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我们的国家从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艰难中挣扎出来,终于有了点家当的时候,我们将如何走好下一步?《周易》的《颐》《大过》《大畜》告诉过我们:当继续保持“高筑墙(曰闲舆卫)、广积粮(自求口食)、不称王(童牛之牯)”的精神,自强不息。如果将小康作为挥霍的物质基础,那我们的国家就像枯杨开花一样,隔死不远了。我们的精神状态应该是“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整治武备,娴于舆卫”。却不是耀武扬威,如公牛一样的霸偶争强。荷商之衢,所赖于殷商的自我灭亡。
主题词 :颐(脸面、富裕、政策) 娴于舆卫(高筑墙) 自求口食(广积粮) 童牛之牯(不称王) 虎视眈眈 藉用白茅 栋隆 栋桡 枯杨生稊 枯杨生华 不家食 何天(荷商)之衢
1.0 虱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晴雨表
虱子,自古以来上不得大雅之堂,更是上不了学术之堂的。但它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晴雨表。
解放前,尽管社会已经进入到现代社会,但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却是穷不可奈。亟亟于糊嘴而外,别无他求。虱子就乘虚而入了。我记得,冬天烤火就把内衣脱下来牵伸,在火上烤。虱子见热而四处逃窜,此时用力一抖,虱子就落下火里,于是就听到哔哔剥剥的爆炸声,犹如微微的炮仗爆炸。
至于五九、六 0 年,死且难顾,哪里顾得虱子之多少?我侄女头上的虱子会把头皮咬起凼凼,那虱子围着血凼凼一圈吸血,头内尾外,排布整齐,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那个虮子就不用说了,起串串,成索索,白麻麻地一片。
改革开放后,农民有了生产和经济自主权,生活也日渐富裕。最近几年,农民们的年猪如果只杀四百斤,就在村里没有脸面,说猪儿小了。生活富裕了,那虱子就自然不见了。人民富泰而安详。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约就是这个了。我们说,邓小平的伟大功劳就是消灭了虱子,“罪过”就是消灭了篦子这一传统商品。虽然在边远地区还有虱子存在的死角,篦子还有销路。不过,乘势发展下去,那些地方也会赶上内地的。
2.0 颐,富裕、文明的别称
颐之为字,左边是把篦子,右边是头。全字的物象就是人在用篦子篦虱子、虮子。这显然是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到一定阶段之后的行事,正如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上有更高标准一样。
对于颐,这里必须多说几句。先从颐之左半部说起。颐字的左半部单独成字,但电脑字库不存。为行文方便,以“△”代之。
在《说文》,“△”与“巸”都是“颐”的或体,三字同音共义。关于颐,《说文》曰:“顄也”。《段注》同《说文》,解释为“下巴”。而王筠则认为是“酒窝”。无论是下巴还是酒窝,都是主观臆断、简单片面的,当然是错误的。
关于“△”,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 p66 论述甚详。认为就是篦虮子的篦子。在《说文》为从竹的“△”而已。说明篦子这个东西,在汉代以前就是竹子做的、篦虮子的工具。
其实“△”字是一象形象意字。“匸”象篦子之一齿(以篦子之一齿代替篦子之全体);“丨”象一丝头发;“口”则象附着于发丝上的虮子。三个构件组合,象用篦子篦虮子之动作。
篦虮子,另有“巸”字十分象形象意。“巸”字的右边是“巳”字,“巳”象胎儿之形。说明篦子所篦者正是虱子之胎儿——虮子。
这样一来,“△、巸、颐”三字的分工就很明确了:“△”为篦子;“巸”就是篦子所篦者,即虮。后为形声字的“虮”代替;“颐”则是梳头。
梳头干什么?陬生曰:“梳头是为 X 打扮,唱歌是为卵申冤”。看来,无论古今,人总是以外在的声色表达内在的美质与底气、掀泄心中块垒。
颐之为字,是篦子对着头,就是篦头。正像我们在前面所说的一样,当生存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的时候,人们是不在意虱子、虮子的多少有和无的。只有生活富裕后人们才注意到它。有它们的存在,生活是不舒服的、没有品位的。所以才要篦去。于是借所造之“颐”字反映了更高层次的生活品位。
