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彖传》翻译
4.1 《革 . 彖》翻译
【原文】《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 yu é ),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儿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水火相息,是以革卦的卦象为喻,论述政治哲理。革卦的上卦为泽,泽就是水;下卦为离,离就是火。水与火互不相容。二女同居就是大小老婆居于一室。水火相息与二女同居相互比拟,用以比喻春秋时代诸侯与地主阶级水火不容的矛盾。有矛盾就要发生变革,说明革命是必然的、合理的。
水与火居于天地这个统一体中,互相矛盾而推进自然变化,以成风雨寒暑。《彖传》作者在这里借自然规律论述政治变革的必然与合理。
汤,又叫成汤,推翻夏桀的统治建立商王朝;武,就是周武王,公元前 1066 年推翻上纣王而建立周王朝。这两次革命非常得人心,天护人愿,从而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
文明以悦,是以卦象为提示,论述政治哲理。文明,是说革卦的内卦为离,离是火,象光明;悦,是说革卦的外卦是兑,兑象征愉悦。“文明以悦”,以愉悦(柔和手段)推行变革之谓。而不是以虎变、豹变之革。
时,时机。
据此,翻译如下。
【译文】《彖传》说:革就是变革。其如水与火之不相容,又如大小老婆同居一室,矛盾不可调和,这就需要变革。所谓“巳日乃孚”,是说革之既久,大家就习惯了。
革之为卦,内为离,象文明;外为兑,象愉悦。革命须内禀正(文明)而外柔顺(手段柔和),文明而愉悦。变革方式得当,就会消除因革命伴生的怨恨。
天地以变革而显四时变化,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由此观之,革命的时机和手段是多么地重要啊!
可见《革 . 彖》的作者并不反对革命,只是要注意时机与方法,强调正义(文明)而柔和的革命。虽然《彖传》是论述春秋时事政治之作,但在理解《周易 . 革》的文义上,没有过多走样。
4.2 《鼎 . 彖》翻译
【原文】《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 p ē ng )饪也。圣人亨( p ē ng )以享上帝,而大亨( p ē ng )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鼎 . 彖》的社会背景和一些必要的词语解释。
鼎,象也。是说鼎卦是以卦象象意国家政治的。下卦是巽,上卦是火,两相组合就是温和之火。象意在春秋时代天子诸侯与地主阶级水火不容的政治局势下(《鼎》之卦象),地主阶级“烧火”要柔和一点。
《鼎 . 彖》是接着《革 . 彖》成文的,是《革 . 彖》的逻辑延续与补充。革卦下卦是火,代表地主阶级;上卦是水,代表奴隶主。两卦相组,正象春秋时代天子诸侯与地主阶级水火不容的政治态势。《鼎 . 彖》的“巽火”,就是号召地主阶级在下“烧火”要柔和一点。《鼎 . 彖》的“象也”,就是这个象,还停留在《革 . 彖》那里。我们在找“象”时,当在《革》、《鼎》两卦中找“象”。
春秋时代,诸侯于地主阶级的矛盾焦点在于经济政策。天子诸侯认为财是天子诸侯一家的,搜尽(三分资材君有其二,民占其一),如齐景公然。而地主阶级认为,财是天下人的,要兼顾各阶层的利益。鼎内之“食品”除了上帝(天子诸侯)有份外,要以更多的食品养育圣贤(社会各阶层)。经济政策之争其实也就是政治之争。
朱熹《本义》云:“鼎,烹饪之器。为卦下阴为足,二三四阳为腹,五阴为耳,上阳为铉,有鼎之象”,是对《鼎 . 卦辞》的机械割裂与附会。真不知他是如何象的,圣在何处。
以下《鼎 . 彖》再从“象”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木巽火的巽当为形容词,巽火就是文火;如果将巽视为动词,也应该理解为“适度烧火”、火烧得温和点的意思。
