一切军国主义同商纣王的大蒐一样,注定要失败。

希特勒、东条英机既是狂人,也是懒汉!那么,我们要把一种主义,在有生之年要“红遍世界”,是不是既狂妄又懒惰呢?

斯大林可不是这样想。如果美国佬是纸老虎,他一定会在华盛顿为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演唱“喀秋莎站在陡峭的岸上, 0 4 2 | 3 · 1 | 733 | 6- | ”,而不是让中国人在朝鲜战场上去显摆。反之,如果既弱又贫的新中国好打,麦克阿瑟一定会“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岂止于三八线。要知道,那个站在哈得孙河口、举着火炬的胖老太,正等着在合适的地方放焰火呢。

物种的多样性确定世界的缤纷性、复杂性。世界是竞争的世界,世界有竞争而美好,瓜园因有杞又有瓜而美好。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是以迅速消灭别人而立,而是在共同发展中见生死。即令世界仅仅剩下两大势力的竞争,他的结果也将是几百年之后,而不是原子弹一爆之后的现在。

“以杞包瓜”,杞树长大了瓜就死亡,就是事物在渐变中变化,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变化。哲学公式中没有“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逆程序。很有名气的武王克商,表面上是周武王以四万多兵力取得的胜利,其实应该是文王五十年苦心经营的结果。要不是文王的政治辉光深入到“敌占区”,得到奴隶们的阵前倒戈,“一个鸡蛋的家当”是绝对地被周武王打破了。所以,武王的胜利,不是武力的胜利,而是文王的胜利、“文力”的胜利。

 

4 · 2 微渐至于不逆

民族、国家集团,很难摆脱动物性,就是过分相信自己的体力。英帝国就是羊毛加炮舰成帝国的。当原子弹在广岛、长崎初试威力后,美国人就更相信武力能征服世界了,就像商纣王依据武力能横扫渭水诸侯一样。

对此,现代哲学家、战略家基 辛格 博士说:“ no !”

他在《核武器与对外政策》(这是我在 1972 年前看的,现在在省市图书馆都借不到了)一书中,认为核武器(文王则曰虎豹之雄)不是战争致胜的根据,而主张“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与有限的敌人、进行有限的战争、取得有限的胜利。我们的胜利源于这些胜利的总和”(引号内的文字,也是回忆,并不是只字不差,但意思是绝对准的)。有人称之为“有限战争论”,这其实就是文王“以杞包瓜”政策的现代化诠释。

杞树在与瓜的竞争过程中,杞树就遵循了“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与有限的敌人、进行有限的战争、获取有限的胜利”的原则与瓜竞争着。杞树刚刚发芽的时候,它在茂密的瓜叶的缝隙间,艰难地伸出头来,争得了一丝阳光;过了几年,它占领了一片瓜叶的位置;再过二十年,占领了瓜田的一角;过六十年,杞树长成了参天大树,将整个瓜园遮盖完了,瓜就死了。就具体的每一年,它的成就是微乎其微的,不可数、不可摸的。积这些不可捉摸的胜利,成绝对的胜利,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胜利。用数学式表示就是

 

a b X = 绝对胜利(或绝对失败)

x )为过程函数, a b 为时间间隔,∫为积分符号。

 

显然,函数( X )如杞树长大过程一样,走势越好,时间间隔越大,则积分值越大→(趋于)绝对胜利;

它的逆程序是:函数 x 走势越疲软,总在过程中失去什么,那么,时间间隔越大,则积分值越小→(趋于)绝对失败。

瓜的死亡,在于不断地失去什么。当杞才发芽时,还没有一片叶子那么大,没关系,你才好大点巳巳儿(胚胎为巳)?当杞树才一个瓜叶大时,也没关系,早着呢;当杞树占领了瓜田的一角,也没有关系,还没有我的地盘大;当杞树长成参天大树后,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态势了。

瓜,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在有限的问题上、失去有限的优势,积六十年之久,就失去了所有的优势,成不可挽回的失败。

类比殷商与姬周的竞争,在文王五十年苦心经营下,国势如杞树之成大树;商,则如瓜之被枯死。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转化。武王克商后,殷之遗族,只能作为周之诸侯而存在。宋也认可这一历史变迁,没有反抗。或可认为是老聃哲学——“柔弱胜刚强”的绝好例证。本文也不无这一思维。

竞争是残酷的,物种在竞争中繁茂或死亡;民族、国家在竞争中繁荣或衰败,就看你如何用“渐”了。培育生机——胜利、生存;失去生机——失败、灭亡。

大约随二战、朝战、越战的结束,那个疯狂而懒惰的时代也就跟着结束了。美国人正按照基辛格的理论,勤劳而细致地策划着、评估着、实施着石油战争、伊斯兰战争、后院战争,破“共盟”战争,抑或其他什么名目的战争,不停地争取有限的优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精英、政治家、军事家应该学习的吗?

竞争是艰苦的。胜利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果。在整个过程中,神经都是不得松弛的,这就是艰苦。所以,我们的民族精英在选择当国家领导人这一职业时,可以说是把艰苦与危惧一起捞到头上了。

 

如果用以指导台海政策,也不无借鉴意义。我们何不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在有限的问题上、做有限的和解?让永久的和解留待将来。我们不停地这样作,如精卫填海一样,海峡也会被填平的。

如果老是记着爷爷时代的过节、老作意识形态的论争,不停地用刀子割裂着有限的革命情谊、有限的救亡情谊、有限的同胞情谊、有限的文化价值(连连战这样的铁杆炎黄,都写不准“美”字了(见“中山美陵”题词),可见台海文化变异之一斑),甚至将硬硬的花岗石也割起更深的沟堑,使台海向琉球飘去。要知道,日本国,无论是自民党、民主党,或者其他什么的党,恐怕都设有“有事课”,正望台海有事呢!

