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天与地是对称的一阴一阳,它们共同地包含在旷物这个概念和范畴内;植物与动物是对称的一阴一阳,它们共同地包含在生物这个概念和范畴内;旷物与生物是对称的一阴一阳,它们共同地包含在自然这个概念和范畴内;自然与人类是对称的一阴一阳,它们共同地包含在地球客观这个概念和范畴内或说生命和生态整体内。人类的不同思想观念和行为将会对自然造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而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又相应地塑造和促成了不同的人类生命和生活形态。
有人说“人是高级动物”,这话不对,人类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生物,人类是旷物与生物之元,是比天地、动植更为高尚、更为完美的出现,它是建立在对生物和旷物的共同认识和领会的基础之上的。
人类也不属于自然,人类是从自然的脱胎与升华,并具有一种优化和扶殖自然的能力,它是向高尚、向整体、向神圣、向完美、向理性和理想追求的产物及其向更广大生命形势和形态的进入,人类与自然对称,它们共同地包含在地球客观或说地球细胞这个生命和生态整体之中。
所谓“回归自然”那不过是落入生物,与动物为伍,那是人类的退落。“回归自然”只能造成对自然中动、植物的更大踅取和破坏,有很多动物和野人的形成,也可能正是由于人类向自然“回归”和迈进的结果,或说与生物为伍的结果。同样,人类与旷物(矿物)为伍,对矿物的采挖、改造和享用,也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偏离和退落,它不但要给旷物生命和地球整体生态带来相应的危害,而且也会造成人类生命的矿物倾向化,如造成人类的冷漠无情、单调乏味、没有愉悦的感觉和灵犀之气、缺乏人性、象矿物或石雕一样坚硬、冷俊的面孔和心肠等(现代的欧美白人有的就已经显出了这样的变化),这是与矿物为伍和向矿物制品亲近化以及单纯的物质观念等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人类属元性存在,应该懂得高尚与无私,平衡与和谐,精神与博爱,客观真理与整体观念的关系和含义,应自觉地向生命高度领域的攀登,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和生命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走向美好与升华,才能带动整体生态向平衡和永恒的方面发展和迈进。
人类是客观的天使,没有人类就不会有长久永恒的地球世界和地球的生态现象,因为没有人类已出现的世界一但遭到破坏和削弱就无法得到修复和医治,如动物的啃食、类人的砍伐和挖掘、风、火、水的袭击,以及各种虫灾天害等,都会很容易导致地球上世界和生态现象的削弱乃至消亡。而人类的出现,也正是为了弥补客观的不足、使遭到破坏的世界及时得到修补,以扶持客观中的生态现象长久永存,应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职责,这即是符合客观的本质及其需要,也是符合人类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人类高就高在它具有一种整体观念,可以认识和领会整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懂得没有整体就没有我们。我们人类的形成也可能正是伴随着对地球生命和生态现象的不断扶殖和发展而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或说是我们的祖先在向生命和生态现象及其整体观念的不断追求和进取中形成的。在我们的地球上曾几次地出现过对地球生态的归划和建设,如盘古时期、女娲时期、黄帝时期等。
现代人类的某些科学行为和自私自利现象,以及对生态的破坏,其实已经表明了我们已不再属于人类,或说已经脱离了人类和人类事业而成为人类的败家子,因此伴随而来的也必将是地球生态和地球世界的不断削弱、紊乱、失调乃至恶化和丧失、这是人类在自食其恶果,也是人类在脱离了人类事业后的必然所现。
对地球生态的认识和建设,对人类爱和平等体制的进入,这是我们人类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地球生态得以形成和保持下来的根本所在。如果在地球上、在我们人类中、丧失了对整体生态的认识和建设,丧失了爱和平等,那我们的地球形势和地球特色也必丧失。
