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人论易 -> 正文

[朱熹]朱熹論《注疏》、歐、蘇、當世之《易》注及《參同契》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04-18     点击次数:

朱熹論《注疏》、歐、蘇、當世之《易》注及《參同契》
文章类型:学人论易 文章加入时间:2010年4月18日10:10

五經中,《周禮 疏》 最好,《詩》與《禮記 疏》 亦得,《書》與《易 疏》 不好。《易 疏》 只是將王輔嗣注來虚説一片。(吳必大録)

王弼《周易》巧而不明。

《古易》彖、象、文言各在一處,至王弼始合為一。後世諸儒遂不敢與移動。(楊與立編)

王弼破“互體”,朱子發用“互體”。《同上》

問:“《易》中‘互體'之説,共父以為‘雜物撰徳,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此是説‘互體'。”先生曰:“今人言‘互體'者,皆以此為説,但亦有取不得處也。如頤卦、大過之類是也。王輔嗣又言‘納甲、飛伏',尤更難理 會。‘ 納甲'是震納庚,巽納辛之類;‘飛伏'是坎伏離,離伏坎,艮伏兊,兊伏艮之類。此等皆支蔓,不必深泥也。”(潘時舉録)

朱子發“互體”,一卦中自二至五,又自有兩卦;這兩卦又伏兩卦。林黄中便倒轉推成四卦裏又伏四卦。此謂“互體”。

《易》舉正,亂道。(吳必大録)

歐陽公作《易童子問》,正王弼之失者纔數十事耳。其極論《繫辭》非聖人之書,然亦多使學者擇取其是而捨其非可也;便以為聖人之作,不敢取捨而盡信之,則不可也。其公心通論常如此。(此與定本大 旨 不異,但書先後詳略有不同者。《繫辭》之説,則疑其諸子不敢力主而復自刪之也。○記歐陽文忠公事績)

《易》是荆公舊作,郤自好。三經義(《詩》、《書》、《周禮》)是後來作底,郤不好。(董銖録)

老蘇説《易》,専得於“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二句。他把這六爻似那累世相讎相殺底相似,看這一爻攻那一爻,這一畫克那一畫,全不近人情!東坡見他恁地太麤踈,却添得些佛老在裏面。其書自做兩様:亦間有取王輔嗣之説,以補老蘇之説;亦有不曉他説了,亂填補處。老蘇説底,亦有去那物理上看得着處。( ? 淵録)

東坡説話固多不是,就他一套中間又有精處。如説《易》,説甚性命,全然惡模様。如 説《書》,却有好處。(葉賀孫録)

如《東坡易解》乾卦中説性命,《繫辭》中説道處數章,及頴濵解《孟子》“浩然之氣”處,皆是此類,無一字成言語。(答宋容之)

“朱子發解《易》如百衲襖,不知是説甚麽。以此進讀,教人主如何曉?便曉得,亦如何用?”必大曰:“胡致堂文字決烈明白,却可開悟人主。”曰:“明仲説得開,一件義理,他便説成一片。如善畫者,只一 ? 墨,便榦淡得開。如尹和靖,則更説不出。范氏講議於淺處亦説得出,只不 ? 深,不會宻,又傷要説義理多。如解《孟子》首章,揔括古今言利之説成一大片,却於本章之義不曾得分曉。想當時在講筵進讀,人主未必曾理會得。大抵范氏不會辯,如《孟子》便長於辯。亦不是對他人説話時方辯,但於紧要處反覆論難,自是照顧得紧。范氏之説,闩鎻不牢處多,極有踈漏者。”(吳必大録)

朱震説卦畫七八、爻稱九六,他是不理會得老隂、老陽之變。且如占得乾之初爻是少陽,便是初七,七是少,不會變,便不用了。若占得九時,九是老,便會變,便占這變爻。此言用九。用六亦如此。

《漢上易》卦變,只變到三爻而止,於卦辭多有不通處。某更推盡去,方通。如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只是初剛自訟二移下來。晉“柔進而上行”,只是五柔自觀四挨上去。此等類,案《漢上》卦變則通不得。(舊與蔡季通在某處旅邸夜共推。黄義剛録)

