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 正文

[白才儒 ]略论《周易》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6-19     点击次数:

                                    白才儒                            
    内容摘要:真善美是人类知识和社会活动的最高价值原则,也是《周易》的基本价值取向。
《周易》把真放到优先的基础位置,即以认识天道、地道和人道为出发点;以善作为其知识的重
心,力求达到“道济天下”、“崇德广业”,造福社会;以美为人生最高的自由境界,美是真善
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周易》 科学知识  价值取向 真  善  美  
    《周易》是学界公认的古老筮书,带有强烈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信仰的特征。如何认识和对
待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古代知识体系,中外学界大体(就其思想主体而言)有三种不同的认
识类型[1]:一是巫筮义理派,二是现代解析派,三是文化生态派。义理派蔽于宗教和巫术,明于
人生义理,不见科学知识;解析派蔽于古代科学,明于现代科学,长于以今割古,即用现代科学
去离析古代科学;生态派蔽于现代科学,明于历史文化,把科学本身放到其历史文化生态中加以
考察,主张用各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话语去诠释他们所创造的科学技术,为古代科学史的研究开
辟出一个崭新的视界。解析派和生态派为古代科学的研究开辟出了两种极有价值的模式,但这两
种模式都难以解答近现代科学何以能从原始宗教和巫术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也无法解决每个
原始文化是否都存在向现代科学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科学解决恐怕要依赖于一种以重新整
合解析派和生态派为基础的科学史观的形成。
    本文正是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把《周易》视为一个严格的科学知识体系,重点剖析其深层的
文化价值基础,刻画出《周易》科学知识的价值维度。真、善、美是人类知识和社会活动的最高
价值原则,也是《周易》科学知识系统的价值原则。在价值取向上,《周易》把真放到绝对优先
的位置,善是知识价值取向的重心,美是真善的辨证统一。《周易》在四个基本维度上实现在科
学知识探索和社会活动中的真善美的统一:道济天下,道法自然,崇德广业,大通和乐的真善美
的统一。
一、道济天下
    道济天下是《周易》的首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知识服务人类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注
重知识即道的社会功用,不注重“为求知而求知”,与西方科学传统的“为求知而求知”[2]的
纯知识探索的价值取向有显著的区别。对这一特点,《周易》讲得非常明白。《系辞上》:“子
曰:‘夫《易》何为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
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就是说,《周易》的理论目的是“开物成务”,“冒天
下之道”,即探索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服务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
之疑”。具体言之,道济天下这一价值取向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周易》的主要知识内容是关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从《易经》的内容看,六
十四卦涉及的知识都是关于天人关系的知识,且天人关系的重心是人。纯粹自然现象的专门知识
主要是在世界观和价值原则意义上加以探讨,主体内容是反映社会活动的知识及基本社会价值规
范的知识。从《易传》的内容看,有关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知识、价值规范的知识占重要篇
幅,有关纯自然知识、技术发明知识涉及的篇幅要少一些,而且纯自然知识主要在世界观和方法
论意义上加以探讨。总之,《周易》包涵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的
主体内容是社会科学知识。
    第二,从《周易》的知识价值功能看,注重知识的社会实际效用,而不注重纯粹知识本身的
价值发现。《周易》关于天道的知识服务于“通天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
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具体功能来实现。一方面,天道即自然规律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秩序的客
观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符合天道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天道,违背天道就难以“通天之
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农业的丰收要顺天,《象》曰:“其(大有)德刚健
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社会变革的成功也要遵循天道。《彖》曰:“天地革而四
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通天下之志”同样以天道为依据。《彖》曰:“观天之神
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象》曰:“君子以厚德载物。”《彖》
曰:“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这是坤德的体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
亨。”(坤卦《彖》)行事决策、趋利避害的客观根据同样是天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
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日中则昊,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
乎?况于鬼神乎?”(离《彖》)另一方面,天道运行的时间秩序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顺应
天地的客观规律主要体现在“与时消息”“不失其时”。自然知识有两点重要功能即制定正确的
历法和依照历法按排社会活动。这一思想贯穿于六十四卦各爻之中。《周易》的社会科学知识主
要为社会活动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规范,是社会活动成功的知识保障。如个人成
功要自强不息,兢兢业业,而又谨慎戒惧,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九三)
还要修身养德,即所谓“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
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文言》)军事行动的成功要“顺乎天而应
乎人”,还要“师出以律”,避免“弟子舆尸”即用人不当导致军事失败。(师卦、革卦)
二、 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
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地道即是宇宙(自然