现在人类中还有一种不正常的思想观念,那就是“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一类的提法和思想倾向。所谓“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实际上也就是压抑自然、克制自然、与自然建立敌触关系,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的受益者,不同的自然形势和自然环境将会给我们造成不同的影响。自然有自然的法则,自然法则是一种不变的规律,不同自然形势和自然环境的出现,都有它们的根源,你违背了它,给它制造了很多麻烦和危害,它自然也就更加地恶劣,我们也会身受其害,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征服”和“战胜”可言,而是一种连带的关系。我们只有不断地扶持自然、优化自然、与自然相结合、进入天人合一状态(即整体生命形态),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和安宁。
“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是对人类主观因素和能力的一种提倡和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也是应该提倡的,但它只有顺应客观规律去发展、去努力、才会得到好的结果,违背客观规律的发展,只能是事与愿违。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即顺应客观规律去发展,我们就会不断地走向昌盛与美好;违背客观规律去发展,我们就会逐渐地走向消亡与退落。这是我们的祖先(孔子易传)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明确指出的,我们现在反而蔬忽了,这是不应有的现象。
对客观整体生命形态和观念的认识与进入,儒家称之为“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即制造出更新、更美的客观环境和生态形势来为人类和生命服务,这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内容之一。 “天命”观也是儒家思想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发现中所站取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即世界观或说哲学思想观。显然它与现代人头脑意识中的“天命”观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或说现代人对儒学“天命”观的认识完全是处于一种不懂或误懂的状态,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有义务为我们祖先的“天命”观思想加以正名和重新阐述。
二十七 精神是物质与意识之元
(对精神及其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以及不同层次精神形势的认识和阐述)
精神,现代哲学或说西方哲学把它说成是意识,其实精神决不是意识,也不属意识范畴,从字面上看精神的“精”代表的是物质的一面,而且是物质的高品质(如精品、精细、精良),精神的“神”代表的是意识的一面,而且是意识的上乘(如心领神会、心驰神往、聚精会神等),精神是生命内物质与意识在平和效应中的共同显现和向美好方面的应变,它属元的存在形势。
如果说意识是指人的思维、感觉、思想、情绪等方面的表现,那精神则是除了意识还包括一种行为和行动,包括一种活力和效应以及对物质和意识的支配与运用等,它是生命程度、生命境界和生命状态的显示,也是物质与意识在相互和谐与一致中的表现。
我们对精神的认领,应该说是比对物质或意识的认领是更为重要、更为必须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时态也就是存在和表现于精神之中。一个人、一个生命如果没有或丧失了精神,也就意味着他生命程度的消沉和退落,他的精神消失几分,他的生命就退落几成,当他的精神完全地消失和彻底地崩溃时,也就是他的生命进入冥冥之中和开始消散的时候,现代医学不是也承认有很多疾病患者不是死于病灶,而是死于精神崩溃吗。精神的出现同步地带动起一种活力,调动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效应,使之保持一种生气和整体形态,这就是生命。
精神就好比那灯丝上发出的光明、昼夜间绚丽的彩霞、正负间高耸的零、它是物质与意识在平和效应中的共同显现和向美好方面的应变,或说它就是正在进行中的生命效应。没有精神就没有生命,没有精神就没有活力,没有精神物质与意识就会进入一种休止和沉沦的状态,就会进入分裂与分散之中。
人在精神状态中可以产生一种气,这种气叫元气(或说精神气、朝气),元气是一种不可取代的生命之能。在元气的作用下,在精神境界中,人的体质是朝着清秀、明丽,光彩照人的方向发展的,而其“思维”形势也是处于一种更为高尚的灵感式(或说零态感应式)。
