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 正文

[连镇标]马振彪易学思想考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6-25     点击次数:

                                           连镇标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易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对今天易学界同仁来说,马振彪或许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他倾尽毕生心血写就的
《周易学说》,为丰富中国易学宝库、推动中国易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故笔者以为,在《周
易学说》出版之际,有必要对马振彪其人、其易学渊源及其易学思想做一番探考,庶几有助对我
国上世纪中叶易学发展的原生态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家学渊源,以孔阐易、易老相通,援史证易。
    马振彪,这个名字对当今易学界来说,或许会觉得很陌生。然而,正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
“小人物”,生前在易学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耗尽一腔心血,身后留下了近六十万字的遗稿
《周易学说》。今年初,花城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善文教授领头、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参与整理的马
振彪的这部遗著。在马振彪先生去世四十来年之后,其治易成果终于公之于众,这在中国易学界
不啻是一件盛事。它为丰富中国易学宝库,推动中国易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鉴于现今流行的诸多易学史、易学家传记或周易辞典,皆未收录马振彪其人、其书,今人对
马振彪了解甚少,故笔者以为有必要对马振彪其人、其书、其思想作一番探考,以便让世人了解
马氏为人风范及其易学思想,进而了解我国上世纪四五十乃至六十年代初老一辈易学家治易的遗
风与特征,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把握我国上世纪中叶易学发展的原生态及其内在规律
一、 潜心治易、甘于寂寞的一生
    马振彪,字岵庭,安徽桐城人。其具体生卒年不详,殆生于十九世纪末,卒于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初。马振彪先生自幼承继桐城派传统,‘‘学行踵程朱,文章继韩欧”,深谙经史,尤擅易
学,兼工诗赋,据说著有《楚辞》研究一书(笔者多方查询,至今尚未获得此书)。曾在北平中
国大学国学系执教,与之共事的有著名学者尚秉和、吴承仕等。此外,马振彪对佛学亦有很深的
造诣,他在北平中大执教的同时,还应聘在北平弘慈佛学院讲学。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著名
易学家黄寿祺教授,早年曾受业于马氏门下。马振彪先生勤于教学、治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圣贤书”,殆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历史却往往喜欢同老实人开玩笑。马振彪一介书生,生前潜心治易,不事张扬,故没有显赫
的声名。他在世时没有鲜花簇拥、掌声相伴,身后亦萧条、冷落,其学业、家业承继乏人。近年
黄寿祺高徒、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长张善文教授曾多方咨访马氏后嗣,终无所获。而凝聚了
马振彪先生毕生心血的手稿《周易学说》,在马氏生前未能刊行于世,身后亦被弃之一隅,无人
问津。幸赖其高足黄寿祺先生,慧眼识珠,恐其手稿散佚,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北京购到
先师手稿,风尘仆仆携回闽中,庋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之编号为411�6�19∕AS28∕
455823—29.马氏手稿遂成为该校图书馆古籍善本室的一大瑰宝,马氏治易的成果因而至今得以保
存,此乃中国易学界之大幸也。
    马氏《周易学说》手稿,为线装七册。“原本以墨笔行书写成,有大字书写者,有小字夹注
者,有在天头地角及字行空隙处加批加注者,有附贴大小长短不一之各色签条增入内容者,修润
增删之处比比皆是”,“积稿逾尺”,“盖属作者晚年反复推敲斟酌之重要学术成果”。海内外
易学爱好者,若有机会莅临福建师大,不妨取而阅之,“庶能一睹马先生手稿之初始风范,而对
前辈学者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将更有感受矣”(张善文《周易学说�6�1整理凡例》)。
    综观马振彪一生,是人殆为一位学识淹通而又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埋头治学、甘于寂寞的
“书呆子”,一位典型的儒家正直知识分子。故其身后之凄凉,家道之败落,也是在所必然的
了。
     然而,历史又是公正的。时间推进到1993年底。福建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张善文教授,
谨遵先师黄寿祺的遗嘱,动议整理马振彪手稿《周易学说》,以使前修之易学成果刊布于世。此
举得到海内外易学界同仁的热忱响应,与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鼎力支持。先是台湾朱高正
博士闻讯,慨然表示愿给此书的整理出版事宜以各方面支持(朱博士乃台湾著名学者,多年来一