巽火,就是以文火作用于鼎(革卦的卦象)。 鼎无火,鼎无其用,所以要有火,鼎以火成功;火要文(巽),才不至坏鼎,所以火以鼎显能。 在春秋时代,如果将大臣和他们的政治经济制度比为火,这火是对国家有好处的。国家因之而生气蓬勃。但以不烧坏鼎为限度,要文火(巽火)。这是对春秋地主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时,儒家对地主阶级革命(烧火)程度的界定,亦是对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卫护。是对主宰国家命运的两大政治势力的政治调和,是医治社会的和中剂。
亨,通烹。亨饪就是烹饪;
烹饪的目的,“圣人烹饪以享上帝”,同时“大烹以养圣贤”,潜台词当是,天子诸侯不要把利益占尽了,要以财养育社会各阶层。其实就是要天子诸侯承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政策。
以下再结合春秋时代、特别是孔子在世和死后一段时间的鲁国、齐国的时事政治,解释“巽而耳聪目明,柔进而上行”两句,《彖传》打上了那一时代的烙印。
鲁国的季氏,在鲁国很能爱民。《左传 . 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 相三 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齐国的陈氏在齐国以大斗放贷,小斗收贷。《左传 . 昭公三年》:“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 。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齐景公(那时代的诸侯大都与齐景公相同)对人民又如何呢?晏子说(《左传 . 昭公三年》):“山木如(入)市,弗加于(贵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是说齐景公将国人当成奴隶看待,实行奴隶经济制度,搜尽财利。三分资财,奴隶主占了两份,民占其一;奴隶主有陈仓烂米,而人民冻饿;法律严峻,动不动砍脚等等。
而鲁国的季氏、齐国的陈氏,人民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不能不说他们是先进制度的代表。而当时季氏实际掌握鲁国政权,陈氏实际掌握齐国政权。革命(实行地主阶级经济制度)是大势所趋,反对者(天子诸侯)受到孤立、为君弱臣强的政治格局,
这些不可回避的现实,摆在当时政治家们的面前,也摆在理论家们的面前,自然也成为《彖传》等周易注释不可避开的话题。
“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彖传》作者是将卦之六爻作为春秋时代的阶级标签来附会的。下卦代表民间,下卦之中爻则代表田邑主;上卦代表朝廷,上卦之中爻代表天子、诸侯。鼎卦的下卦中爻为阳,象意田邑主的勇武豪强(如鲁国的季氏、齐国的陈氏);上卦中爻为阴,表示天子、诸侯的柔弱无奈(如鲁昭公、齐景公),政治上对田邑主的屈服依附。既然依附,政治上就要柔和、适中(巽),才能元亨顺利。
或反过来说,尽管田邑主豪强,但他是臣;诸侯天子虽然弱,但是法权(处中)之君。君有强臣在下和应,还有什么不亨通的呢?事实上,季氏是历代鲁侯的好帮手、陈氏也是齐国的栋梁,只是政见不和而已。“得中而应乎刚”,应该是孔子之流对鲁昭公等出的政治主意,主张政治调和,并承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政策。