精神是生命的一种整体形态效应及其程度的表现,所谓整体形态也就是生命的零态和集合统一态(或说各系统、各部分、各方面相互配合与扶持的状态),这是一种超越了主观意志、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客观集成,也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思想以及所谓知识搔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表现的是安祥自然、聪慧灵犀、光明磊落、稳定大方,并能显示出一种人的和谐、友爱、愉悦和善良的本性。你们看见过儿童和青少年吗,相对来说他们为什么就充满了活力与朝气,为什么就那样地安祥和自然,为什么就能做到和谐与友爱,很显然就是因为他们处于一种客观的精神状态,处于一种生命的无思忘我态。无思也就是无私,就是没有主观、自我意识,而由精神掌管的一种状态。当然儿童们的“精神”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它是处于一种无认识的,先天性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是经不起考验的,它只是客观整体送给你的一份礼物做为生命的起点,它必然要被后天的主观、自我印象和低一层次的物质与意识等观念所取代和分裂掉,而逐渐地走向精神衰退,走向生命的沉落。(当然这些也是与不正当的社会体制和人生观分不开的,或可以说当人类生命的精神还没等完备和生成时,就被现行的思想体制和人生观所扼制和扼杀了。)这就需要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上第二次点燃起精神的光芒,或说自觉地进入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这第二次精神即自觉培养起来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属于我们所拥有的精神,它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然而这第二次精神却不是轻易就可点燃的,它需要我们树立整体观念,进入对更高层次思想境界的认领,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和道理,自觉地为人类事业和地球整体生态的美好,为创建平等、祥和、充满光明和友爱的人类体制而不懈地努力,一句话它需要我们进入一种德态,进入一种无私忘我的状态,德态和无私忘我态也就是精神状态,当然它也需要相应的社会体制的扶持。这第二次精神也就是人类精神,或说只有人类才能达到的精神,它是第一次精神的升华,也是人与动物和其它生命的根本区别。
当你真正进入了精神状态或说德态,你就会感到无限的欣悦和明亮,就好象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和支持你,因为你顺应了天意,天意也就是客观整体生命的意思和愿望。
如果说智育是对意识的培养和运用、体育是对体质的培养和运用、那德育则是对精神的培养和运用。德、智、体,物质、意识与精神,从中我们不难领会和看出精神与意识的不同及其精神、德是比物质和意识更为重要、更为必须的一种存在,因为精神、德是做人的标准,也是生命的所需,没有精神,没有德也就意味着你的生命正在向动物和野蛮人方向迈进,正在走向生命的偏移和退落。
生命的衰老也是从精神衰退和精神涣散开始的,所谓精神衰退和精神涣散也就是你从生命的整体形态中,从客观的零态即无思忘我态和朝元倾向中向单一个别方面,向主观自我意识和私心杂念思想体系的冒冲和迈进,及其相应进入的一种体制(体质)和状态。
私有制、各种单一片面的思想和知识,以及不正当的社会体制和人生观等是使我们过早地从精神状态,从生命的蓬勃向上和忘我状态迈向精神衰退和生命低落的重要原因。
精神是可贵的,也是广泛的,不但人要有精神,生命要有精神,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和地球生态也都应具有和显示出他们的精神,这些不同层次精神的存在与显示,其实也就是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生命组合,在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生命组合中,我们的生命也会相应地得到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升华。