《記》中所稱“兼山氏”者名忠孝,《語録》中載其問疾伊川之語。然頃見其《易》書溺象數之説,去程門甚逺。而尹子門人所記,則以為忠孝自黨論起絶迹師門,先生沒不致奠,而問疾之語亦非忠孝也,然則其人其學亦可見矣。(荅何鎬)

問:“郭沖晦何如人?”曰:“西北人,氣質厚重淳固,但見識不及。如《兼山易》、《中庸》義多不可曉。”(廖徳明録)

郭沖晦有《易》文字,説《易》卦都從變上推。間一二卦推得,豈可都要如此?近多有文字出,無可觀。

郭子和傳其父學,又兼象數,其學已雜,又被謝昌國拈掇得愈不是了!且如《九圖》中“性善”之説,性豈有兩箇?善又安有内外?大凡惡者,皆氣質使然。若去其惡,則見吾性中當來之善矣。問:“郭以兼山自名,是其學只一艮卦。”曰:“‘易'之道,一箇艮卦可盡,則不消更有六十三卦。”(周謨録)

問:“籍溪見譙天授問《易》,天授令籍溪先看‘見乃謂之象'一句。籍溪未悟,他日又問。天授曰:‘公豈不思象之在道,猶《易》之在太極邪?'此意如何?”先生曰:“如此教人,只好聽耳。使某荅之,先教他將六十四卦,自乾坤起,至雜卦,熟讀。曉得源流,方可及此。”(李煇録)

侍郎李公玩心於《易》,以沒其身 ,平居未嘗深斥異教,而間獨深為上言天地變化,萬物終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性命之理,幽明之故,死生之説,盡備於《易》,不當求之無父無君之言,以傷俗化。其言雖約,而功實倍於韓子。至其平生大節,則不惟進退險夷一無可憾,而超然於生死之際又如此,足以明吾道之有人,而信其言之不妄矣。《易》所謂“黙而成之,不言而信”者,其公之謂歟!(跋李夀翁遺墨)

《易》説用意甚精,然鄙見却有未安處,似是為説太精、取義太宻,或傷簡易之趣。更俟詳玩,别奉扣也。(荅趙彦肅)

《易》説用意固甚精宻,愚意亦素謂《易》學不可離却象數,但象數之學亦湏見得大槩緫領,方可漸次探尋。今但如此琐細附合,恐聖人之意本未必爾而虚費功力也。(荅趙彦肅)

先生因説趙子欽(名彦肅)《易説》,曰:“以某看來,都不是如此。若有此意思,聖 人當初解彖、象、繫辭、文言之類,必湏自説了,何待後人如此穿鑿!今將卦爻來用線牽,或移上在下,或挈下在上,辛辛苦苦説得出來,恐都非聖人作《易》之本意。湏知道聖人作《易》,還要做甚用。若如此穿鑿,則甚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之意矣。”又云:“今人凡事所以説得恁地支離者,只是見得不透。如釋氏説空,空亦未是不是,但空裏面湏有道理始得。若只説道我見得箇空,而不知他有箇實底道理,却做甚用得!譬如一淵清水,清泠徹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他便道此淵只是空底,却不曽將手去探着,自泠而濕,終不知道有水在裏面。此釋氏之見正如此。今學者湏貴於格物。格,至也,湏要見得到底。今人只是知得一班半 ?, 見得些子,所以不到極處也。”又云:“某因病後,自知日月已不多,故欲力勉。諸公不可悠悠!天下只是一箇道理, 更无三般两样。若得诸公见得道理 透,使諸公之心便是某心,某之心便是諸公之心,見得不差不錯,豈不濟事邪!”(潘時舉録)

浩問:“趙書記曽將渠所説《易》來呈先生了,如何?”先生云:“渠自是一般説話,某理會不得。只管以一様説話子轉將去,愈轉愈逺。説一箇‘元亨利貞',更無窮極。”(邵浩録)

所寄《易》説,却以上内。諸疑義所得甚多,其未安者,亦各附己意於其下,并此卦内,幸更詳之。前書所論《易》説已詳,然怱怱尚多未盡。大抵多是未得古人正意,而好自立説,此今世讀書者之通病也。(荅方谊)