姬,就是篦了虱子、没有虱子、虮子的女子,雍容光鲜的女子。生活富裕才养出美女来。生活贫困,女子头就是虱子窝。长期以来,以“姬”为标牌(品牌)的女子就是向商王贡献的礼物,因此姬是周族耻辱的记号。同时也是富裕的标识。后来就将姬作为富裕的代称而为周族认可。那个耻辱的记号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因此, 颐就是脸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字表述。姬,是雍容富态的女子,也是富裕而文明的国度记号 。
3.0 释《颐》
3.1 《颐 . 卦辞》
【原文】《颐》:颐,贞吉。观颐,自求口食。
卦辞中有“自求口食”之说,《彖》中又有“观其自养”之断。更兼颐卦的爻符符号象附着于上牙床和下牙床上的、满口的牙齿(初爻与上爻为阳,象牙床,其余为阴,象满口的牙齿),大可附会咀嚼。因此,古今注家无不认为《颐》乃阐述养生之道。实在是对文王的冤枉。由于文王坚持发展壮大的政策,并取得效果,达到“小康”(那个时代的小康)。才将篦虱子、虮子作为人的生活需要,才借“颐”字描述这一高品位的生活。所以, “颐”又是文王“自我发展、丰衣足食”政策的代名词,和成果形象 。
《大畜》篇有“不家食吉”,并非是叫你在外趁食,而是说不要坐吃成果,还要积极进取。同理,《颐》篇的“自求口食”,也非叫你去啃德鸡、饕餮豪饮、自我颐养,养的油光粉面、脑满肠肥之谓。如前所述, 颐就是梳头,和以梳头所显示的健康、美丽,这是颐的自然属性;其社会属性当指人的精神面貌、社会地位,正所谓有脸面无脸面者,富裕不富裕者,这是自然属性的引伸;文王再将产生这一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的政策,看成是国家的“主义”(政策策略)、旗帜。 结合爻辞词义,是再且贴不过的了。因此,在《颐》篇,“颐”字兼含脸面、富裕、政策三义,不可拘泥。
观,也非观察之观,而是炫耀之观、示威之观。观颐,于民,则是炫耀于人的仪表、风度、财富。于君,则是威临天下的政策、主义、旗帜。
这个政策、主义、旗帜是什么? 就是“自我发展、丰衣足食(自求口食)”;就是“高筑墙(曰闲舆卫)、广积粮(自求口食),不称王(童牛之牯)”;就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不要去惹是非。 因此,《颐 . 卦辞》翻译如下。
【译文】《颐》:炫耀于人的脸面(主义)是“自我发展,丰衣足食”;“高筑墙(曰闲舆卫)、广积粮(自求口食),不称王(童牛之牯)”。长期坚持,无上之吉。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而非贞洁之贞。春秋时代有“桑中之约”、“死麇之诱”、“公子之邀”等男女情事,怕还没有建立起所谓的贞洁观念呢。而后世《周易》注家以贞洁解贞,实在是以极盛时期(如《儒林外史》时代)的封建道德观念解释两三千年前的《周易》,怎能得其本义呢?
至于发展壮大的内容,则在爻辞中有详细叙述。
读者很可能对译文中的“高筑墙(曰闲舆卫)、广积粮(自求口食),不称王(童牛之牯)”有异议,因为卦辞中并没有这一句。这样的怀疑是对的。这里是将《大过》《大畜》两篇的宗旨(主要是《大畜》),移位于此的缘故,我认为是符合逻辑的。是否恰当,大家可讨论批驳。
3.2 《颐 . 爻辞》翻译
【原文】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龟,春秋以前,用以卜兆。与鼎、钟一起,为宗庙之器,为王权的象征。这里的灵龟,当指姬周长期坚持的政策,为简便翻译,或可将这些政策概括为“主义”。
朵,《说文》曰:“树木垂朵朵也”。《段注》:“凡枝叶花实之垂者皆曰朵朵,今人但谓一花一朵”。按:木之重者华(花),人之重者颐(面),朵颐乃同义重复,或相互比拟。朵颐,如花之脸面。这里以如花之面比喻姬周的富有繁华。
【译文】初九,舍尔以王西山的“主义(政策、策略)”,炫耀其一时的繁荣,这便是灾祸。
【原文】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译文】六二,最高的威势(脸面)是慢慢形成的。以武力求得脸面,就是我们的灾难,凶 。
颠,山之顶。颐,脸面。颠颐,以山之高象喻国家的威势。
丘,矮山。以矮山象喻国家的相对威势。
拂,同弗,就是勿、不。“拂经于丘颐”,不经过慢慢发展的威势,而是以武力求得的威势,是不可持久的威势。
征,行为、过程。凶,不吉利。征凶,行动有灾。
【原文】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译文】六三,不要“自求口食(自我发展)”的政策,长此以往,走向灾难。无后续之利。
这里的“颐”,根据卦辞的“炫耀于人的脸面(主义)是‘自我发展,丰衣足食'(观颐,自求口食)”,当解释为“自我发展、丰衣足食”的政策。拂颐,抛弃“自我发展”的政策、或崇尚武力之谓。
贞,长此以往,不予改变之谓。
十年,很久,永远。