精神在中国古代称之为德,这么说可能是一些现代人所不易理解的,这也难怪,因为古代的德与现代的德大有不同,它们几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代的德不过是对个人思想品质的一种培养和要求,这只能算是一种小德,小精神,而古代的德则是一种大德、大精神,它是对人类体制、人类文明、人类生活、人类情操的一种创建和认识,从黄帝时期一直到周朝,以及后来代表我国古代思想主流的儒家学说所承袭和提倡的“德治、仁政”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形势和内容。现代人对“德治、仁政”往往有很多错解、认为它只是针对帝王们而言的,或说是指某些帝王们的明智统治和表演等等,这其实都是对我们祖先和古代形势的不了解以及自我小意识的作用,“德”与“仁”是我国古代社会普遍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社会风尚,它不单是对帝王们的要求和表现,而且也是对人人的要求。“德治、仁政”也就是说在倡导和实施“德”与“仁”的同时,还要配上一整套相应的社会体制和法令等来加以扶持和引导,使得人们能够进入一种平等祥和,安定向上,互相友爱的社会局面, 那时的 君主也叫主公,“君”即思想高尚的人,“主公”即主持公理和公道之人,他们也都是“与民同乐”、“与民同等”的。“德治、仁政”也可以说就是向人类精神文明和高尚道德论理的进入及其相应形成的物质和意识体系与观念,它是区别于政治性统治的另一种人类文明体制。(所谓政治也就是以物质观念和经济体制为主向正性领域或说物质领域做偏移和偏向发展的一种统治,它往往靠的是权势、法律、军队、警察等对所行思想体制的一种强行维护和维持。而“德治、仁政”则是一种向元式体制和整体观念的进入,它是用高尚的理性对人们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对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等现象的消除。政治是一种“术”,而“德治、仁政”则是“道”。)
在我国古代皇宫或官邸所悬掛的横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正、元、明、平、和、仁、德等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很显然这是当时古代制度和儒家思想所奠定和追求的方向,这些字所表达的内容也都是向元和元式体制的进发、向精神文明和高尚形态的迈入。比如“中”,阴阳和谐、相互一致进入中,中是一种体制和结构形势,也是区别于和高于阴阳、物意的另一种认识观念和追求方向。孔子曰“未发谓之中”,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未发”与“不偏”也就是不走向单一片面,不进入对个别形势或领域的偏向性追求,而保持一种整体形态和观念的意思,或说兼顾一种向高度方面的发展和迈进,“中”也是儒家思想在看待和认识问题时所站取的立场。“正”呢,正是相对于偏而说的,什么是偏呢,脱离了整体就是偏,脱离了精神文明和人类道德观念就是偏,脱离了客观真理和对生态的建设就是偏,出现了两极分化和不平等现象以及单纯向物质或意识领域的大规模进发就是偏,中为正、元为正、德或说精神为正、世界和人类为正、整体和高尚为正。“明”呢,正大光明、一心为公、一切为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充满崇高的志向和希望乃为明、洞察一切、心明眼亮乃为明。“平”呢,平等、公道、共同美好、消除矛盾和不合理现象、使人人心情舒畅、意气风发乃是平。平什么,“平天下”、“平四海( “ 天下”与“四海”古时也就是指全国各处)让人们的思想走向安宁、走向平和、走向爱。“和”呢,和为贵,和就是要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家园,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要相辅相承、相互扶持与合作,进入对共同利益和理想的创建,对更高层次生命和生活体制以及更安定、更和谐、更持久型社会形式的组合,和也就是吉与祥的象征,是人类美好与辉煌的体现。我们也只有在向“中”和“元”的发展中,在向崇高理想和共同美好事业的迈进中,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与升华,这也许就是中华一词的含义吧。
“德治,仁政”即向人类精神文明和高尚道德论理的进入及其相应形成的物质和意识体系,就属一种对元式体制的进入,它与欧白体制的以物质或意识为准的伦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元式体制的建立和向高尚境界的进取,使得物质和意识有了规范和准则,有了朝向和归属,也使得物质和意识之间相应一致,共同进入对更高一层次的精神殿堂的建立,避免了它们在单一片面和自我领域里向极端、意外乃至恶性方面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地球生态相应得以安宁。元式体制(即平和向上式体制)是比片面式体制(即唯物或唯心式体制也叫分裂式体制)是更为优良、更为稳定的体制,它是建立在易理即对客观和生命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也是在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做了充分、明确的认识和阐明后的建树。