或言某人近注《易》,先生云:“ 縁《易》是一件無頭面底物,故人人各以其意思去解説得。近見一兩人所注,得一片道理,也都好。但不知聖人元初之意果是如何?《春秋》亦然。”(輔廣録)

嚴州王 君儀能以《易》言禍福,其術略如徐復、林瑀之説,以一卦直一年。嘗言紹興壬戌太母當還,其後果然。人問其故,則曰是年晉卦直事,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之文也。予謂此亦小數之偶中耳。若遂以君儀為知《易》,則吾不知其説也。(偶讀謾記)

向蒙垂示先大夫《易集義》,得以伏讀。竊窺觀象玩辭之意,知前輩求道之勤葢如此,不勝歎仰。顧恨不得執經門下,躬扣所疑。三復遺篇,徒深感悵。(荅何鎬)

沙隨云:“《易》三百八十四爻,惟閏歲恰三百八十四日,正應爻數。”余曰:“聖人作《易》如此,則惟三年方一度可用,餘年皆用不得矣!且閏月必小盡,審如公言,則閏年止有三百八十三日,更剰一爻無用處矣!”或問:“沙隨何以荅?”曰:“它執拗不回,豈肯服也!”

示諭曲折,令人慨歎。然今日上下相廹,勢亦有不得已者。故事之從違可否,常在人而不可必。唯審時量力、從吾所好為在己而可以無不如志爾。先生研精於《易》,至有成書,樂行憂違,伏想胷中已有成筭,固非晚學所得而輕議也。(荅程迴)

子靜嘗言顔子悟道後於仲弓,又曰:“《易繫》決非夫子作。”又曰:“《孟子》無柰告子何。”陳正己 録以示人。先生申言曰:“正己也乖。”(楊道夫録)

楊敬仲有《易論》。林黄中有《易解》,《春秋解》專主左氏。或曰:“林黄中文字可毁。” 先生曰:“却是楊敬仲文字可毁。”(湯泳録)

案:魏書首言乾、坤、坎、離四卦槖籥之外,其次即言屯、蒙六十卦,以見一日用功之早晚;又次即言納甲六卦,以見一月用功之進退;又次即言十二辟卦,以分納甲六卦而兩之。葢内以詳理月節,而外以兼統歲功。其所取於《易》以為説者,如是而已,初未嘗及夫三百八十四爻也。今世所傳火候之法,乃以三百八十四爻為一周天之數,以一爻直一日,而爻多日少,則不免去其四卦二十四爻,以俟二十四氣之至而漸加焉,已非出於自然脗合之度矣。且當日所用之爻,或隂或陽,初無次第,不知功夫有何分别。又況一日之間已周三百六十之數,而其一氣所加僅得一爻,多少重輕不相權準。又 此二十四者,進増微漸,退減暴疾,無復往來循環之勢。恐亦後人以意為之,未必 魏 君之本指也。竊意此書大要在於“坎”、“離”二字,若於此處得其綱領,則功夫之節度, 魏 君所不言者,自可以意為之,但使不失其早晚之期、進退之節,便可用功,不必一一拘舊説也。故今推得 ? 數一法,似亦齊整,其與爻數之法雖皆 魏 君所不言,然此為粗有理也。葢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各以本卦之爻行本爻之 ?,( 自八月觀卦以後至正月泰卦,陽用少二十八 ?, 隂用老二十四 ?。 自四月大壯以後至七月否卦,陽用老三十六 ?, 隂用少三十二 ?。)陽即注意運行,隂即放神冥寂。(一爻已足,即一開目舒氣以休息之。)十二卦周即為一月之功,十二月周即為一歲之運,反復循環,無有餘欠,其數如左方。(此横排版书籍中为下方)

震(一至五) 復(一至三半) (一陽二十八,五隂百二十) (陽生)
臨(三半至五) (二陽五十六,四隂九十六)
兊(六至十) 泰(六至八半) (三陽八十四,三隂七十二)
壯(八半至十) (四陽百四十四,二隂六十八)
乾(十一至十五) 夬(十一至十三半) (五陽百八十,一隂三十二)
乾(十三半至十五) (六陽二百一十六) (陽極无隂)
巽(十六至二十) 姤(十六至十八半) (一隂三十二,五陽百八十) (隂生)
遯(十八半至二十) (二隂六十八,四陽百四十四)
艮(二十一至二十五) 否(二十一至二十三半) (三隂九十六,三陽一百八)
觀(二十三半至二十五) (四隂九十六,二陽五十六)
坤(二十六至三十) 剥(二十六至二十八半) (五隂百二十,一陽二十八)
坤(二十八半至三十) (六隂一百四十四) (隂極无陽)