万物)的基本规律。人道即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则。道法自然即是宇宙万物存在和演化要遵循天地
之道,社会生活要遵循人道,人道又以天地之道为前提,人道要顺应天道。天道、地道、人道是
天地人存在和演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老
子》对天人关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关系作了精辟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就是说,道是天地人存在和演化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天地万物
包括人类社会都要遵循它,不能与之违背;同时也揭示出自然的普遍规律具有最高的价值,是社
会规律和社会生活法则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规律和法则不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老子本是周末史
官,对《周易》的大道应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其思想可视为是对《周易》大道的准确诠释。[3]
道法自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天道、地道、人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
的最根本的准则,是制定决策、判断吉凶的客观依据。《系辞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
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说,圣人通过设卦观象来揭示天地之道,认识人道,为社会行为提供
客观依据,确保人们的行为“自天祐之”即符合客观规律而立于不败。《周易》整个理论体系就
是通过抽象的思维形式阐发天地人之道,作为行为的指南。在理论形态上,天地人道是可理解的
理论原理,属于“形而上”的东西。《系辞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理
论上的天地人之道是古代思想家的创造,是宇宙存在和演化的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     
     第二,在天道、地道、人道的相互关系上,天道具有最高地位和最高价值,地道次之,人道
以天地之道为前提,要顺应天地之道。其逻辑根据是,天地之道是宇宙万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本体
根源。《系辞上》曰:“天尊地卑,干坤定矣。卑高以阵,贵贱位矣。”这就是说,天道具有最
高价值和地位,地道要顺应天道,地道不能与天道相违。《说卦》曰:“坤,顺也。”天道的崇
高地位源于它是万物的本原和宇宙秩序的根源。《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地道遵循天道,其基本品格是
顺应天道。《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地之道是人道的基础,人道必须
效法天地之道。《系辞上》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
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古代圣人的超人之处就在于能把握天地之
道,并确保人道符合天地之道而不与之违。这一思想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探索过
程中,顺应天地之道是《周易》的一个根本价值原则。《系辞上》曰:“《易》准与天地,故能
弥纶天地之道。”在道德修养上,讲求“君子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象》)“与天地
合其德。”(《文言》)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尤其强调“应乎天而时行。”“动静不失其时。”
(大有《象》、艮《象》)在军事领域,要求“顺乎天而应乎人。”在治国安邦上,遵循“圣人
以顺动,处刑罚清而民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豫《彖》、《文
言》)                                       
    第三,“顺性命之理”是在天人关系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境界。在认识上发挥主观
能动性,认识天地人之道,为社会生活提供实践依据。故《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
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系辞上》也有:“《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在实践
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确保人道不违天地之道,确保人们自觉顺应天地之道、实践人道,达到
“顺性命之理的境界”。《系辞上》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
不过。乐天知命,故不忧。”“不违”、“不过”、“不忧”最终达到“顺天休命”的善的境
界。《彖》曰:“君子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因而“顺天休命”是一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真善统
一的美的境界,这是“顺性命之理”的合理内核。但其唯心主义天命观念是应当批判的。
三、崇德广业的价值取向。                                                
    崇德广业就是注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系辞上》曰:“夫
《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崇德广业”是《易》的基本目的,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
下面就其主要思想进行分析。       
    第一,道法自然,德配天地是崇德广业的哲学基础。“元”、“亨”、“利”、“贞”本是
乾的根本德性,是对乾产生万物、生长万物、促成万物形成、确保万物在有序的时空结构中生生
不已的基本性质的概括。乾的四德在社会生活中构成人们行为的道德基础。《文言》曰:“君子
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
亨利贞。’”可见,君子之德是对乾德的效法。《文言》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
下。”说明个体道德情感也是以天地之道为基础的。坤德是“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
品物咸亨。”因而,“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之德以坤德为基础。可见,德配天地,道法自然
是《周易》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这既是周人政治思想的反映,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
社会伦理思想中的深化。                                  
    第二,从崇德和广业的关系看,崇德是广业的道德基础,广业是崇德的外在表现和必然结
果,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崇德是指加强个体和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在认识上体认天地之德,提