向元式思想体制和内容的认识与进入,儒家称之为“中庸”,元式思想体制也就是平衡与和谐的思想体制及其相应形成的一种崇高理念。精神文明与仁德思想、对平等祥和式社会体制(即和谐社会)的创建、以世界为中心对整体生态形势的认识和建设等皆属“中庸”思想的内容。现代人对“中庸”思想往往有一种错觉,即认为它只讲道德、不讲物质,其实在“中庸”思想中不但包含了道德,而且也包含了物质与意识,并且是物质与意识在平衡、和谐与一致中的显现,及其向精神的升华,即在精神的主持和把握下的物质与意识形态,而不象现代人所进入的那种对物质或意识的单纯或偏向性认领,即所谓的唯物或唯心思想,及其造成的一种物质与意识、经济体制与人类的情感和道义观念的矛盾和相违背的状态。而“德治、仁政”则是与“中庸”思想相辅相承的一种管理和领导方式,或说是对“中庸”思想和元式体制的一种维护和奉行。
现代哲学之所以把精神也说成是意识,或精神与意识的不分,是因为他们是一种无元体制,是不断向单一片面思想形势或领域的进入与钻研及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文明的偏知偏见与分知分解,他们是永远也发现和认识不了精神的,相反,他们原有的精神也会在他们不断地发展和偏移中,在向主观自我思想意识和状态的沉沦中,而被逐渐地分解和分裂掉,因为他们的社会体制和思想根源(如唯物或唯心)其本身就是一种对精神、对整体、对人类祥和体制和共同理想的涣散,他们需要“领带”。
精神就是整体,就是和美,就是在对共同理想和事业的追求与创建中产生的朝气和朝元倾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们也只有在向整体观念和共同美好事业以及精神文明的迈进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欢乐,才会有长久的和谐与稳定,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古人云“升平乐世”,就是说只有升入平等与祥和之中,只有进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美好,才能算是乐世,即充满欢歌笑语的人间天堂,这是中华的志向。没有了精神、没有了朝气、没有了对共同理想和事业的树立与追求,也就没有了凝聚与活力,那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走向分裂和分散,就要进入竞争(或说纷争)和动乱、就会出现自我、唯我乃至矛盾、冲突和尔虞我诈等现象以至没有公理、形势紊乱、不等不和、充满忧患的社会,这实际上就是进入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分裂症和低劣民族的体制形态中去了。在这种社会体制中,我们的生命和情趣以及感觉、状态等也会相应地降低和受到压抑而进入一种无理想、无情操、无崇高志向和无美好前程可言的境地。(这实际上就是失去了国家的作用和意义,而使人们进入到“社会”的层次和形势中去了。)
“普天同乐”,这是远古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普天同乐”就是让普天下所有的人们都共同进入欢乐与美好之中,共同进入对平等祥和、充满友爱、没有忧患的人类社会及其相应物质和意识体系形态的建立。这也应该成为现代人类的崇高目标和现代人类向真正高度文明迈进的一种显现。
如果我们把物质文明看做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横向显示,那意识形态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纵向深入,而精神文明则是人类社会向高度和高尚方面的迈进和崛起。阴阳元,意识、物质与精神三为一体不可分,它们共同地构成了一个整体、一个生命、一个立体的人类文明形像。没有精神文明,不懂得向高度和高尚方面迈进的人类,不能称其为人类,而只能算是类人,类人是没有站立起来的人类,也是不成功和不健全的人类。
生命诚可贵、人类价更高,在所有的生命当中,人类是最高贵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类懂得爱、懂得平等、懂得整体观念、懂得向高尚境界的进取、懂得为了他人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句话懂得人生(人类生命)的意义和存在。