此説欲與季通講之,未及寫寄而季通死矣。偶閱舊藁,為之泫然。戊午臘月二十六日。

右( 此横排版书籍中为 上)《周易參同契》,魏伯陽所作。 魏 君,後漢人,篇題葢放緯書之目,詞韻皆古奥,雅難通。讀者淺聞,妄輙更改,故比它書尤多舛誤。今合諸本,更相讎正,其間尚多疑晦,未能盡祛。姑據所知,寫成定本,其諸同異,因悉存之,以備參訂云。空同道士鄒訢。(書《周易參同契考異》後)

先生以《參同契》示張以道云:“近兩日方令書坊刋得,然裏面也難曉。”義剛問:“曽景建謂《參同》本是《龍虎》上經,果否?”先生曰:“不然。葢是後人見魏伯陽傳有‘《龍虎》上經'一句,遂偽作此經,大槩皆是體《參同》而為,故其間有説錯了處。如《參同》中云‘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虚'。二用者,即《易》中用九、用六也。乾坤六爻,上下皆有定位,唯用九、用六無位,故周流徧六虚。今《龍虎經》却錯説作虚危去。葢討頭不見,胡亂牽合 一字来说 。”(黄義剛録)

《參同契》説日月,都是納甲法。以晦朔之閒為坤(純隂),望日為乾(純陽),初三至初五為震(一陽生),初六至初八為兊(二陽生),初九至十五為乾(純陽)。十六以後,漸減為巽,十九至二十三為艮,二十六已後至初二為坤。其法則月常在此不動(以手指胷間),日則常運行,日行至震(從左邊漸下,先生以手循左脅)則月生光一分,至兊則月生光二分,至乾則日在丹田,故月全體皆光,此望日也,至十六已後則似漸上(從右邊上,以手指右脅邊),至巽月光漸虧,至坤(晦朔之間)則日月相沓,遂全無光。據它之法,則欲月常在上,日常在丹田,隂升而陽降也。其脩養工夫次第,火候進退抽添加減,皆視此為準。

或説道家脩養工夫只用復、姤、屯、蒙四卦,曰:“只用復、姤二卦。復屬子,姤屬午,只是用子午法。道家愛俓人,本是易底物事,却將一最難底物事來説,交你沒討頭處。此只是火候之法,除乾、坤、坎、離四卦,却用六十卦。自屯、蒙而下,朝屯暮蒙做將去。某初讀時,更理 ? 不得。後來思之,元來只是用納甲法。納甲法,今作卦者皆用之。用此法於火候中,却闞得箇子午卯酉,即乾、坤、離、坎四卦。它藏了子午卯酉不説破,却只説六十卦。其實顛來倒去,只是箇子午卯酉,却用屯、蒙瞞人,交人難曉。此法是逐日火候,日具四時,以天運之四時是紧要時節。以一身言之,四時亦是人身二氣紧要時節候,天地之氣將至,則運自家之氣以應之,年月日時不出子午卯酉之四時;以一年言之,四時為四時之分至;以一月言之,便是弦、望、晦、朔;以一日言之,便是子午卯酉。且如一月之内用納甲,晦日坤納乙,三日震納庚,八日兊納丁,十五日從乾起納甲,十六日以後屬巽納辛,二十三日屬艮納丙,三十日屬坤納乙(闕)。乾南坤北(闕),震巽(闕),不用坎離。葢坎離便是本體,坎,月也。離,日也。日月為易,易便是隂陽。它做得極妙、極精緻,坎離便是它藥,所以不用坎離。乾坤是那上下兩段,是其窠臼,而坎離往來、上下於其間,故《參同契》云‘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虚,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幽潛淪匿,升降於中'。二用者,用九、用六。六虚者,六爻之位,即往來、上下之位也。某曉得它道理是如此,只不曉如何做起。季通説曉得,也不曽得做它工夫,紧要處在晦朔之間,故云‘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渾沌洪蒙,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都從此做起。”或曰:“亦如吾儒一陽所動處工夫爾?”曰:“便是這箇,那箇與這箇只一般。 邵 先生曰:‘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分。'《參同契》首亦説‘乾坤者,《易》之門户,衆卦之父母。坎離匡郭,運轂正軸,牝牡四卦,以為槖籥'。卦位鋪排,都只一般。”又曰:“看來只才卿前日説,不説話底便是法人之説話,損多少氣!”或云:“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氣運於内耳?”曰:“然。它氣不泄,只在裏面。今人之氣,盡是運出外去。”