孔子对地主阶级政治应该说是支持的,他本人就是季氏的政治高参 ,其得意学生子贡是季氏之宰(总经理)。孔子对地主阶级的感情是深厚的,对他们的经济政治也是支持的。但他主张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应该在天子王侯的主持下进行,并以不烧坏鼎为度,要文火(巽火)。《中庸》曰:“子曰:‘……生乎今之世,反(返)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就是泥古有灾;但也不支持由下至上的改革。所以开出和中剂来医治社会病,要君谦逊一点,臣和软一点,同舟共济,国之依托。
经过这些疏导,《鼎 . 彖》就可以翻译如下。
【译文】《彖传》说:《鼎》是以火之于鼎为喻(象),说明革命有理,火要温和。鼎以火成功,火以鼎显能,相互依存,国之生气。
烹鼎煮食,上帝(天子诸侯)有份,而以更多的食物以养贤人。要让利于民,不要垄断财利(要像齐国的陈氏一样,多与人民好处)。
君谦逊一点,耳聪目明,泰然为圣;臣柔顺一点,国家定能上进不已。君中道而臣和应,故国势盛大亨通。
《周易 . 鼎 . 卦辞》是说鼎要厚重,国要鼎定。《鼎 . 彖》谈的则是如何鼎定我们(如齐鲁)的国家。所开的药方是和中剂。赞成革命,火要温和。还停留在《革 . 彖》的和悦革命的命题上。
5.0 《象传》翻译
5.1 《革 . 大象》翻译
【原文】《大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制历明时。
【译文】《大象传》说:上卦为泽,下卦为火。两卦相组,象意水以火而成雨,火以水而降暑。寒来暑往,相生相克,以成四时。这就是革卦的含义。感此象意,君王当效法天地的规律,适时制定符合现实的政策。
5.2 《鼎 . 大象》翻译
【原文】《大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译文】《大象传》说:鼎卦的下卦为木,上卦为火,木盛火旺,鼎当其冲。然鼎巍然而凝重,火再旺也不胜鼎。这就是鼎卦的象意。感此象意,君子当如鼎之于火,正位凝命,忠于职守。
《象传》都是以卦象的象徵取义,然后引出政治哲理。虽然都声称是《卦辞》的解释,但多与《卦辞》不相干,而是自称系统的政治哲理。不过是拉《周易》作虎皮罢了。
6.0 附注:冂上的故事——“巳”就是“已”的文字学根据
最近几年看了 康殷 先生的文字学著作,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他的某些结论,但他的研究方法,却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列表法,是将文字类总成族来研究的。有横的比较(部首字族)、纵的比较(一字的演变过程)。下面就以康氏的方法解释“巳”字。
难免一家之言。望有识之士,特别是文字学家,鉴别一下,检查是否有破绽。
因文字学解释,本身就是枯燥无味的。即令是文字学家,也因不能从本文见到直观的甲、金文,要理解以文字叙述的古文字字形,也是困难的。所以,一般读者难免发“晕”,所以可以不看这一段,以免耽误宝贵时间。
总的结论是“‘巳'是‘乱(治)'的一再简省”。
以下以 1 、 2 、 3…… 标识此字的来源和变化过程,可以见到“巳”字发展的逻辑程序。
1 ,冋。坰的简省,象形字,再简省为冂。《说文》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近人左民安《汉字部首》解释说:“冂为坰的初文。冂中之口,许慎认为象城围,那么,冂就像远郊之界了。”他的解释实在是好。
甲骨文、金文、篆书的冂( ji ō ng )字写法像个扳转 90 度的工字。因电脑字库不存,以下用“冂( H )”来共同表示之。 康殷 先生将冂解释为络丝的架子,显然是错误的。络丝工具之“壬”,它的甲金文就像楷书的工字,但都是竖写的,没见过横写的壬字。
2 ,方。乃冂( H )和人的组合象意字,国界加人,表示方国。甲骨卜辞有人方、鬼方、羊(羌)方、狗方、自方 …… ,数不胜数,可证冂( H )就是国之边界。
3 ,旁。甲骨文从凡从方。凡,乃冂之误。小篆篆变了形,闹出了麻烦。隶楷很得旁之真意,上半截是冂上加辛,表示冂外臣服于人的方国。对宗主国的“方”而言,就是傍国(或绑国)、旁国。后来,旁义独大,乃增人旁为傍国之傍,加丝为绑架之绑。
以下看看在冂( H )上发生了些什么事?