精神是物质与意识之元,也是比物质和意识更为高上,更为完美的出现,我们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认识和进入,并不是不要和不讲物质与意识,相反,我们正是为了带动物质和意识的双向文明与进步,以及把物质和意识引上正确的发展轨道。所谓双向文明与进步也就是说在向崇高境界和更完美体制的迈进中,我们不但要抓物质领域里的文明与建设,而且也要抓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文明与建设,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单纯的物质或单纯的意识,偏向的物质或偏向的意识都是建立不起辉煌的精神殿堂的,而只能是对精神的远离。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的物质比以前丰富了很多,然而精神文明却远不如前了,尽管社会和宣传机构有时也大肆呼吁和提倡要讲精神文明,然而却没有实际效果,对于人们内心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与下滑(如对自我唯我、金钱物利、低劣情趣、贪污腐化、不公不等乃至分化、矛盾等现象的不断进入)却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进入了一种偏向或单纯的物质观念及其体制之中,而忽略或丧失了对精神文明的认识和建设以及精神对物质和意识的把握与主持作用,这是一种缺乏整体观念、没有高尚道德伦理的低劣思想行为所至。同样,单纯或偏向的意识倾向,也是不能使我们进入精神文明境界的,而只能把我们引向贫困、引向屈苦、引向宗教、引向对神灵的崇拜和祈求,甚至是产生对人类前途和地球整体生态的漠不关心。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物质领域里的文明与进步并不是指象现代科学那种对物质的极端改变和改造,那其实不是物质的文明与进步,而是对物质及其领域的一种败坏和耗费,物质领域的文明与进步主要的是指对地球生态物质(包括生物与旷物或说天地)的创造和改进、对人类与客观一体及其世世代代美好家园的设计和着想、对地球细胞形态及其功能与活力的促进与促成、以及对符合人类精神文明和共同利益的经济形体的建立。人们切不可忘记客观是一个整体,人类也应该相应地进入整体的状态,决不能只为了自己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别人和未来。只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扶持客观中的生命和生态现象,并不断向人类高度文明进取,我们就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意识领域里的文明与进步也不是指对宗教神灵及其迷信思想的进入,相反,我们正是为了要跳出这愚昧的泥潭,而进入对客观真理、对公心和整体观念、对人类自己掌管自己的命运及其相应社会体制和人生观念的进入,即进入与神圣同等般的地步。我们也只有在向高尚境界和更完美思想体制的迈进中,在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一致和向精神的升华中,才能脱离和逃出对片面的科学与宗教、唯物或唯心观的追求,才不至于走向物质和意识的极端,才能扭转地球生态行将失调和毁灭的恶运,才能彻底消除人类的战争,罪恶和不合理等现象。
现代科学对物质的发展和改造,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生命和生活的需要,而把我们带进了一种暴殄天物似的消耗与浪费之中,有些方面甚至进入了对奢侈愿望和豪华形势的追求,以及与客观相违背的发展道路,这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人类进入腐败的象征,它必然要给地球生态和人类文明乃至我们的生命带来相应的危害。科学对原子弹、氢弹等毁灭性武器的制造,以及对星球大战计划的构想和向外太空发展的理想,无疑又把人类和地球生态带向了更深、更偏远的灾难。另一方面,人们对宗教神灵的迷信和崇拜及其对后世福乐的寄托,其实也就是人类对自身能力和进步的一种放弃,对美好理想和光明前程的一种丧失。有的教义上甚至明确地写着,当世界毁灭那一天,我们和所有死去的人就会在天庭与我们的圣主见面,并接受他的审判和发落, 而被带进天国和神的身边,永享福乐, 所以有很多宗教徒们都在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这一切都已充分说明了人类已经在现行思想体制的引导下走上了极端、走上了危险、走上了与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的相背离。这是现代人类在唯物和唯心这两个一维观思想的主持下向单一片面领域里做偏向和分裂式发展的必然所陷,也是无元体制下人类社会脱离了向高尚和整体生命形态的发展所必然会出现的夭折和陨落现象。