“《叅同契》所言‘坎、離、水、火、龍、虎、鉛、汞'之屬,只是互換其名,其實只是精氣二者而已。精,水也,坎也,龍也,汞也;氣,火也,離也,虎也,鈆也。其法:以神運精氣結而為丹,陽氣在下,初融成水,以火煉之則凝成丹。其説甚異。内外異色如鴨子卵,真成此物。《叅同契》文章極好,葢後漢之能文者為之,讀得亦不枉。其用字皆根据古書,非今人所能解,以故皆為人妄解。世間本子極多。其中有云:‘千周粲彬彬兮,萬遍將可覩。神明或告人兮, ? 靈忽自悞。'言誦之久,則文義要訣自見。”又曰:“‘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虚',二用者,用九、用六,九、六亦坎、離也。六虚者,即乾坤之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位也。言二用雖無爻位,而常周流乎乾、坤六爻之間,猶人之精氣上下周流乎一身而無定所也。世有《龍虎經》,云在《參同契》之先,季通亦以為好。及得觀之,不然,乃櫽括《參同》之語而為之也。”(沈僴録)

問:“乾、坤、坎、離、中孚、小過、大過、頤八卦,畨覆不成兩卦,是如何?”曰:“八卦便只是六卦。乾、坤、坎、離是四正卦,兊便只是畨轉底巽,震便只是畨轉底艮。六十四卦只八卦是正卦,餘便只二十八卦,畨轉為五十六卦。中孚便是箇大底離,小過便是箇大底坎。”又曰:“ 中孚 是箇 双夹底 離 ,小 過 是箇雙夾底坎,大過是箇厚畫底坎,頤是箇大畫底離。”(蔡聚諸説)

京房便有“納甲”之説,《參同契》取《易》而用之,不知天地造化,如何排得如此巧。所謂“初三震受庚,上弦兊受丁,十五乾體就,十八巽受 辛 , 下弦艮受丙,三十坤受乙”,這都與月相應。初三昬月在西,上弦昬在南,十五昬在東,十八以後以息視之,至三十晦,日光盡都不見了。又曰: “他以十二卦配十二月,也自齐整:复卦是震在坤下,一阳。临是兑在坤下,二阳。泰是乾在坤下,三阳。大壮是震在乾上,四阳。夬是兑在乾上,五阳。乾是乾在乾上,六阳。姤是乾在巽上,一阴。遯是乾在艮上,二阴。否是乾在坤上,三阴。观是巽在坤上,四阴。剥是艮在坤上,五阴。坤是坤在坤上。六阴。”

《叅同》舊本深荷録示,已令蔡伯靜 ? 對附刻新本之後矣。但《龍虎經》却是取法《叅同》,亦有不曉其本語而妄為模放處,如論“乾坤二用”、“周流六虚”處,可見踈脱,試考之可見也。(荅曽極)

(《文公易説》卷二十 王天宗標點)

原缺“身”,据《文公文集》补正。

原缺“ 更无三般两样。若得诸公见得道理 ”,据《语类》补正。

原误为“已”,据《语类》补正。下同此例。

《文公文集》做“及”。

原缺“ 一字来说 ”,据《语类》补正。

原缺“ 中孚 是箇 双夹底 離 ,小 過 ”,据《语类》你在。

原误为“乙”,据《语类》补正。

原为“ 他以十二卦配十二月也自齊整復卦便是震在坤下臨是兊在坤下泰是乾在坤下大壯是震在乾上夬是兊在乾上乾是乾在乾上姤是乾在兊上 ”,缺误较多,据《语类》补正。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朱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