高道德修养;在实践上自觉遵循与天地之德相符合的社会道德规范。广业是个人的自我实现和社
会各项事业能健康地发展。崇德和广业是认识和实践上的两个重要的价值维度,二者的统一体现
了天地之德和天地生养万物的统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系辞上》曰:“乾知大始,
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
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段材料不仅阐明了崇德和广业的内在联系,而且阐明了这种联
系的客观根据。崇德之所以能广业,是因为个人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遵循了天地人的客观
规律。对个体而言,崇德强调个体通过道德认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并
通过个体至善的自我实现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崇德
实为要求个人和社会按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办事。因而,崇德广业是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
观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基础上的。                                        
    第三,崇德、广业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具体内涵。崇德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首先,崇
尚君子,贬斥小人。君子的基本品格是能按天地之德塑造自我人格,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
系、解决各种问题。《周易》有许多关于君子的论述,下面列举一些材料。《文言》曰:“君子
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遏恶扬善,顺天休
命。”“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文言》)“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
《象》)“谦谦君子。”(谦《象》)“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君子学以聚之,问
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文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
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系辞上》)上述材料,从认识、修养、实践等方面对君子的基本品格作了规定:顺天地之
德、遏恶扬善、反身而诚、慎言慎行等。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立的一种恶的人格。“小人不耻不
仁,不畏不义。”“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系辞下》)其
次,以“大人”“君”为代表的社会主体的基本品格是确保整个社会要法天地之道,配天地之
德,把社会成员统一到符合美的“太和”秩序上。关于君德,《周易》有过许多论述。子曰:
“龙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闭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文
言》)这是对君德在言行意功众多方面的要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
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文言》)这要求君德顺承天地之道德。“蒙以养
正,圣功也。”这要求通过教育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
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彖》)这要求领导者以身作则,把社会成员统一到同一道德框架
内。“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要求依天地之道德加强社会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确保
善的实现。最后,《周易》还在天人关上阐明道德的客观根据;对在上下级关系上、在社会成员
的关系上、在社区邻里关系上、在家庭关系上等复杂社会关系上存在的道德要求作了规
定。                                                  
    《周易》还对“广业”的具体内涵作了多方面论述。首先,开疆拓土,开国成家,各业并
举,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增长。《易经》六十四卦、爻辞很多内容讲到开国创业。如坤上六“龙
战于野”、震“利建候”、师上六“开国承家”、谦“利用侵伐”、既济“高宗伐鬼方”、未济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易经》还有很多讲到促进人口增长的内容。人口是上古社
会最重要的生产力和国力,因而人口多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易经》卦、爻
辞中有“求婚媾”、“纳妇吉”、“帝乙归妹”、咸“取女吉”等关于婚姻家庭和人口增殖的内
容。《易经》需、旅、丰、颐、小畜、大畜、大有等卦和坤爻、损爻等爻辞中有丰富的农牧工商
农牧工商各业并重的经济发展思想。《易传》也有很多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如《系辞上》
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即“大业”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丰沛。又如《系辞下》
曰:“何以聚人曰财。”其次,加强政治建设。《易经》有许多内容涉及祭祀、宗法等级、政治
权力机构、婚姻家庭制度等内容。[4](2)最后,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
《周易》教育内容涉及天人关系的方方面面;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社会制度化的教育,也有传统
风俗习惯的耳濡目染,还有实践中模仿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体天地之道德,“化成天下”达到
“天下文明。” 《易经》卦爻辞包含了丰富的关于衣食住行等日用所需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工艺技
术,如服饰、食器、交通工具、房屋等。尤其是《系辞下》对一系列技术发明作了记载,如耒
耜、渔网、舟楫、宫室等的发明。这些反映了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认识和重视。
四、大通和乐的价值取向             
    《周易》的基本目的是造福于天下,最终目的是达到真善美的统一;道法自然是真善的统
一,崇德广业是真善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大通和乐则是真善美的最高境
界。                                       
    大是对崇高美、阳刚美的高度概括。乾坤是这种美的光辉典范。《彖》曰:“大哉乾