精神是物质与意识之元,也是比物质和意识更为高级,更为完美的出现,精神对物质和意识具有一种主持和把握的能力,并能理智地将其引上正确的发展轨道,物质和意识向精神的靠扰和归顺是事物按其客观规律向美好方面的发展和应变,而精神向物质或意识的偏向发展与进入则是一种跌落和倒行逆施现象。所谓人类高度文明也就是指人类不断向更加完善和完美体制,更加和谐与稳定局面,更加贴近和符合于客观真理(或说地球整体生态形势)需要的那样一种社会形势和文明形态的迈进,元式体制即整体观念下的平和向上式发展体制,相对来说就是比分裂式体制即政治或宗教式体制、也叫唯物或唯心式体制更为完善、更为完美、更为和谐、更为稳定的体制形势,也更有助于我们今后对地球整体生态的进入和建设。元式体制也可以说就是由精神掌管并带动物质与意识做双向和一致性发展的一种人类文明形式,所谓精神也就是指人们和人类社会向高度和高尚方面发展和迈进的一面,如对整体观念和生态思想的进入、对人类共同理想和爱与平等祥和式社会体制的创建,对人们应有高尚道德伦理、道理规范、道德情操的树立等都属精神文明的内容。我们向人类精神文明的认识和进入即是对我们应有人性和人类品质的一种培养和塑造、也是对我们人类社会及其应有体制形态的一种完善和健全,没有高尚的道德伦理,我们就会进入低劣的物质或意识为准的伦理,没有爱与平等祥和的社会体制,我们就会进入分化、矛盾、竞争、纷乱乃至艰辛、忧患的社会形势和局面之中,没有对整体观念和地球生态思想的认识,我们就会进入自我、唯我、片面、偏向的发展状态,就会对人类文明和地球整体生态构成相应的威胁和危害,这其实是人类处于低级和微生形态中的一种表现。
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和优良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的主持和仰仗,没有精神文明何谈人类文明。脱离了精神、脱离了整体、脱离了向高度的发展和对生态的建设,单纯谈论物质与意识(或所谓经济发展)那是人们的一种低见和偏见,它最终只能把我们引向物质和意识的极端以及对物质和意识的破坏。在向精神文明的迈进中,我们可以同步地带动起物质与意识的双向文明与进步,而在向物质或意识的偏向发展与沉沦中,人们是永远也认识和产生不了精神的。物质和意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精神,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文明,服从和服务于生命与生态,科学也只能成为人类的附属和人类手中的工具来为人类和地球生态服务,而决不能把科学凌驾于人类之上成为人类的主宰或用它来引导和统治人类。
科学在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中,只属一种较低层次的存在,是向单一片面领域的冒冲和迈进,它远远够不上是客观真理,更不是人类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和目标。精神、生命与生态(即对德与道,或说客观真理与客观规律的追求)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用科学的思维即用单一片面的思想道理和所谓分解钻研式是绝对发现和认识不了生命、生态和精神的,而只能把我们带向一种偏劣的歧途。只有精神、只有人性、只有人类崇高而美好的心灵即整体观念和爱,才能带领我们走向客观真理,走向对生命和生态的真正认识和发现,乃至进入神圣般的境界。
精神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一种新的启迪和启示,是客观整体送给我们人类的一份新的礼物和厚望,也是我们人类迈向更高层次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有了精神人类就有了希望和光明,就能不断地得以完善和提高,没有精神人类就只能在物质或意识的泥潭中沉沦、深陷、退落。
人类的精神升起来吧,辉煌就在前面。!
(对人类精神文明及其相应社会体制形态的认识和进入,属人类社会生态的内容,它与自然生态同属人类所应掌握和认识的内容,这两个方面在客观中也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它们同属于地球整体生态的内容。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不应该成为个别人或个别部门的所谓慈善之举,而应该成为在相应社会体制下的一种普遍风尚。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中最宝贵、最可称赞的内容,没有精神文明或不讲精神文明,就够不上是人类文明,更谈不上今后向天堂和神圣般境界的回归与进入。 精神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摆正、要弄清,这是十分重要的,道德的颓废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更卑劣,没有精神做主持、做统帅,单纯的物质或意识观念,必然要把我们引上分裂、引上歧途、引上偏劣和自我、引上对单一片面思想的追求和吹捧、乃至对生命和生态的威胁和危害。)
|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
文章作者:
孙贵平
|
『我来说两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