无攸利,一无所利、无发展势头、无后续之利之谓。
【原文】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耽耽),其欲逐逐,无咎。
【译文】六四,最高的精神状态是虎视眈眈、其欲逐逐,吉祥无咎。
这里的“颐”,当指人的面貌、精神状态。
耽耽( d ā n d ā n ),当为眈眈( ch é n ch é n )之误。谢祥荣先生《周易见龙》:“耽耽,当作眈眈( ch é n ch é n )。《说文》:‘耽,耳大垂也',其字从耳不从目,与视无关。又《说文 . 目部》:‘视近而志远,从目,冘( y í n )声'。字本音 ch é n ,其后误读与耽相混而音耽( d ā n ),《帛本》作‘沉沉',乃‘眈眈'之别写”。按:很有见地。
【原文】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译文】六五,不遵以上经纬而为,守国而已,难以涉河而王天下。
拂经,不遵以上经纬(初九至六四所示之政策)或没有经纬之谓。
居贞,居国不动,无所作为之意。
大川,黄河。涉大川,涉过黄河。涉河,乃夺取商王政权的隐称。
【原文】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译文】上九,遵从王道(各种有效政策),惕而励之,至于吉祥,利于涉河而王天下。
这里的“颐”,当指文王的各种政策,或可称为王道,最主要的政策当是 “高筑墙(曰闲舆卫)、广积粮(自求口食),不称王(童牛之牯)” 。
由,遵从、遵照。《诗 . 大雅 . 假乐》:“不衍不忘,率由旧章”。高亨注:“由,从也”。
4.0 《大过》翻译
4.1 《大过 . 卦辞》翻译
《颐》的主题是自我发展、丰衣足食,目的是涉河而王天下。但是,在富裕面前,很容易产生腐化堕落、不思进取的弊端。如何对待富裕,是摆在小康国度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王不耽心藉茅衣葛、艰苦创业时的困顿,因那种状态有理想支撑着人们,国家也就有希望。就像老男人娶了少女为妻子一样,有人丁兴旺的日子。待到国家强盛如栋之丰隆,人们迷于盛世的安乐,抛却自强不息、不断发展的精神财富,这时的国家,就像杨树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一样,隔死就不远了。显然,文王对富裕状态下的国家,怀有无限的忧虑。
【原文】《大过》:栋桡,利有攸往。
栋桡,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汉帛书《周易》此‘栋桡'作‘栋聋',九四之‘栋隆'亦作‘栋聋',可证此‘栋桡'当作‘栋隆'。隆,高也”。高亨氏的解释无疑是权威的。但是,《帛书周易》是江湖术士为筮占而抄写的。对抄写人的文化水准、抄写目的、正确程度(过多的同音假借字,拿《史记》《楚辞》比较,就是别字),都是值得怀疑的。而今本《周易》,经过多数权威的多次的论证,其准确度是不容置疑的。况乎《彖》传也有“栋桡,本末弱”一句。《彖》传是对卦辞作解释的,“栋桡”当是对原文的引用。所以,我倾向于“栋桡”(以前倾向于“栋隆”)。
【译文】《大过》:国家疲惫如栋之敝败,置之死地而后生,利于树立奋发图强的精神,振奋发展;
4.2 《大过 . 爻辞》翻译
【原文】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译文】初六,藉茅衣葛,亦非坏事。其如九二。
藉,就是垫。但是,这个垫子是做什么用的?后世注家多有附会。朱熹说,初六表示柔和洁白;高亨说“祭祀用白茅垫祭品,所以敬神”。前者陷于术数,朱熹简直就是戴了儒巾的筮占家,处处以卦象爻象术数为据释经,反过来又处处为筮占张目。后者则陷于封建仪礼。其实,古代的祭祀主要看祭品,而不是祭品之垫。“示”就是在“ T ”形祭台上摆个人头,“ T ”旁的点,象血液之滴而已。后世进化以牛、羊头(牺牲)代之,亦不改“示”之古制与内容。古籍上似乎也没有说到这些牲的垫具之事。因此不必舍近求远,迂回附会。
【原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译文】九二,贫不可怕。卧薪尝胆,丰隆可待。其如如老头子娶了少女为妻一样,老树逢春,繁茂有时。
对于枯杨生稊,翻译成老树逢春,可能没有人会反对,不述。而“老夫得其女妻”,《象传》认为是 “老不要脸(过相与也)”;
王弼、孔颖达则认为是“振弱兴衰(综老)”。他们说:“以老分少则稚者长、以稚分老则枯者荣”。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那么,八十二岁的老翁与二十八岁的少女成亲,则八十二岁可以变成五十五岁,少女则从二十八岁增为五十五岁。八十二岁的老翁会如五十五岁的人一样生龙活虎(枯者荣),二十八岁的少女则如五十多岁的老妇一样蔫巴萎靡(少者长)的。是吗?