古代国界与现代国界,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那就是,和平时的边贸市场;战争遗产处理处——“板门店”;在古代,同时也是老婆的来源地。
4 ,市。金文之市,在冂( H )内是一根老人用的拐杖,像个“丁”字,是老字之省,是老年人的标识;冂( H )外为象人行走的之(止)字。全字象老人走出边界。造字者显然熟悉当时的国际环境,如果是青壮年拿武器走出边界,定会被当成侵袭者消灭的,而不能表贸易之意了。所以特选老年人作为“市”字的造字构件。或许当时确实是以老年人作商务代办的。
5 ,责。如果将冂( H )内的老人换为箭,箭后跟贝,就是依据合同正本(贝),以武力讨债的“责(债)”字了。责字兼含问责、责任义,债务义渐失,另加人旁为债。
6 ,帚。除了贸易而外,还要婚媾。帚之甲骨文从冂( H )、从倒豕形,象以豕从冂( H )外换老婆,这一过程叫帚( zh ò u ),就是交换。现在贵州湄潭方言还存在这一音义。例如,我拿手表左( zhu ò,换) 你的单车,与帚在字音上仅稍微有别而已。《周易 . 睽 . 上九》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 匪寇,婚媾”,亦是以猪(或女)帚(左 zhu ò,换 )妇过程的描绘。亦或帚字从倒豖( ch ù ),豖即现在的捉字,则象从冂外抢婚。总之,帚是动词,就是换婚、抢婚。后来才变为妇女的妇字的。
归,乃帚形垖声的形声字;扫,手形帚声的形声字;
妇,乃帚(妇)的增繁。因帚之篆书讹变为手持帚形,于是误将帚(妇)解释为持帚女子的象意字,认为持帚扫地是女子的职事,所以扫地的人就是妇。殊不知,从古至今女子的第一职事就是生孩子,《鼎 . 初六》的“鼎颠趾,利除否( p ǐ ),得妾以其子”(没说得妾以其扫),很能说明古代女子是干什么的。 至于扫地,当是老仆人的职事。僕字很形象地标识了他们的职事内容——捧箕抛尘,乃至年龄。
从国外娶妇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现代国家,最小的也有几百一千公里直径,能用牛车拉猪到境外去换来老婆吗?国内那么多漂亮女子,有必要到冂外去娶媳妇吗?其实,造字时代的国(方),大的不过如现代一个县的地盘,小的就如乡一样的大小而已。至于《左传》所记录的晋楚齐鲁,遥遥千里,已经是很晚近的后来了。食物的短缺、医疗卫生之落后、战争之频繁,国内能生存的,就是奴隶主的近亲。“近亲而婚,其类不繁”,殷商人就知道了,能不到冂外去找媳妇吗?
总之,媳妇是冂外娶来的。是换来的,或者是抢来的。
7 ,争。争字从倒写的冂字,冂口朝上。冂内有一人手,象防卫。冂外有一人手,象侵袭。字象边界之争,或边界上的争执。后来,冂逐渐变为 S 形,然两手并不握持,其边界之争的意思并未改变。直到冂变为“丨”,在又(手)之内,争才是一切争执的泛称。
8 ,商。商字的中部是一冂( H )字,上方是辛,下方是人(或者立字)。调转头,辛变为立(人),立变为辛,冂没变,也是商字。人(立),是自己一方的标识,辛则是敌方的标识。其实都是各自俘获的俘虏。战争的遗产要处理,在奴隶社会,莫过于俘虏的交换。朝鲜战争也曾在板门店谈判过交换俘虏的问题。所以那个横亘在中的冂( H )字,就成了战争遗产处理处——“板门店”。被称为《四大四大(上下重叠成字)尊》的商字,还有四个口字对称排在两边,可见争吵之凶,商讨之频。