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为沟通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而奔波、忙碌。他以为“《周易学说》可说上
承传统治易之遗风,下启治易现代化之契机,也为海峡两岸易学交流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继
之成立了以朱高正博士为顾问,张善文教授为组长,罗莹、黄高宪、郭天源 、王标、连镇标为组
员的《周易学说》整理小组。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高度肯定《周易学说》的学术价值,把整
理此书列为1999年重点科研项目,拨专款予以扶植。《周易学说》整理小组全体成员经过首尾八
载的努力,迄2001年5月是书终于整理完毕。嗣后又由张善文总览是书,再经连镇标配合通校一
过,遂有是书之最终定稿也。朱高正博士拨冗为是书作序文,令是书生辉。花城出版社副社长秦
颖先生,为是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正是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才使《周易学说》于2002
年元月得以问世,是诚著者马振彪先生之大幸,收藏者黄寿祺先生之大幸,亦为海峡两岸易学界
之大喜事。《周易学说》》一上市,就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忱欢迎,不到三个月各地书店
就纷纷告罄,这在学术著作销售不大景气的今天,实为罕见。
二、马振彪易学渊源考   
    在对马振彪先生的易学思想考辨之前,有必要先对马氏的易学渊源作一番绍介。
    马振彪的易学渊源,可追溯其家学渊源。马振彪出生在易学世家,清末民初桐城派大师马其
昶乃其叔父。马其昶(1855----1930),字通白(一作通伯),号抱润翁,时之学者遂称他“抱润
先生”。少以文章擅名,笃守桐城家法,撰有《抱润轩文集》等,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治
易,以擅西汉费氏易知名,有《重定周易费氏学》八卷传世。马其昶说易,大旨有四:观易象以
窥制礼之原,一也;明易辞以举其大义,二也;言易变必观其时位当否,三也;论易占不信焦
(赣)、京(房)、管(辂)、郭(璞)之术及诸谶纬书,四也。其书以采录历代诸易家之说为
主,上自周秦,下讫清末,将及四百家,参考既博,抉择亦精。间或参之己见,所言亦允当。在
现代说易诸书中,诚为不可多得之作(以上关于马其昶的材料,引自张善文《周易辞典》、黄寿
祺《易学群书平议》)。
    马振彪先生自幼耳濡目染,秉承的自然是其叔父马其昶的易学。这一点,马振彪自己说得很
明白:
    彪初读抱润先生所著《易费氏学》,一再过而茫然。既而请业,寻其从入之途。盖先生于此
经穷数十年之力,搜辑众说,荟萃折衷,书成刊行已十年,而复增削之,其稿屡易,求之愈精深
而其理乃益显著。大旨据《十翼》以解经,一宗费氏家法。窃尝三复斯编,而后叹易之为用至
神。凡近取远取,皆有象可凭,乃人人所应探研之书,非第高谈玄理,虚悬而无薄也。……学者
取抱润之书而读之,庶知学易之方矣。(《周易学说》第32页)
    在这里,马振彪深情回顾了自己攻读先人马其昶《易费氏学》的全过程。《易费氏学》是他
的启蒙读本,马其昶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在家叔的言传身教之下,“尝三复斯编”,终于悟出易
的妙用,因而服膺先人之易说,“叹为精凿不磨”,并从此迈入治易的漫漫长途。他竭力向世人
褒奖是书:“学者取抱润之书而读之,庶知学易之方矣”,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必须指出的是,马振彪先生虽为马其昶易学的嫡传弟子,但对其解易方法也有不甚了然之
处。他认为马其昶《易费氏学》的“大旨据《十翼》以解经,一宗费氏家法”,则不合是书解易
实际。前人已指出,马其昶虽以“费氏学”名篇,其实非仅传述费氏之学,乃杂采众家之易说。
黄寿祺先生对此作了详尽的分析:
    惟马氏以“费氏”名篇,按之班固称费氏“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
言》解说上下经”之旨颇相戾。况其所引《子夏传》则韩氏之易,引《淮南子》则“九师”之
义,引虞翻注则为孟氏易,名实亦殊不符。胶西柯劭忞氏序此书,虽曲为之辩,亦终不足以杜非
议者之口也。(黄寿祺著、张善文点校《易学群书平议》第17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版)
    马振彪忽视了世人的批评,断言马其昶《易费氏学》乃”一宗费氏学”,足见他对先人及其
易说的崇拜,已到了痴迷的地步。这殆是中国几千年家学传授过程中的一种通病。
三、马振彪易学思想考
    至于马振彪先生的易学思想,囿于资料,本文仅以《周易学说》为依据,从其体例、内容及
案语诸方面入手分析。
    《周易学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易纲要》,乃易学史之纲要。它论及三易之名及其存
佚,指出《周易》乃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而成,学易
当宗《十翼》。第二部分《易总义》,总括易之义蕴、要旨。它论及易之功用、性质、特征,指
出学易的方法。这两部分在全书所占的篇幅极小,仅1550字左右,且皆引述他人他书之说,但从
中也透露了马振彪先生对中国易学史的认识基本上是承袭了前儒传统的观点,而对易的要旨、义
蕴的理解则融汇了易义理、象数二学派的观点。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心,约59万字,旨在阐述
《周易》学说之原理。它依《周易》体例分上下二经,按其六十四卦次序排列。在每卦卦名之
下,为该卦卦象及其内外卦名、中爻的互卦名。在各卦的卦爻辞及彖象辞之下,分别汇集了历代
诸家之解说,它们依时代先后排列。而在每卦的末尾,则为马振彪先生总结性的案语作结(马氏