从生理上解释不通,就从认知能力上附会。认为老少结合,老年人得到青年人的积极与活跃,青年人得到老年人的积淀与稳重。这是不是规律,也是值得怀疑的。有些昏庸老人,有好多年亲人相伴,却是固执己见,老走昏着,又如何说?
朱熹则有发明,说:“夫虽老而得女妻,犹能成生育之功也”。比王、孔大有“进步”。近来有些注家续朱熹之余绪,说老夫少妻是优生优育的最佳配合。可能朱熹和他的继承者们,还会以叔梁纥( 60 余)与颜氏女( 20 少)的婚姻,生出圣人的先例,作为优生优育的论据呢。
都是无稽之谈。“老夫得其女妻”,并没有找到嫩妻的“妙不可言”,也不是自己找不到而骂之曰“老不正经”的嫉妒。 这句话仅仅是一种比喻。就是“有理想支撑的国家,就如娶了少女为妻之能生育一样,具有活力”而已。
【原文】九三,栋桡,凶。
【译文】九三,虽然贫不可怕,但却不可安于贫困。国家疲惫,如栋之将倾,大凶之事。
【原文】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译文】九四,国之强盛如栋之丰隆,自是吉祥。若逶迤而去,大有灾难。其如九五。
有,语词,无义。
它,甲骨文为长蛇。蛇又借为迤。《诗 . 召南 . 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w è i y í )”,故“它”在这里即“逶迤”之意。
【原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誉,无咎。
【译文】九五,栋隆之弊在于腐败。君乱其为,民冷其眼。这样,其如杨树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一样,国败身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说到老妇嫁嫩夫,其实也是一种比喻。老年妇女虽然有嫩夫,却是不能生育了。用以 比喻没有理想支撑的国家,就像老妇女不能生育一样,没有生机 。
其实,老妇女嫁嫩夫,和老头子娶嫩妻一样,享受而已。比喻有钱后养二奶、三奶般的腐化。这大约是多数有钱人的渊薮,而构成社会的隐患,古今亦然。
《燕山夜话》写了一对夫妇,通过努力,终于有了一个鸡蛋的家当。就讨论这个鸡蛋是吃还是孵鸡。老婆说,要用这蛋来孵鸡,鸡长大了又生蛋,又用蛋来孵鸡。这样鸡生蛋,蛋孵鸡,往复不止,把家业搞大。这也基本符合我们国家、民族三十年来的奋斗过程和奋斗结果的。
至于搞大了干什么?老公说,讨个小婆娘。
老婆十分生气,一巴掌给他把蛋拍在了地下。于是,一个鸡蛋的家当打倒了。
这故事是个悲剧。一,富裕,造就了富裕的受害者(如《一个鸡蛋》中的老婆)。富裕的受害者对富裕并没有感情,因而要拍脱他手内的一个鸡蛋。一个家庭造就富裕的受害者,是家庭的悲剧;一个民族造就富裕的受害者,则是民族的衰落;二,与老妇人嫁嫩男子相似,如果整个社会迷恋于二奶、三奶般的堕落,国家民族还有进取的希望吗?如果哪一代我们在法律上规定特殊人物可以养两个、三个老婆时,那我们的国家、民族,就给享乐以合法了。这样的国家、民族,不就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吗!
