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易学人物 -> 正文

朱震

发布人:易学中心     发布时间:2015-07-09     点击次数:

 朱震(1072-1138),字子发,湖北荆门军(今湖北荆门县)人。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靖康年间金兵入汴时,已55岁。历史记载他的活动主要在南宋。朱震曾于徽宗政和进登进士第,担任过州县官,这就是《宋元学案》所谓“登政和进士第,累仕州县”。北宋亡前一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被朝廷召为太学《春秋》博士。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在中书舍人侍讲胡安国和参知政事赵鼎的举荐下,被召为祠员外郎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第二年恢复经筵,朱震连续擢升八次,名义是秘书少监、秘书少监兼侍讲、承议郎、起居郎、资善堂赞读、中书众舍人兼资善堂翊善、朝散郎、左朝请郎等。此年五月,龙图阁直学士杨时病殁,朱震上表曰:“时学有本原,行无玷缺,进必以进,晚始见知。其撰述皆有益学者。”(《续资治通鉴.高宗绍兴五年》)由于他的上疏,高宗下诏取阅杨时的《三统义辨》,并赐其家银帛二百两匹。后杨时谥为“文靖”。绍兴六年(1136年),朱震除给事中,又转为左朝奉大夫。此年秋天,他把自己所著的《周易集传》九卷,《周易图》三卷及《周易丛说》一卷,共十三卷进献高宗皇帝,并撰写了《进周易表》。这些书后人合之称为《汉上易传》。同年底,朝内发生了左司谏陈公辅上疏反对理学宗师程颐的事件。朱震对此事沉默不语,引起理学中某些人不满。如史书所言:“时朱震在经筵,不能诤,论者非之。”(《续资治通鉴.高宗绍兴六年》)绍兴七年(1137年),朱震看到理学局面不稳定,向宰阳张浚辞职,没有得到允许。胡安国对此事曾评论道:“子发求去,未免晚矣。当公辅之说才上,若据理力争,则进退之义明。今不发一言,默言而去,平生读《易》何为也。”同年,朱震曾就举行明堂祭祀大典之事提出异议,未被采纳,他再次提出辞官,高宗一再挽留不许。第二年六月,朱震在临安去世。其生平见《宋史.朱震传》。

    学术上,朱震受宋代理学家影响比较大。当时经过周敦颐、张载、二程等人极力倡导和阐扬,理学逐渐兴盛,至南宋初在朱震周围已形成了以尊崇二程学统的理学气氛。谢良佐是二程的学生,是有名的理学家,朱震曾偕弟朱巽拜见,饭余茶罢,为震讲《论语》,这说明朱震接受了二程及门人的思想。胡安国是宋代大理学家,以治《春秋》见长,推崇二程,其周围皆二程高足。“安国所与游者,游酢、谢良佐、杨时皆程门高弟”。(《宋史.胡安国传》)而朱震与胡安国关系友善,胡氏曾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举荐为祠部员外郎,故朱震受其影响,为学常以二程为正统。这一点从他的《周易表》中可以得到印证。他说:“臣顷者游宦西洛,获观《遗书》,问疑请益,遍访师门,而后粗窥一二。造次不舍,十有八年,起政和丙申(公元1116年),终始兴甲寅(公元1134年),成《周易集传》九论。上采汉、魏、吴、晋、元魏,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补直罅漏,庶几道离而复合。”这里所说的《易传》是指程颐的《伊川易传》。据今人统计,《汉上易传》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朱震明引程颐《易传》之处,有一百条之多(见侯名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264页)。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易学与二程易学的关系。同时,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问题,即其易学除尊崇二程易外,还兼收并蓄、融合他以前包括宋在内的各家易学。这就是说,汉唐以来的诸派易学是他易学的重要渊源。当然,他所谓汉唐易学,主要是指象数易学,不是王弼易学。他认为王弼易尽黜象数,破坏了易学的传统,而他的易学宗旨是“复合”“庶几道离”的易学。这一点极为重要。从其《汉上易传》内容看,无论是基本框架,还是资取的资料,更偏重于象数易。因此,与其说朱震易学源于程氏易,不如说渊于汉唐以来的象数易更为恰切。

(摘自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98年7月第1版第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