的案语亦频频出现在诸爻的末尾,间或穿插在诸家解说之中)。
    综观全书,其体例无疑是属于“集注”类型的著作,犹如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笔者据
张善文提供的材料作了粗略的统计,《周易学说》在“集注”部分所直接援引的历代诸家著作多
达397家(种),这个数字还不包括马振彪在自己的案语中所间接援引的诸家著作的数目。被援引
的诸家,跨越了从周、秦迄清、民国各个朝代。他们政治态度不同,社会地位悬殊(或为高官达
人,或为平民士子),思想信仰、治学旨趣亦各异(或属于儒家,或属于道家,或为易义理派,或为
易象数派),但只要他们的著作中对《周易》有一点一滴的真知灼见,或有一言一辞能准确、恰
切地诠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彖象辞的,马振彪先生就把它们采录到自己的《周易学
说》中去。
     当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周易学说》的”集注”部分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即“厚今薄 
古”,在它引述的历代诸家中,于清康熙以后易家采择居多,尤以近现代易家为夥。其中以刘沅
《周易恒解》、李士鉁《周易注》、马其昶《周易费氏学》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所以然者,不
唯缘于学术承传故,实更在于三家学说之精淳渊博”(张善文语)。马振彪在案语中每称刘先
生、嗣香师(李士鉁号)、抱润先生,既尊其学,更在于表明自己的学术师承关系。马其昶的易
学思想,上述已提及;刘沅的《周易恒解》,黄寿祺品评道:“总观全书,虽不废象数,实全重
义理”。而马振彪屡屡称引上述三家解易之说,并以之为每卦每爻的“集注”部分煞尾,可见其
治易尊重师法、家法,重心在阐发《周易》蕴含的义理。
    然而,马振彪同乃师马其昶一样,解易虽宗义理,却也不摒弃象数,尤对易象数术数派能
“一视同仁”,这是难能可贵的。只不过其师“犹抱琵琶半遮面”,声称“论易占不信焦、京、
管、郭之术及诸谶纬书”。然明眼人仍会在其《周易费氏学》中发现,它“引虞翻注则为孟氏
易,引陆绩注则为京氏易,今概谓之费氏易,名实亦殊不符”。而其徒马振彪却坦率多了,不避
家法、师法之忌讳,在其书“集注”部分每每称引孟喜、焦赣、京房的相关论述,可谓其治学胸
襟之宽大与包容。
    当然,最直接且集中体现马振彪先生的易学思想,莫过于其《周易学说》的案语。
    上述已提及,马振彪先生在《周易学说》中所作的案语甚多。他不仅在其引述的诸家解说
中,“见缝插针”地加入一二句话的诠释或补正,而且在每卦的末尾(间或亦在诸多卦的彖象辞、
诸多爻辞的末尾)以“彪谨案”、“谨案”、“案”的形式,大段大段地发表自己对该卦(或该爻)
的见解,其篇幅往往要比此卦所引述的诸家解说大得多。这正是马氏《周易学说》区别于历代
“集注”型著作的显著特点。而这些案语,“盖属作者晚年反复推敲斟酌的重要学术成果”,
“其精辟处颇可发人深省,极见先生之学术根底,亦属本书之精华所在”,“其阐扬发挥易旨之
处,情理交融,酣畅淋漓,常能发前贤之所未发”(张善文语)。换言之,马振彪毕生覃思研精形
成的易学思想,正是通过他对《周易》六十四卦爻所作的案语中,一点一滴地体现出来的。从这
个角度上说,马氏《周易学说》不仅是部“集注”型著作,更是部阐发自己学术观点的专著。
    下面以《周易学说》的案语为据,从象数、义理两方面阐发马振彪的易学思想。
(一) 以象数为立足点,观卦析辞.
    上述已指出,马振彪先生治易秉承家学,故其《周易学说》以阐发易之义理为主。然而马氏
亦非尽弃象数,他毕竟是一位易学大师,通晓象数与义理之间的相承相成、相得益彰的道理。他
说:
    易一卦兼多义,未可执一以求。需(指需卦)有待义,有敬义,有养义,有求义,皆于爻象中
括之。(《周易学说�6�1》第79页)
又说:
 六十四卦阴阳变化,莫非九与六之妙用为之,即皆乾坤之元气为之也。(《周易学说�6�1》
第45页)
     故在《周易学说》的“集注”部分,往往不惮其烦地引用历代诸家对《周易》六十四卦爻象
数的论述,同时在自己的部分案语中也以象数为立足点,即从卦爻的象征物、象征义、时位、阴
阳奇偶之数诸角度出发,探寻卦爻辞的象征旨趣,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周易》之义理,
使之愈发明朗、光大。
下面略举数例。
(1)《讼卦》九四爻辞:“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
也。”
彪谨案:“四不中不正,不能敌中正之五,故不克讼也。惟变而得位,听命于五,则吉。五有中
正之德,可化四使之无讼。二之不克讼,是理不正,为上所窜;四之不克讼,是心服从,为上所
感。变而成巽,则下之顺上,惟命是听,何失之有?故渝而后吉。”(《周易学说》第84、85页)
   笔者以为,马氏上述案语,是以象数为据,成功地阐析爻辞的范例。首先,他从九四爻象入
手,清楚地看到:四爻居是卦的上卦下位,且为阳爻,不当位,故曰“四不中不正”;而五爻居
是卦的上卦中位,且为阳爻,既中且正,故四爻“不能敌中正之五”,以致“不克讼”(即争讼失
利)。其次,他从中爻的互卦巽象入手,敏锐地意识到:四爻“惟变而得位”,即与三、五爻组合
而成巽,方有出路。因为巽的象征义为“顺(从)”,而四爻既“变而成巽”,自然会“听命于
五”,则“安贞吉”。马氏正是以九四爻象和互卦巽象为据,着重从变化的角度,阐析讼卦九四
爻辞,准确恰切,令人信服。
     至于马氏为讼卦所作的总结性的案语,同样是从解读其卦爻象入手,进而阐析是卦的卦爻
辞,只不过一从总体上,一从局部上。他说:
     天一生水,水之为用,变化不同,取象亦异。水在天上则有待而相需,水在天下则相违而成
讼。讼非美事,圣人戒之。凡事以健进为吉,而健讼则凶。初、二、四讼而不终,三之德从而不
违,皆九五之大人有中正之德,能治讼以化之也。乾与讼皆言利见大人:乾之二、五阳德互见,
故于两爻分言之;讼之二、五虽亦阳爻,特二陷险中无大人之德,五乃听讼之主,为二所利见之
大人,故不以爻言,而以卦彖发利见之义。若上九健极而讼,所谓终凶者也。虽受荣施、然不在