享乐,不是民族的希望,而是民族的灾难。
至于誉,是言形與声的形声兼会意字。“與”,象四手相握如牙齿相扣(见《说文解字今释》 P382 ,是四手相和与牙齿相扣的相互比拟,并以牙得声),象意心心相印。誉,则在心心相印之上,再加情不自禁的称颂而已。因此,“无誉”就是不誉,就是不予附和、冷眼旁观之意。
【原文】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译文】上六,虽然要有理想,却是不可过河。不用怀疑,过河有灭顶之灾。
这里的无咎,是不用怀疑的意思,不是平安无事的无咎。
过涉,就是过河。如前所述,就是跨国河去、武力戡商的隐称。
从逻辑上说,这一爻与前面几爻没有逻辑关系,很不好解读。但是,如果我们从《周易》的其他篇章所论述的“文王戡商,不以武为”的一贯观点来解读此爻的话,也就不矛盾而顺理成章了。
5.0 《大畜》翻译
5.1 《大畜 . 卦辞》翻译
国家初壮如牛之成年,有争雄霸偶的能力与需求。这恰恰构成我们的危险。本篇与《大壮》篇似乎为姊妹篇。《大壮》篇说,冲破敌人的封锁制裁,靠的是国家的总体素质,而非牛脖之粗、羊角之利(军事力量)。这是论述国家“有了一个鸡蛋的家当”后、对待殷商的总体战略问题。
【原文】《大畜》: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译文】《大畜》:国家初壮如牛之成年,当守定归静,抑好战之性;同时又自强不已,则利涉大川而王天下。
大畜,成年之牛。公牛三岁四岁壮项,即脖子长粗。壮项之牛有争雄霸偶的能力与需求,有控制母牛的欲望。文王所担心的正是国家初壮时、如公牛一样的好战情绪。所以卦辞说“利贞”,就是守定归静的意思。除本篇而外,在《履》《大壮》、《夬》、《遘》等篇,多次对恃武妄为作了毫不容情的批评与否定。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利贞,安定守静之谓,不是贞洁之贞。正如前面所言,春秋时代有“桑中之约”、“死麇之诱”、“公子之邀”等男女情事,怕还没有建立起所谓的贞洁观念呢。
不家食,不坐享其成、坐吃山空的意思。就是说,不对殷商动武,并不是教你坐在家里“相糠头火”,碌碌无为。而是一样要自我发展、自强不息。
这样守定安静、自强不息,国力自然不断强大,这就是最好戡商。同《遘 . 九五》的“壮大自己就是消灭敌人”有相同的意思(见《释 < 夬>< 遘> 》)。所以,守定归静、自强不息,是涉河而王天下的根本政策。
5.1 《大畜 . 爻辞》翻译
【原文】初九,有厉,利已。
【译文】初九,危险在于成就(富裕);危险在于国家初壮如牛之成年。
厉,麻烦、危险。有厉,有危险之谓。
已,过去。这里是指以往的成就。利已,看重、依赖于以往成就之谓。
本来,本爻爻辞极其简单,如果孤立的翻译此爻,会无所是从的。只会有“危险在于成就”一句。至于“危险在于国家初壮如牛之成年”,则似乎为翻译人所妄加的。但是,如果对照卦辞的“大畜”(牛长大了),你就不会认为是妄加的了。况乎,军事力量的增强,也是姬周重要的成就呢。
【原文】九二,舆说輹。
【译文】九二,若安富享乐,或恃武争强,国家就如散了架的牛车,无法前进了。
舆,车。或可为牛车。《睽 .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
说,就是脱,是脱的同音假借字。
輹,《说文》曰:“车轴缚也”。就是将轴承座捆绑在车架上所用的牛皮绳。脱輹,绑轴承座的绳子断裂了。绳子断裂,车就散架了。这是用车之散架,比喻国家的分崩不前。国家为什么不前,主要是安富尊荣、或恃武争强所致。
【原文】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译文】九三,国家初壮,当如骏马奔驰,积极有为。整治武备,娴于舆卫,守国之安,大利将来。
良马逐,骏马奔驰。用以表述国家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与《颐 . 六四》的“虎视眈眈,其欲逐逐”遥相呼应。都表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曰,语词。闲,娴熟。舆卫,车战攻守。舆,车。《周易》中有“师或舆尸(《师 . 六三》)”、 “君子得舆(《剥 . 上九》)”、 “舆说辐(《小畜 . 九二》、《大畜 . 九二》)”、“曰闲舆卫(《大畜 . 九三》)”、“壮大于舆之輹(《大壮 . 九四》)”、“见舆曳(《睽 . 六三》)”等七处,可见舆在殷末已经成了非常成熟的交通运输工具。虽然我们不能断定,在殷末,舆车是否已经成为战争工具?但至少可以肯定,车已经成了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和战争辎重系统。