‘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文言》亦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
精也。”可见,乾无私地产生万物,包罗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刚健中正地运行,把宇
宙万物统摄于有序的时空结构中。坤生养万物,也具有崇高宏大、至柔而刚、至德至善之美。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
亨。”《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乾坤
美植根于其内在的真善的统一。乾元资始,乾道变化是乾客观本质和规律的体现,是真;乾美利
天下,是善;二者统一于乾生化万物的过程中,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坤元资生,承天时行是
乾坤本质和规律的体现,是真;坤厚载物,品物咸亨,是善;真善美统一于坤资生万物的客观过
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大人、大君、大业等都具有崇高美、阳刚美的特质,是真善在社会主体和
社会现象中的表现。如《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
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即“大人”既要遵循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达到真,又要法天地厚生
利物之德,及于至善。真善合一才能至美。故《文言》曰:“君子……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
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通是对生生不已的动态美和万象更新的生机美的概括。《周易》把宇宙万物理解为阴阳相互
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产物,具体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处在生生不已的动态过程中;宇宙的
秩序和生命力根源于阴阳无限转化的动态过程。在自然观上,通表现为阴阳、天地、万物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和天限转化,是自然秩序和生命力的根源。《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
道。”“往来不穷谓之通。”这是对宇宙总体的美学特征的概括。泰卦《彖》曰:“天地交而万
物通也。”是讲天地交感的美学特征。《系辞上》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
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这是对万物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美学特征的反映。在天
人关系上,天人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崇德广业的基本前提。圣人在天人相通这一环节上起着关
键作用。圣人制《易》就是为体天地之道,“通神明之德”;在实践上,与天地之道德不相违。
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生产领域之间等方方面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
前提。如商旅交通、文化交流、人口流动、语言交流等等。在任何关系上表现出来的通,都是以
遵循宇宙自身的客观规律即真和德为前提的。即真善统一于宇宙生化万物的动态而充满无穷生机
的过程中。如《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便是以经济规律为基础的,以公平原则为前提的。前者是真,后者是善,二者的统一就造就商旅
不绝、百业兴旺的美的景象。 
    和是对秩序、和协、结构美的概括。在宇宙观上,宇宙是阴阳按简单法则生化而成的,有秩
序、有结构、和谐的有机体,每一事物都有其恰当的位置。《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美,不仅体现在天地万物各其居所,严格遵循必然等级秩
序,如《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还体现在宇宙万物在宏
观和微观上都有自身的和谐的时空结构,如乾《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
天。”这种时空结构由宋邵雍的六十四卦图直观地揭示出来。也体现在宇宙生生不已、万象更新
的过程中,即“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彖》)“万物资生……品物咸亨。”(坤
《彖》)在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上,同时还体现在遵天地之道,配天地之德,依时而行,从而达
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说卦》),实现“万国咸宁”的理想社会。(坤《彖》)概言
之,和是真善在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天人关系上的统一和表现。            
    乐是人生自由美的概括,是“随心所欲不愈矩”的人生至高境界。孔子在古稀之年才渐入这
一佳境。没有长期的在知和行上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是难以达到这一佳境的。乐包含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是自由和必然的高度统一。天人合一意味着自然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
体,社会是自然的有机部分,社会现象的荣辱兴衰和自然现象的变迁不可分割,社会发展和宇宙
万物消息盈虚是一体的。因而,人应融入社会和自然,适应其变化,并乐在其中,而不会因自然
和社会的变化忧心忡忡。《文言》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不闷。乐而
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这对这种人生境界的典型概括。知行合一意味着真(天地人
之道)和善(实践天地人之道)达到自觉的统一。《文言》曰“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
时。”即真善达到自觉的统一。情景合一指在知行过程中主体性和对象性完全融汇一处,主体的
意志、情绪、感觉、目的和动机与客体的感情、形象、情境水乳交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
透,存在共生关系。圣人仰观府察,设卦观象,探赜索隐,本质上是情景合一的过程。总之,乐
是一种无我无执的境界,因而是“随心所欲”的境界,是小我汇入宇宙“大我”、融入真善合一
的美的人生境界。                                              
参考古籍:
《周易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l997年7月第1版。
《道德经》见《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第l版。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讲师 ,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在读博土
生)               
电话:(053l)8363933 邮编:250100)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白才儒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