于善而在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戒之曰不足敬,亦必使无讼之意乎?(《周易学说》第
86、87页)
     首先,他从讼卦的卦象上探寻“争讼”的缘由。讼卦由下卦坎上卦乾组合而成,坎象水,乾
象天,“水在天下则相违而成讼”。其次,他从各爻的“当位”与否及其象征义上,推求“争讼
失利”的原因。综览是卦,除了五爻当位外,其余各爻皆失位,而初、二、三爻组合而成的坎卦
又有“陷险”的象征义,故马氏云:“初、二、四讼而不终”,“二陷险中无大人之德”,“上
九健极而讼,所谓终凶者也”。最后,他提出了“治讼”的方法,即尊五为听讼之主,“九五之
大人有中正之德能治讼以化之也”。很显然,马氏把五爻视为讼卦的卦主即“主卦之主”。在他
看来,此爻得位得时,其德中正美善,故能感召以至制约其他爻,最终达到“必使无讼”之目
的。
    (2)《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
也。”
     彪谨案:“乾健不息故刚健,艮土敦厚故笃实。艮为山,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故辉光,
君子之德象之,惟在日新又新耳。尚贤以辅德,则所畜者宏大而得其正。”(《周易学说》第264
页)
     显而易见,马氏的案语是从大畜卦的上下卦象出发,来阐析是卦的彖辞。大畜卦的下卦乾上
卦艮,乾体刚性健,故有“刚健”的象征义;艮在五行中属土,土凝重敦厚,故有“笃实”的象
征义(笔者按,清惠栋《易汉学》卷三所收入的虞翻逸象,艮卦即有“笃实”的象征义)。乾的
象征物为天,艮的象征物为山,乾下艮上,故马氏云“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故辉光”。正是
出自对大畜卦的上下卦的象征物、象征义的综合考量,马氏提出:“君子之德象之,惟在日新又
新耳”(意谓君子当取法大畜卦象,具备刚健而笃实的品德,且日日更新),进而切入主题:
“尚贤以辅德,则所畜者宏大而得其正”(意谓君子当崇尚贤人辅佐其德行,那么被蓄养的贤人
将宏大其美德,并获得至大正道)。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马氏上述案语的重心在阐释大畜卦彖辞的前半部分,对彖辞的后半
部分(“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则语焉不详。马氏大概自己也发觉出这一点,故其
为是卦所作的总结性的案语,似专为阐发彖辞的后半部分而设:
    大蓄以一阳在上,受二阴之蓄止,是君蓄贤,日趋乾刚之象,以日新其徳蓄之。德应乎天,
故贤人之道大行,终以天衢之占,其道大光矣。(《周易学说》第270页)
谓大蓄的上卦艮一阳在上,刚健至极,然受在下二阴的蓄止,而归于正道。很显然,这是对艮卦
“止”的象征义的发挥。是卦的上九既刚且正,又高居诸爻之上,自然而然为诸爻所折服、崇
尚,故马氏云,此卦象“是君蓄贤,日趋乾刚之象”,君子当“以日新其徳蓄之”(意谓此卦象
乃喻示君子蓄养贤人,贤人日趋乾刚之君子;而君子蓄养贤人的方式,则是日日增新其美德)。
如此,有乾之德则应乎天,贤人得志,驰骋天衢,其道广阔无垠,前程灿烂辉煌。
(3)《大壮卦》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彪谨案:“互爻乾天兑泽。天在上,泽在下,为履。今互爻泽上天下,是非礼也。泽天为
夬,故宜夬决,去其非礼而弗履焉。”(《周易学说》第336、337页)
    马氏这里阐析大壮卦的象辞,打破常规,仅从其互体之象出发,而不考虑其上下卦象,显示
其灵活大胆的解易风格。他在这里采用的互体之象有二类:第一类,以大壮卦的二至四爻、三至
五爻互含两个三画卦,它们分别是上互兑下互乾;第二类,以大壮卦的初至五爻互有六画之夬
卦。从第一类互体之象而言,上兑下乾,即泽上天下,与自然现象相戾,与履卦象相反,也必然
与履卦义(履卦象辞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谓天上泽下,象征尊卑有
别,须小心行走;君子藉此辨明上下名分,端正民众循礼办事的志向)背道而驰,故马氏云此
“是非礼也”;从第二类互体之象而言,夬卦有“决”(即决断)的象征义,故马氏结句云“宜
夬决,去其非礼而弗履焉”(谓君子当威严果决,不行非礼之事而永葆盛壮)。应当说,马氏的
这种解说,有其独到、新颖之处。
(4),《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彪谨案:“七八为少阳少阴之数,少者气聚而为精。九六为老阳老阴之数,老则气散而浮游
为魂。故云然。”
    又案:“七八之少阳少阴,时而息也盈也,则成为九六之老阳老阴。九六之老阳老阴,时而
消也虚也,则转为七八之少阳少阴。卦爻之阴阳循环无端,鬼神之情状屈伸变化不外乎此。”
(《周易学说》第634、635、636页)
    马氏在这则案语中,从“数”的角度阐析了“精”与“魂”形成的原因及其两者的转化。 这
是对《易纬�6�1是类谋》“精气谓七八,游魂谓九六”观点的运用与发挥,既合理又有创意,且不
乏辩证法的因素。这里的所谓“数”,指的是阴阳奇偶之数。
(5)《无妄卦》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
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彪谨案:“五之刚中与二之柔中相应,皆得其正位,所谓天命之谓性也。至有匪正者乃数之穷,
眚不能免。圣人知天命不祐,在理不宜行,行之即违乎天理,论理非论数也。此卦教人明乎理而
安于数,非只拘拘于数而不论理也。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敢有所妄行。居易则不敢行险以徼幸,
是无妄而不愿乎其外也。孟子言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莫为莫致,即自然而
然,无所希望也。”(《周易学说》第255、256页)
    马氏在这里也着重从“数”的角度,来阐析无妄卦的彖辞。他认为,此卦旨在教人明乎理而
安于数,那些背离正道的人之所以不能免祸,乃是其“数”穷。故君子当“居易以俟命,不敢有