卫,《说文》无卫字。另有“衞”,《说文》曰:“宿衞也。从韦帀、从行”。故舆卫之卫,疑即“衞”字,环城墙周帀转圈戍卫之意。所以,舆卫就是守国的意思。
【原文】六四,童牛之牯,元吉。
【译文】六四,骏马奔驰,娴于舆卫,守国而已,非为好战。对好战如公牛者,要穿上牛鼻桊,上上之吉。
童牛,快成年的牛。牯( g ù ),《说文》:“牛马牢也”。实际场合并非是一定是将牛关进圈牢,而是在牛鼻子上穿鼻桊,以绳子将牛拴在木桩上,达到禁牯的目的的。
或者在牛还小,但生殖器已基本成形时,予以阉割。在贵州湄潭,乡民阉牛叫“捆牛”。经阉割后的牛,变得温顺驯服,不再东奔西突去争雄打架、找老婆。这个“捆”字所表示的对牛的禁牯,非常切贴而形象,不必一定是要将牛关在圈内才叫牯。所以“童牛之牯”也可理解为阉割。
牛三岁受教,禁牯手术(穿鼻桊或阉割)应在三岁前进行,三岁前的牛就叫童牛。
但是,在这里,文王并不是给你传授驯牛的技术,殷之先人王亥已经是个畜牧专家,不必文王在此弄斧。 而是借驯牛的技术比喻、趁早控制国家初壮后的好战情绪而已。
【原文】六五,豮豕之牙,吉。
【译文】六五,野如公猪,亦当阉割,吉祥。
牙,雄性猪狗生殖器。《汉语大字典》:“方言。《本草纲目 . 兽部 . 豕》:‘(豕)牡曰豭,曰牙。'清西崖《谈征 . 名部下 . 牙猪》:‘牙猪,牙即豭的转音也'。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有人骂那狂咬猛扑的大牙狗:没长眼的家伙,才几天不来,就不认识了?'原住:‘牙狗即公狗'”。按:牙是什么,再清楚不过的了。
豮,《说文》曰:“羠豕也”。《段注》:“羠,騬( ch é ng )羊也。騬,犗( ji è )马也。犗,騬牛也”。四字互训,皆为阉割去势之谓。
豮豕之牙,就是阉割公猪的生殖器官,使之失去争雄霸偶的能力与需求,变得温顺驯服。这里,文王也不是给你传授牧畜技术。阉割之牲畜易肥,在畜牧业为社会经济支撑的时代,当是常识,不需饶舌。这里也是一种比喻,就是要将那些好战不静情绪,要像阉割公猪一样阉去的意思。
【原文】上九,何天之衢,亨。
【译文】上九,不准涉河,正是为了过河;控制好战,正是为了战而胜之。这些措施于“荷商之衢”有利。
何,甲骨文象人横扛戈戟、有歌有乐而归的样子,形意凯旋。后来失去了凯旋之义,仅仅保留了扛荷义,为“荷”之原字。疑问词之“何”,在甲骨文时代为“曷”。《周易 . 损 . 卦辞》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就是例子。将荷重之“何”借为疑问词之“何”,是《周易》成书以后很久的事。“何(荷)”被借为疑问词后,另造“荷”代替“何”。《周易》成书于甲骨文时代,所以“何”就是“荷”。所以,“何天”不是“哪天”;“何天之衢”不是“哪天上街”。
天,应该理解为“天邑商”之天。天邑商也叫大邑商,商之都城。《周书 . 多士》:“肆予敢求尔于大邑商”,说明殷末商都叫“大邑商”。在 甲骨文,大与天同字 ,所以又叫天邑商。“天之衢”,显然就是就是商之衢,商都之城市街道也。
“何天之衢”,朱熹曰:“何其通达之甚也”。我说,何其谬误之甚耶?正如前所说,何其通达之“何”字,在《周易》成书时还没有领“准生证”呢!何以释为“何其通达”呢?也不是“天上宫衢,今昔何年”的天衢。我们说,“何天之衢”就是“荷商之衢”,获得天邑商(大邑商)之城市街道之谓。
6.0 《彖传》翻译
6.1 《大过 . 彖》翻译
【原文】《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比较生硬难懂,必须对彖辞中的词语作必要的解释。“大者过”,就是大了的过分大了之过。所以,古今注家解释为 “失衡之过”,是恰当的;
“栋桡,本末弱”,是以爻象来附会事理。《大过》的爻象是中间四爻为阳爻,爻象强大刚硬。端头两爻(初六和上六)为阴爻,爻象柔弱软桡。六爻排布下来,爻象就像端弱中粗的梁一样,所以叫栋桡。前面说的“大者过也”,就是指中间四爻过于强大刚硬之过,以此象意国事堪危。
问题是,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最合理的梁都是端弱中粗的。 例如挑东西的扁担、射箭的弓、汽车的扁担梁、工厂桁车用的鱼腹梁、厂房的花屋架等,没有那一种梁不是端弱中粗的。现代《材料力学》更是从理论上证明端弱中粗梁的合理。古代没有《材料力学》,也看不到现代化的鱼腹式桁车梁、花屋架,但弓箭发明早于文字,《彖传》作者肯定是见过弓的,能说端弱中粗的弓是不合理的吗?
