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陈卫平、李尚信教授在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上的致辞

发布人:姜颖     发布时间:2024-12-13     点击次数:


2024年12月7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克宾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卫平,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先后致辞。以下为致辞内容。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今天这个致辞,我不想讲很多套话,比如欢迎大家、介绍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的情况等话语。但是,我想有一点大家是清楚的,山东大学的易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的第一批人文社科基地。自从李尚信教授让我关心一下易学研究以后,对易学的研究状况有所了解,今天借这次致辞的机会,讲讲我对生生哲学研究的一些想法。讲两点,第一点,我们今天来构建生生哲学有什么样的意义?第二点,我们怎么来进一步地推进生生哲学的研究。

先讲第一点。在易学研究中提出构建生生哲学思想理论体系,或者说哲学体系,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在我看来,这个意义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自近代以来构建自主思想体系的传统。我们现在惯用的“自主的知识体系”。我觉得这和自主思想体系是有区别的。知识带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成分,要不然它不会成为一种知识。就是说,它在一些方面很难说是自主构建的。但是思想体系不一样,它完全可以自主构建,当然需要借助前人的资源。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核心是构建自主的思想体系。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自主,而这是以构建自主的思想体系为根基的。哲学作为现代意义的学科来自西方,中国哲学不同于传统哲学的重要表现,是受到西方哲学的很大影响,开始了两大哲学的合流。需要指出的是,这合流的过程贯穿着中国思想界构建自主的哲学体系的努力。以我们今天讲的生生哲学为例,中国近代,五四以前影响最大的就是进化论,它其实就是用进化来讲生生。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很多思想家都以“生生之谓易”阐释进化思想,而且近代进化论的构建模式,源自《周易》的“推天道明人事”,因而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讲起,落实于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因此,进化论在西方是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科学思想,而到了中国则是具有科学意义的世界观,成为自主构建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中国近代进化论就是传统生生哲学的新形态。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试图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如胡适,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冯友兰、张岱年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冯友兰所谓的“接着讲”,即接着中国传统哲学来进行理论创造,这是他们理论体系具有自主性的历史根基和逻辑起点。新中国建立以后也是这样,最为突出的,如冯契的“智慧说”哲学体系,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问题“性与天道”的展开,又是对其的总结。朱伯昆先生著有《易学哲学史》,是对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我们现在从《周易》的研究里面提炼出“生生”来构建哲学体系,意味着注重把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理论创造相统一,是对中国近代以来构建自主哲学理论体系的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弘扬中国近代以来构建自主哲学理论体系的传统,“创新”就是以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为引领,聚焦于传统哲学第一经典《周易》,不是接着某家、某派,而是接着经典讲。这对于构建自主哲学理论体系是别开生面的。

第二点讲怎么来推进生生哲学的研究。这届论坛以生生哲学的本体论和宇宙论为主题。根据自己所看的有关研究易学的论著,觉得需要从更多的维度,更多的层面来推进生生哲学的研究和构建。清末民初的陈焕章写过一本《孔门理财学》,包括凯恩斯在内的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曾予以赞赏。他引用《系辞》关于“生生”的一段话:“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大家对这段话都很熟悉。陈焕章从“天地之大德曰生”来构建孔门理财学,其中有着类似于我们现在经济哲学的意蕴,指出从上述《系辞》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理财学是以正义原则为根据管理财富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使人类集聚而生存”。以正义原则来考察人类经济活动,很有经济哲学的味道。这启发我们经济哲学应当是生生哲学建构中的重要面向。陈焕章还认为“正辞”指向伦理界,“禁民为非”指向政治界,这两者和“理财”同样,“均以义贯穿其中”。这启发我们从伦理学、政治哲学的维度研究和构建生生哲学。杨泽波教授已经在生生伦理学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我觉得还可以更进一步努力。从政治哲学的维度研究和构建生生哲学应该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为后来儒学成为经学,《周易》排在儒家十三经之首,而经学本身具有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易传》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其言、意之辩揭示了两者之间内在矛盾的生生不息,提出了中国哲学对于“性与天道”的认识如何表达的问题。这体现了不同于西方解释理论的“中国解释学”。汤一介先生曾对此有所讨论,但仍需要继续深入。