所妄行”,即顺从天命,不敢强作妄为,无所图冀。很显然,马氏这里所谓数,即“运数”,与
“天命”属同一范畴,是不可抗拒的。然而,马氏又认为,人们不能为“数”所拘而不论“理”
也。“圣人知天命不祐,在理不宜行,行之即违乎天理,论理非论数也”,这个“理”即天理,
也即事物变化的规律。这是马氏比宿命论者稍稍高明之处。
(二) 以义理为归宿,“双管齐下”
    《周易》之象数,从根本上说是藉以阐发义理的。马振彪既承继家学,远绍费直、王弼之解
易传统,把阐发《周易》之义理,作为其撰写案语之第一要务,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为此,他主
要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
1、以孔解易。马振彪说:“千古之文,莫大于孔子之言易。”(《周易学说》第32 页)视儒家
创始人孔子为解易大师,以孔孟之道即儒家学说阐释《周易》六十四卦爻辞,这是马氏撰《周易
学说》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下面略举数例。
①《乾卦》九四爻辞:“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彪谨案:“《论语》言,色斯举矣,翔而后集,犹或跃在渊之意,皆能审进退之时也。故孔子叹
为时也。”(《周易学说》第5、6页)
②《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彪谨案:“泽水止而不流,乃能润物。君子有朋自远方来,亦乐事也。故通其象于讲习。讲习相
资,相说以解,知行合一,说(通“悦’’,下同)莫大焉。”
又案:“德修学讲,是知之功;徙义改不善,是行之功。子贡言,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
也。孔门心传,本是知行合一。”(《周易学说》第562、、563页)
是卦六三爻辞:“六三,来兑,凶。”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彪谨案:“乡原同流合污,众皆说之,阉然媚世,故孔子谓为德之贼而恶之也。此即来兑之凶
也。巧言令色,足恭之人,皆欲取说于人,故可耻。”(《周易学说》第564、565页)
马氏在上述案语中,引用或化用了《论语》中的有关论述,既准确地诠释《周易》爻辞、象辞的
义蕴,又藉以阐发了儒家为人行事的准则,同时也宣扬了宋陆九渊的“心学”以及明王守仁的
“知行合一”论。
③《渐卦》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
彪谨案:“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皆渐道也。孟子以此取喻欲仕者,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
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由其道,则非渐不可。”(《周易学说》第513页)
④《兑卦》彖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彪谨案:“此即孟子言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之义。”(《周易学说》
第562页)
在上述两则案语中,马氏依据《孟子》的相关论述,强调依道行事的重要性,而所谓的“道”乃
儒家之道,他或告诫欲仕者要“由其道”而渐进(例③),或婉告统治者役民要有道,使民心服
(例④),都恰到好处地衍扩乃至丰富了所释卦彖辞的内涵义理。
⑤《需卦》初九爻辞:“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
恒无咎,未失常也。”
彪谨案:“《中庸》言,素位而行,不愿乎外。素位行,即用恒未失常之义;不愿外,即不犯难
行之义。”(《周易学说》第74、75页)
⑥《家人卦》彪谨案:“学、庸(指《大学》、《中庸》)所发明者,有合乎家人卦意。《中
庸》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即此所云天地之大义,必由于男女各正
其位也。《大学》言,治国必先齐家。又言,平天下在治其国。家国天下,人人得其正,斯大定
矣。”(《周易学说》第367页)
⑦《泰卦》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彪谨案:“《周官》(即《周礼》)一书,无非尽人物之性,为天地裁成之辅相之而已。《月
令》一篇,首言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亦所谓左右民者。”(《周易学说》第123、124页)
⑧《蒙卦》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
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彪谨案:“《学记》云当其可之谓时,即养正之功也;不凌节而施,即行时中也。大人者不失其
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本正,养而不失,可成大人。大人者,圣人也,其功由赤子时基之。”
(《周易学说》第64、65页)
⑨《涣卦》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彪谨案:“《礼》言唯仁人为能飨帝,唯孝子为能飨亲。飨者,向也;向之而后能飨之。其所以
能聚帝天高远之神明而通之,合亲庙已散之精气而凝之者,惟在仁人孝子以散为聚之一心耳。”
(《周易学说》第571、572页)
⑩《离卦》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彪谨案:“《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朱注云,缉,继续也;熙,光明也。又《诗》
云,学有缉熙于光明。皆取明照相继之意。”(《周易学说》第300、301页)