显然我们 应该从政治和社会哲理来理解之 ,不然是找不出《大过 . 彖》所言“端弱中粗梁之不合理”的原因的。
仔细研究一下《易 . 大传》,你就会发现,《大传》作者将卦之六爻,一一对应于春秋时代的六大阶级(或者说阶层),成为六大阶层的排位标签,就像以“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中农、地、富、反、坏、右、海外关系”标识社会人物一样。既然上卦是朝廷,上卦的中间爻(五爻)就是天子,那么,往下的四爻就代表大臣;下卦中间爻(二爻)代表田邑主,最下一爻是农奴,三爻是失去土地和政权的士;最上爻是可与当政之天子争雄的储君公卿。以爻的阴、阳表意相应阶层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以阴、阳不同的吉凶组合,象意社会的各阶级政治态度的合理组合。
明白了这些,再回头去看《大过 . 彖》的“栋桡,本末弱;刚过”是什么意思?是说代表田邑主的二爻、代表士的三爻、代表大臣的四爻、代表朝廷的五爻都是阳爻,表示他们过分肥壮了,或许是在政治上过于强大、刚硬了,对于国家不利,就叫“刚过”,过者,过分也;
“中”呢?是从卦象附会。上卦代表朝廷,在中的五爻就是天子,是统治阶级的中心;下卦代表民间,在中的二爻是田地主,是民间的中心。二爻和五爻都是阳爻,是说代表社会的主导阶级过分炎势。但他们处于中心地位,表示合法得位,有维护国家正统的思想,所以叫“中”。比证鲁昭公末年的历史,昭公流亡在外,季氏并没有因此取代鲁侯自立为侯;即令是陈家对齐姜不惠,历史上季氏、陈氏对人民、对社会也是柔和中正的,这就是田邑主之“中”——法权之中和德性之中。
“巽而说(悦)行”,也是以卦相论吉凶的游戏规则。是说代表民间的下卦是巽,卦性是柔和谦逊,表示在“中”的田邑主有柔和谦逊的品格;代表朝廷的上卦是泽,卦性是柔和和悦,表示在“中”的君王柔和和悦。两卦相组,是民柔和而君愉悦,象意阶级调和、政治和解。显然《彖传》开的是“和中”剂。
“利有攸往”就是利有所往、利于前进。
最后“‘大过'之时大矣哉”,翻译一下就是“大过”的现实政治意义是多么的大啊!
经过对彖传词语的解释,《大过 . 彖》就很容易翻译了。
【译文】《大过 . 彖传》说:大过就是中间阶层太盛之过。就像端弱中粗的梁一样,中间肥大,实不堪用。用象国家,君疲民惫。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当此之时,当启迪田邑主和侯王的中正之德,民克制而君和悦,顾全大局,怀柔和解,可扭转局面而使国运亨通。“大过的现实政治意义是多么的大啊”!
本《彖》辞,已在《释丰》中做了翻译解释,为成篇章,这里做简要重复,更为详细者,请见《释丰》篇。
6.2 《颐 . 彖》翻译
【原文】《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食,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颐 . 彖》主要讲天子蓄养贤人以统治人民的道理。是读《周易 . 颐》而得到的施政哲理启迪。
【译文】《彖传》说:颐象征涵养。所谓“贞吉”,自身(君王)行为端正、所养之人是正人君子则吉祥。所谓“观颐”,是观察君王如何养贤;所谓“自求口食”,则是贤人如何涵养道德。
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人,贤士散布君德以养百姓。颐养的现实政治意义是多么地大啊!