 

政党呢?一样的。在台湾,国民党大约总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有限的事情上、有限地失去了些什么,积弊过限,才有瘪(扁)三来执政八年。政党,可以在微渐中崛起,也可能在微渐中死亡,其不警惕哉!好在中途奋起了连战、马英九、吴伯雄、张荣恭。

 

国家、政党对民族的关系也一样,我们如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地点、有限的事情上作有限的建树,并不止于以往有限的建树,那么,我们将失去这一兄弟情分。难道民族团结与经济进步的利益,小老弟无份吗?

 

温水锅里煮死青蛙的寓言故事,是“以杞包瓜”或“有限战争”论的翻版。是说,青蛙在锅子里,先是因温度的升高而微微感到不适,但能忍受这种环境条件的微微变异;再加温,青蛙又适应了环境条件的新变异 …… 不停地加温,当青蛙感到必须跳出这个恶劣环境时,已是无力气跳出锅子了,只好等死了。

微渐至于不逆。

相反,如果将青蛙一开始就放在较高温度的锅里,青蛙会因极度不适而跳出锅子,求得生路。大约,商纣王对渭水的大蒐,就是这种温度过高的水吧,雷霆之威,给姬周人以警惕、振奋。

 

4 · 3 如何对待武装

那么,是不是完全地消灭武装、不要原子弹了呢?基 辛格 博士认为,核威慑,是对战争狂人而存在的,是为保卫和平而存在的。国防,是建设的保证。在提倡微渐竞争的同时,同时要高筑墙(曰娴舆卫)。我们不能无武,只是不要恃武。

中国人在世界上给人的映像是一个柔弱的民族,三千年来总有战争强加于她。烟柳繁华地,总是铁蹄的肆虐的目标,给她留下伤口。而她似乎并不在意,总是在逆境中顽强地发展着什么,建树着什么。再无奈就修筑万里长城。虽然近三百年来落后于人,但不是不逆的颓败。中华民族立三千年不倒,三千年的人文精神,定能发挥出她巨大的物质能量,为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不妨说,长城精神万岁。

 

5 · 0 《震·彖传》《震·大象传》翻译

 

5 · 1 名词解释

1 )出

《彖传》作于春秋末战国初。在春秋时代,“出”为专门的政治术语。如果我们离开这一时代背景解释“出”,那一定会是“心得”,而不是原意。春秋原意,如下之 a 、 b 。

a )王侯、公卿被逐下岗,是“出”字的重要的义项。《左传·文公十八年》:“十二月,宋公杀母弟须及昭公子,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遂出武、穆之族”;《史记·宋微子世家》:“文公尽诛之,出武穆之族”。

被逐出、下岗的王侯,本来就没有守住宗庙社稷,也很少有人能复辟再为祭主的。高亨说“‘出'谓立为王侯”,就显得十分地勉强乃至于霸道了。应该是“被出之君,不可以守宗庙社稷”才对呢;

b )出仕为官。

《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母 …… ”,所以,“出”就是知识分子(士)走出家门去当官(出仕)。但是,春秋时代的宗庙社稷,并不是士可以染指的。就连季氏这样的大佬(他的阶级成份首先是士,而后才是大夫、公卿),可以玩鲁公于股掌之间。在昭公流亡乾侯,朝中缺侯的情况下,季氏也不敢僭越、自告奋勇代昭公为“祭主”,更不是初出家门的士可以随便问津的。所以这一义项也不对。

那么如高亨所理解的那样,王储正式上岗对不对呢?也不对。当时的政治术语,王储上岗不叫出,叫传、叫立,不是“出”来当诸侯。王储上岗,是一个特定的、不准争夺的法权。复旦大学 蒋凡 先生引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由传子之制,而嫡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显然,传、立,是春秋时代稳定国家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是任何人也不能、也不敢破坏的。欲以贤(道德高尚、能力过人)取位,“出”而干政,就是乱政。所以也不对;

c )发生、展现。

根据《彖传》文意,是一篇帝师教育帝王的文章。是希望帝王以赫赫宏大、强势出台的教令威慑天下,叫人无法反对,构成社会之福、人民之福。这里的“出”,就是发生、展现,政策之出。这样来理解“出”,才不至于与历史冲突、文意冲突。“出”什么呢?就是政令之出。

 

2 )后

现代简化字将“後”简化为“后”之后,“后”与“後”被弄得十分地混乱了。对于读小说看新闻,倒没有感到有何不适。对于古典文献研究,麻烦就大了。

“后”的本义是天子、诸侯或帝王妻子的尊称;由于“后”的甲金文是“尸(人)”下加一个倒写的“子”字,象女人生孩子,引伸为子在人后。所以同时为先后、後代之称。而“後”,则无天子、诸侯义项。两者的关系是,“后”包含“後”,“後”是“后”的义项之专。

《震·初九》有“震来虩虩,後笑言哑哑”,查阅各种版本,都是“後”字,也符合爻辞文意。先有雷霆的威势,後有感受者的反应。

《震·彖》“笑言哑哑,後有则也”,也是“後”字,但于义不协。根据《彖传》文章逻辑,这里的“後”应该是天子、诸侯的意思。其间的错误出在哪一朝、那一环节,很难查清楚了。遍查诸《周易》大家,都作“後”解,只有宋祚胤认为是“天子诸侯之‘后'”,高亨则回避这个後(或后)字。但是,与其信宋之不二,莫如重高之犹疑。“后有则”而“守宗庙社稷”,后就是诸侯。所以《彖传》里的“後”,应该是“后”之同音假借字,表王侯。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周易研究中心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