马氏在上述案语中,引述以《大学》、《中庸》、《诗》、《周礼》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来诠释
《周易》的卦爻辞、彖象辞,进而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阐明儒家治国齐家、治学养正等观点。
与此同时,马氏还在案语中,通过阐释《周易》经传,竭力表彰实践儒家思想的各种典型。如:
(11)《大有卦》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彪谨案:“舜之隐恶扬善,即是顺天休命。善与人同,盖得同人之道。与人为善,盖得大有之
义。舜与文王、孔子,其揆一也,皆刚健文明应乎天而时行者也。”(《周易学说》第152、153
页)
(12)《谦卦》九三爻辞:“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彪谨案:“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公之劳于身者也。兼三王,施四事,继日待旦,公之
劳于心者也。公孙硕肤,德音赤舄,谦也何如?”(《周易学说》第163、164页)
(13)《观卦》上九爻辞:“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彪谨案:“上九观其生志未平,即文王发政施仁,视民如伤之意。……尧舜禹周,志在天下之
生,忧其乱而思其治,此达而在上者之志未平也。孔孟,志在天下之生,惧而作《春秋》,惧而
闲先圣之道以正人心,此穷而在下者之志未平也。禹思溺由己溺,稷思饥由己饥,伊尹思天下之
民不被泽者若己推内沟中,皆时时观其生志未平也。”(《周易学说》第214、215页)
(14)《临卦》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彪谨案:“孔子教人不倦,实教思无穷也;有教无类,实容保无疆也。”(《周易学说》第201、
202页)
(15)《旅卦》六五爻辞:“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象曰:“终以誉命,上逮
也。”
彪谨案:“孔子栖栖一世,莫我知也,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其誉命实由上达天德而
来。孔子尝射于矍相之圃,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是其勇也;弋不射宿,是其仁也。皆达天德
也。”(《周易学说》第548、549页)
(16)《益卦》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彪谨案:“颜子得善服膺,能迁善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过能改也。皆所谓其益
无方也。”(《周易学说》第405、406页)
(17)《乾卦》文言曰:“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
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彪谨案:“乾初有阳德,能潜隐于下为可贵。隐而有德,不知不愠不怨不尤,何闷之有?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可拔之有?确乎有自立。此爻之象,惟孔孟足以当
之。”
(《周易学说》第17页)
    以上八条案语,其所称引的尧、舜、禹、稷、伊尹、文王、周公等,皆被儒家奉为实行仁政
的圣君贤臣;而孔子、孟子、颜回德行高尚,乃封建社会广大士人顶礼膜拜、仿而效之的圣人。
    此外,马氏在案语中还十分注重宣扬儒家“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一个人要知性知天,存
心养性。如:
(18)《乾卦》文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
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彪谨案:“君子上法天德,贵能行之。天行健,君子法天亦行健。一行字最重,在尽人道以
合天道。此即发明天人合一之旨。天人一贯,君子即天也。”(《周易学说》第16、17页)
(19)《无妄卦》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彪谨案:“《中庸》言尽人道以合天道,先王之所以茂勉而行者,无往非尽乎人道。其能配
对天时,即是合乎天道。其以至诚育物,即是尽其性以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
与天地参矣。”(《周易学说》第256、257页)
(20)《益卦》初九爻辞:“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
也。”
    彪谨案:“凡事有天时而无人功,或有人功而无天时,则所作者皆不能大。大作者,天人合
一之事也。”(《周易学说》第406、407页)
(21)《复卦》彪谨案:“此卦证明知性知天之学,有存心养性之实功。颜子心斋,即闭关之义
也。尽人道以合天道,乃能复还其固有之天。……观复卦义,当返己思之。……学者涵养性天,
精神不误用,思虑不妄动,亦至日闭关之义也。为仁由己,不远而复,即诚意正心以备其身,本
体原自光明;心若外驰而日远,则光明顿失。于此而偶有恢复之机,则当实用其力,戒欺求慊。
君子之慎独,即闭关也。慎之则觉,所复者能休能敦;不慎则迷,不复者为灾为败。”(《周易
学说》第252、253页)
2、以老释易。马振彪先生继承王弼治易传统,认为“易老之理相通”(《周易学说》第47
页),称老子与孔、孟“盖深得潜龙之义,而能勿用者也”(《周易学说》第18页),视三者为
中国历史上鼎足而立的大思想家、大隐者,故在其解易过程中,以孔孟之道为主导,同时辅之以
老庄道家学说,全面、深入地发掘《周易》的义蕴。如:
(1)《乾卦》文言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
利,大矣哉!”