必须说明,《彖传》中的“贞”,完全承袭《左传 . 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中的意思,解释为正。与《周易》中的贞的含义是不同的。
6.3 《大畜 . 彖》翻译
【原文】《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大畜,大势畜养品德、畜养贤才之意。
刚健笃实辉光,是说上卦为山,象君刚;下卦为乾,象臣健。两德辉映,就叫“刚健笃实辉光”。
刚上而尚贤,能止健,是说上卦为艮为刚,象征君王的禀正,又有尊重贤才、驾驭贤才的愿望与能力。止健,驾驭贤才之意。
大正,大政也。君王治国之道。
不家食,是说不让贤才在家吃饭,由君王养起来,其实就是框起来的意思。
养贤,养育贤才、使用贤才之谓。
经过对名词的解释梳理,《大畜 . 彖》翻译如下:
【译文】《彖传》说:大养贤才谓之大畜。上卦为山,象君刚;下卦为乾,象臣健。君刚臣健,交相辉映,所以刚健笃实辉光。君王在上归正贤才、驾驭贤才,就是大政。所谓“不家食吉”,是说国家应该养育贤才,以备国家使用。所谓利涉大川,说明养育贤才符合天之大道。
三篇《彖传》中,两篇说畜养贤才问题,可视为春秋时代儒家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论述。
而《大过 . 彖》则是对春秋时代地主阶级过于强大、君权不振的现实下,君王当如何行政的政策问题。《大过 . 彖传》说:“当此之时,当启迪田邑主和侯王的中正之德,民克制而君和悦,顾全大局,怀柔和解,可扭转局面而使国运亨通”。显然开的是阶级调和的“和中”剂。
三篇《彖传》中,两篇有“ XX 之时大矣哉”,翻译为现时语言就是“ XX 的现时政治意义是多么的大啊”!显然是学习了《周易 . 大过》和《周易 . 颐》后所得到的现时行政手段启迪。根本不是在解释《周易》。
7.0 《大象传》翻译
7.1 《大过 . 象》翻译
【原文】《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译文】《大象传》说:大过的上卦为泽,象民众;下卦为木,象君王。两卦相组,象喻反侧侵凌君王。当此之时,君子当处变不惊,力挽狂澜,振救国家。纵然无为而遁世,亦当超然而不闷。
泽灭木,是说上卦为泽,象民众。如《尧典》中以洪水比喻群情汹汹的民众一样。下卦为木,象君王。泽在木上,洪水淹没了大树,“荡荡怀山襄陵”,反侧侵凌君王。《大象传》是以卦象为据,引出政治议题。
7.2 《颐 . 象》翻译
【原文】《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译文】《大象传》说:山象君重,雷象君威。山下出雷,天子之怒。这就叫颐(脸色)。有感于此,君子当敏于事而慎于言,廉操行而慎宴会。
山下有雷,是说颐卦的上卦为山,象君王;下卦为雷,象君王之声。山下出雷,天子之怒。君王如雷似虎,士子当如何相处君王呢?《颐 . 大象传》出主意说:“少说话,多做事,少参加宴会”。典型的滑头哲学。
7.3 《大畜 . 象》翻译
【原文】《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译文】《大象传》说:山象君王,天象百姓。天在山中,民入君怀,是为大畜(广有百姓)。感此象意,君王当效仿历代圣贤言论、事迹,用以涵养自己的道德学识,以临天下。
这是一篇教育君王的言论。
天在山中,是说《大畜》的上卦是山,象君王;下卦是乾,象百姓。天在山中,就是民入君怀。有了百姓,自然就有了王位。所以,君王要以前代圣贤的言论、事迹作为榜样,涵养自己的道德学识,作为君临天下的资本。
三篇《大象传》中,前两篇是对士的,后一篇是对君王的。三篇都是道德涵养。不过,士的道德涵养是如何混社会、伺候君王。而君王的道德涵养则是治理国家、统治人民而已。都不是解释《周易》之作。
8.0 结束语
就《周易》本义而言,《颐》篇谈发展壮大、自强不息问题,这是戡商致胜的根本(由颐,利涉大川);《大过》篇是说,国家初壮、有了一个鸡蛋的家当后,如何继续保持“其欲逐逐”的精神状态问题。安富尊荣、堕落腐化,这样的国家,就如死亡前的回光返照一样,隔死不远了。显然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国家初壮,如牛之成年,有争雄霸偶的能力与需求,这就是好战情绪。如何控制好战情绪?《大畜》篇作了详细解释。
《彖传》、《大象传》从春秋时代的时事政治出发,以实用主义的原则读《易》,从而得到行政方法启迪,或道德学识修养,根本不是解释《周易》之作,它们只是寄生于《周易》的心得体会、如“论语心得”而已。
结束。敬请批评!
2009/01/01 于贵阳甲秀楼
主要参考书目,略。
作者简介:张再兴, 1943 年生,毕业于贵州工学院,土木工程教授级工程师。挖深坑,种高楼,尚属有方。周易研究是其业余闲事,难说有所进步。
电子信箱: zaixingzhang43@yahoo.com.cn
|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
文章作者:
张再兴
|
『我来说两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