9 ,亂。最早的乱字没有“乙”在旁边襄着,就是左边的那个字。就是在“商”字的顶上加爪(手)、底下加又(手)而成。《毛公鼎》的亂从四口,可见商与亂的血缘关系。但是,在楷书的亂字,冂( H )上之辛隶楷成“ マ”,冂( H )下之人 隶楷成“厶 ”,已没有商字的样子了,其实就是商字的隶楷 。在“ マ”之上加爪(手),在 “厶”之下加“又(手)”,象商讨成功、正在交换俘虏。甲金文因刻写不变,将“ マ”与 “厶”首尾相接之象刻写成丝绞的样子,康殷因此认为亂字从两手在络丝架子上理丝,其实这个丝、是敌我双方的人头之挨。再加上两方各自的一只手,就是在“板门店”交换俘虏的图像了。加辛符,表示交换的性质;加司符,表明商讨与辞令。
俘虏都交换了,战事是否已了、乱事是否已经治了呢?结论是肯定的。所以亂(去乙)的本义是“已”、是“治”。只有加上那个表示络绎不绝的乙字,才是治事不绝而为乱了。因此,乱之本字是亂;亂去掉乙才是治。
以上是横的比较,论述“巳”是冂上发生的故事,源于交换俘虏。以下将做纵的比较,说明“巳”乃“亂(治)”的一再简省。
10 ,辤。与亂比较,省去了横亘于冂( H )上的人头。虽然字书说是辭字的简省,与辭同字。但“辤”字的接受处理结果之象甚为明显,应该理解为接受的受字。《甲金字典》释“受”曰:“甲骨金文象以槃授受之形”,这是错误的。所授受者,安宁的边界、空冂( H )而已。《诗 . 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大约就是小心翼翼地相处商纣王和其他方国、安宁边境的意思吧。所以“受”就是“宁”。
11 ,隱(去左包耳、去心)。如果“受”字中的冂( H )字打横,就是隐瞒的“隐”字了(见《说文解字今释》 P549 )。乃不尽交换、有所藏掖之象。造字者于是将冂门横起来,表示关闭了“板门店”,隐藏了俘虏,当然也隐藏了祸根。
12 ,辝。这是辭字另一种简省方式,省去了冂( H )门和冂门上下的手,留下上下相连的人头。《说文》说,声、义同辞字,但在我们看来,其实是处理战争遗产的事“已了”的象意,就是“已”字,可由台字读 y ì可知。
13 ,台。读若已( y ǐ ),不是台湾之台,乃辝字之省。隶楷为“采采 芣苢 ”的“ 苢 ”字去掉草头,现在又变为“以”字,字义当为“已”。但被借为“据以”之“以”,同时又被借为怡、怠等义,台( y í )字的“已然”义项全然淹没,必须另行造字以代,这就是已,见下。
14 ,已。乃台( y ǐ )字的上半部分,是台( y ǐ )字的再简省,它是冂( H )上所要交换的一方的人头。甲金、文就是是倒写的“巳”字,《说文》也如是说。因它是台( y ǐ )的简省,虽然字形如“巳(胎儿)”,其声、义其实就是“已( y ǐ )”字。
康殷《文字源流浅说》( P301 ):“巳,学者们说:‘猶已、矣、止词'。卜辞‘巳雨'猶‘已雨'、‘于毓祖乙巳'猶‘于毓祖乙已'或‘于毓祖乙矣'”。也是将“巳”解释为“已”的。
费了很长的篇幅说明“巳”就是“已( y ǐ )”字。但这是很必要的。梳理清楚以后,严肃的《周易》学者不会再产生“己、巳、祀”的聚讼了。即令是筮占家,也不会再因一年有三十六个巳日,而不知哪一个巳日是“乃孚”之日了。
结束。敬请批评!
2009/01/01 于贵阳甲秀楼
主要参考书目,略。
作者简介:张再兴, 1943 年生,毕业于贵州工学院,土木工 程 教授级工程师。挖深坑,种高楼,尚属有方。周易研究是其业余闲事,难说有所进步。
电子信箱:
zaixingzhang43@yahoo.com.cn
|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
文章作者:
张再兴
|
『我来说两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