    彪谨案:“《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又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此即乾始之义。又云有名
万物之母。此即美利利天下之义。又云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即
不言所利之义。”(《周易学说》第25、26页)
(2)《系辞上传》:“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彪谨案:“天地所以为天地,皆阴阳之气为之。圣人观天察地,即知阴阳所以然之理。非圣
知其孰能之?《老子》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原始也。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
反终也。观卦爻之死生而通其理,即知人物之死生。”(《周易学说》第634页)
(3)《系辞上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彪谨案:“《老子》云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盖六十四卦之真气,皆由乾元坤元之真精而
生。”(《周易学说》第634、635页)
    以上三则案语,马氏引用《老子》语录诠释《周易》经传,从而阐发了道家的宇宙观。老子
认为,“道”为宇宙之本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战国稷下道家管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精气”说。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精气”产生的,由于精气与形气的结合,才有世界物质
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而马振彪在解易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化用管子的“精气”说,以“元
气”说阐释天地万物之形成及其性质。他在为《坤卦》所作案语云:“元气生天生地,天无形而
地有形。有形生于无形,天实居先,地承天之后著形质而为后天,不得先乎天也”(《周易学
说》第34页),为《乾卦》所作案语云:“元气至则万物亨通,是元为亨之始也。元气之性情不
可见,见之于万物,是元气以万物之性情为性情也。”(《周易学说》第25页)
(4)《大壮卦》九四爻辞:“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象曰:“藩决不
羸,尚往也。”
    彪谨案:“《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輹随车而圆转顺行,是不用强
而弥壮也。”(《周易学说》第339页)
(5)《谦卦》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彪谨案:“《老子》言,天道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
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即裒多益寡之义也。《管子》言,斗斛之盈满,人概之;家施之盈满,天
概之。即称物平施之义也。君子法天而已。”(《周易学说》第161、162页)
    以上两条案语,马氏运用《老子》、《管子》的相关论述,既恰切地诠释了《周易》爻辞、
象传的义蕴,又阐发了道家关于“有无”、“多寡”的哲学理念。
(6)《临卦》彖曰:“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彪谨案:“《老子》云治人事天莫如啬,啬者不奢不淫之谓,非吝也。奢则经济缺,淫则精
神竭,在国在身皆于强盛时兆其凶也。时至八月,阳之势不能不消。孰消之?天消之也。”
(《周易学说》第200、201页)
(7)《比卦》彪谨案:“地中有水,取能容之义。国之利器,不可示人,此师之所以吉也。”
(《周易学说》第103页)
(8)《同人卦》九五爻辞:“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
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彪谨案:“《老子》云,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范文正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皆
此意也。”(《周易学说》第147页)
(9)《涣卦》六四爻辞:“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象曰:“涣其群元吉,
光大也。”
    彪谨案:“《庄子》言,役大众者,若驱疑使天下归一也。又言,治天下者去害马。是涣其
群也。”(《周易学说》第574、575页)
(10)《噬嗑卦》彪谨案:“制刑之法,取火雷为象,盖有道矣。然以柔中为主,仍不失辟以止
辟、刑期无刑之意。老子善用柔,经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盖得柔中之道矣。”(《周易学
说》第224页)
    不言而喻,马氏在上述五条案语中,通过诠释《周易》卦爻辞、彖传,全面阐发老庄道家治
国治军治民的主张和原则。
(11)《颐卦》彪谨案:“《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凡辱且殆者,皆由不知止足故
也。静以止动,既自得其所养,养身以及天下,而天下之人亦遂各得其养,庆莫大焉。”(《周
易学说》第279页)
(12)《损卦》彖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
行。”
    彪谨案:“《道德经》言,去甚,去奢,去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此所谓当损者也。
与时偕行,乃可有益。若非其时,而为无益之损,《魏风�6�1葛屦》履霜之戒,俭不中礼,亦何贵
乎?君子有三戒,亦是损其所当损者,故象言惩忿宽窒欲。”(《周易学说》第394、395页)
(13)《豫卦》彪谨案:“大抵豫乐之境最易致疾,惟专气致柔,乃能却病,故因五之乘刚而惕
之。刚强者死之徒,惟善养其中,则血气和平而寿命长。五既虚己居中,故示以谷神不死之
道。”(《周易学说》第177页)
(14)《坤卦》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彪谨案:“《老子》云不敢为天下先,又云后其身而身存,殆明于先后之道而得其所主者
欤?”(《周易学说》第34页)
(15)《升卦》上六爻辞:“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彪谨案:“《庄子�6�1大宗师篇》云,已能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能见独而
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又《养生主篇》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是即所谓不息之贞也。”(《周
易学说》第448、449页)
(16)《节卦》初九爻辞:“初九,不出户庭,无咎。”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彪谨案:“《老子》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知治人事天莫如啬,常自
节啬其精神,不使外淫,是能以塞为通,得节卦初爻之义矣。孔子有雌雉时哉之叹,亦守不出之
义,即是知通塞。”(《周易学说》第581、582页)
(17)《旅卦》彪谨案:“万物之在天地,犹逆旅也。《庄子》言以天地为蘧庐,要其终而言  
之,谁非旅者?惟修身立命,先立乎其大者,小不能夺。视生犹寄,视死犹归,丹心照千古,浩
气还太虚。”(《周易学说》第550页)
    以上八条案语,马氏以老庄论述为依据,在诠释《周易》过程中,全面系统地阐发了道家为
人处世、修身立命的观点。
    必须指出,马氏在上述系列案语中,并非着意宣扬道家思想。在他看来,儒家思想仍是其解
易之理论纲领,而他之所以引用了老庄的上述论述,乃因为它们在诠释《周易》上述的卦爻辞、
彖象传的义理上,与儒家学说有着相通之处,且更为准确、透彻。
    然而,在马氏案语中直接引用老庄的论述毕竟不多(据笔者粗略统计,仅有十五六处),且
往往在它们之后,又不厌其烦地引用儒家的相关论述,以明其儒家本色。而更多的情况是,马氏
巧妙地化用道家的某些观点,或把儒道二家学说融为一体,不着痕迹地出现在其案语中,囿于篇
幅,这里就不举例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氏不仅从理论的角度(主要是儒道学说)阐发《周易》的义蕴,而且还注
意援引史实或史家评论,以证《周易》义理之不诬。如;
   (1)《谦卦》六四爻辞:“六四,无不利,撝谦。”象曰:“无不利,撝谦,不违则也。”
    彪谨案:“《左传》云,范宣子让,其下皆让,亦此意。推李师之说,虞廷诸臣咸相让,皆
得六四之义,不违乎撝谦之则也。”(《周易学说》第164、165页)
    (2)《节卦》九五爻辞:“九五,甘节,吉,往有尚。”象曰:“甘节之吉,居位中也。”
    彪谨案:“汉文躬行节俭为天下先,是通之以节天下,而得其甘者也。”(《周易学说》第
584页)
    (3)《损卦》上九爻辞:“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有攸往。得臣无家。”象曰:
“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彪谨案:“友也者,友其德也。若孟献子与五人为友,此五人者无献子之家者一,有献子之
家则不与之友。严陵与光武为友,光武以严陵为臣,所谓大得志也。”又案:“上当损之极,楚
子文毁家纾难,所谓得臣无家。”(《周易学说》第400、401页)
    (4)《既济卦》九三爻辞:“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象曰:“三年克
之,惫也。”
    彪谨案:“师卦言小人勿用,戒之于开国之初;此卦言小人勿用,戒之于中兴之际。长国家
而务财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艰难缔造时,固宜防小人之破坏,此周初
所以诛武庚之畔也;中衰继业时,尤易致小人之潜伏,此诸葛出师,所以言亲小人,远贤臣,后
汉倾颓,未尝不太息于桓灵也。”(《周易学说》第609、610页)
    (5)《未济卦》卦辞:“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彪谨案:“《宋史�6�1谯定传》载,二程子游成都,见治篾箍桶者挟易册,篾者曰:若尝学此
乎?因指未济男之穷以发问,二程逊而问之,则曰:三阳皆失位。兄弟焕然有所省。”(《周易
学说》第615、616页)
    (6)《夬卦》初九爻辞:“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彪谨案:“曹刿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致齐先鼓而败,此前趾壮往之咎也!孔子言,人
无远虑,必有近忧,即此爻义。若孟施舍视不胜犹胜,虽无惧,亦为咎矣。”(《周易学说》第
417、418页)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马振彪先生虽为一介宿儒,其思想却并不滞后、拘泥与保守。他能“与
时俱进”,在解易过程中,注意运用当时出现的新生事物尤其是科技新成果,去阐释《周易》的
经传,以明《周易》之原理乃不受时、地、空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
(1)《益卦》卦辞:“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彪谨案:“今之入汽车而行动,是利有攸往;入汽船而行动,是利涉大川。”(《周易学
说》第403页)
    (2)《系辞上传》:“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
寒一暑。”
    彪谨案:“天机之自动,就新学发明之机器可以喻知。机器发动之源始,彼此关切摩擦处,
可见刚柔相摩之理。舟车轮转,皆由热力大气驱之运行,无远弗届,可悟八卦相荡之理。”
(《周易学说》第626、627页)
   (3)《贲卦》象曰:“山下有火,贲。”
    彪谨案:“山下有火,热力藏于地中。及热力盛,而无体之火发为有体之火,则有火山崩裂
之事,此其证也。”(《周易学说》第227、228页)
    (4)《复卦》彪谨案:“天道七日一来复,此自然之运行也。人不尽道未易有来复之期。后
世以星期为来复日,此七日中究能反复其道,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否耶?观复卦义,当返己思
之。”(《周易学说》第252页)
    尤值得称道的是,马氏进入新社会后,能自觉接受并运用唯物辩证法阐释《周易》之经传。
如,他在为《涣卦》所作案语道:“焕者其形迹,不涣者其精神”(《周易学说》第578页),即
是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一语道破了是卦义理之内蕴。他从是
卦卦象“风行水上”中,发掘出其美学意蕴,认为它有“自然之妙境”,可藉以“推论文章之
妙”。如此诠释,虽“与易义无关”,却也显示出马氏高度的文学修养与理论功底。
    当然,不可讳的是,由于马氏长期生活在旧社会,其撰《周易学说》的时间殆多在此期间,
故他在阐发《周易》原理时,难免搀杂一些与今天社会格格不入的落后乃至迷信的思想。如:
(1)《系辞下传》:“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彪谨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故成天地之功能者,唯圣人耳。夫妇之愚不肖,可与
知与能,是虽不能成其能,而无不可与其能。圣人与百姓,实相需而成也。……惟圣人高出于民
类之上,参天地,赞化育,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故成其能也。”(《周易
学说》第717页)
(2)《临卦》六五爻辞:“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彪谨案:“唯天下至圣,唯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此即所谓以知光临乎天下者也。圣人
作而万物睹,为天下王,此即所谓宜为大君者也。尧之光被四表,舜之睿哲文明,皆有大知,乃
能合天下之知以为知,无所不临,即无所不宜,有其位而兼有其德者也。大居正大一统,用其中
于民,宜为君也。”(《周易学说》第204、205页)
(3)《小过卦》六二爻辞;“过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象曰:“不及其
君,臣不可过也。”
    彪谨案:“‘臣不可过’四字,为千古立臣子之大防,深得文王服事之忠义。《拘幽操》
云,臣罪当诛,天王圣明,是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率殷之叛国以事纣,是遇其臣也。孔子赞
为至德,在文王只以诚孚于中,行其心之所安,亦曰无咎而已。推之关岳、诸葛,皆能守臣不可
过之义者。”(《周易学说》第599、600页)
    在上述(1)、(2)案语中,马氏宣扬了孔子“上智下愚”的观点,抬高“圣人”在改造自
然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贬低百姓的能力与智慧,这显然不合历史事实;在例(3)案语中,马
氏刻意歌颂文王服事纣王的“忠义”,为卦建忠孝节义张目,这显然也是错误的。 连镇标:福建仙游人,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大易学研究所副教授。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连镇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