现在经常讲的交流互鉴,这也应该成为生生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因为《周易》和欧洲的莱布尼茨有关系。他的二进位制与《周易》存在什么关系,是有争论的,但是他的思想与《周易》的比较研究是可以进一步深入的。莱布尼茨的符号逻辑,将逻辑推理的一般规则改换为如同数学那样的计算规则,在那样的演算中,所有概念可以还原为少数原初概念,复合概念通过原初概念的相乘而得出。这和《周易》以阴阳两爻为基础,推演出八卦、再衍生出六十四卦的逻辑思维(象思维)有怎样关联以及有何异同,是需要继续讨论的。列宁肯定莱布尼茨有“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其“单子论”认为世界上“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单子是“一”和“多”的统一,他的“神正论”强调创造的对称性,最好的和最坏的、最美的和最丑的相比较而存在,这些和《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为生生的动力的辩证法有怎样的联系和异同?再有黑格尔,已经有人指出他的“正反合”受到《周易》的影响是有关联的。因此在有文明交流互鉴的层面,怎么进一步拓展生生哲学,还是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的。

再有一个层面,就是现在讲得很多的“第二个结合”。习总书记讲“第二个结合”和毛泽东讲的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相比较,更侧重于“互相成就”,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互相成就。我理解其中的重要含义,是通过“第二个结合”可以对原初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阐述不太充分或者说短板的地方加以补充和丰富。张岱年曾经讲孔子、列宁和罗素的三流合一,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讲的比较多的是人生的理想,虽然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也有相关的讲述,但不如儒家的思想讲的系统、丰富,所以需要把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这对于生生哲学的研究是有启发的。现在有人讲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是不是也可以有马克思主义的生生哲学呢?例如,讲生生不息显然蕴含着“物质不灭”的思想,但易学讲生生不息,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这个层面,而是把生生不息统一贯彻于天道、地道、人道,这就更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还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作用,主要是侧重于讲主体跟客体之间的关系。那么《周易》的生生哲学里面讲的这个认识论,更多的是强调主体间的关系,即“百虑而一致”,认为人的思维是“一致”和“百虑”不断反复的前进上升的运动,是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争论,从而逐渐走向真理性的认识,所以它是侧重于讲主体间性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原来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其实也是有补充性的。轻视以实践来检验真理,会导致教条主义,而否定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获得真理的途径,同样会导致教条主义。应该说在“第二个结合”方面,是研究和构建生生哲学需要努力的。前不久,在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召开的有关“第二个结合”的会上,尚信教授的发言就涉及到这个方面,他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生生的辩证法怎么结合的问题。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去展开生生哲学的不同面向的研究,从而使得生生哲学的理论构建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我就借致辞的机会讲这么一些看法。谢谢!

(山东大学)李尚信:尊敬的陈卫平教授、杨泽波教授、各位嘉宾学者大家早上好!感谢大家从四面八方齐聚济南大明湖畔,参加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

生生哲学是《易传》开出来的一门学问,虽然不能说西方全然没有,但唯有在中国它的历史悠久且成系统,特色鲜明。我们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自本世纪初开始涉足生生哲学领域,2022年开始大力倡导生生哲学研究,阐释生生哲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引进生生伦理学研究专家杨泽波先生等作为讲席教授充实中心力量,举办生生哲学专题系列论坛,所主办的易学专刊《周易研究》专门开设“生生哲学专题研究”栏目,通过这些工作,吸引了许多学者对生生哲学的兴趣,显著推动了学界开展生生哲学研究的热情。今年5月,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发布年度学术进展报告,把“生生思想的现代诠释”列为当前“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这既是我们中心作为主要推动者大力推进的结果,更是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新闻社等媒体的大力支持与报道。我在此谨对关注与支持生生哲学研究的各界朋友、对身体力行开展生生哲学研究的各位学者,表示由衷的敬意!对当前开展生生哲学研究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的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其他媒体等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想再重申一下我对生生哲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

生生哲学所关注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成就人、成就人类美好生活的问题。它以成就人、成就人类美好生活为宗旨,把一切哲学问题都融入其中,因而是包含一切哲学的最高哲学。一切哲学,只要是对成就人或成就人类美好生活有用,它就属于生生哲学的内容。反之,对成就人、成就人类美好生活无用的哲学,就是不值得发明或者说就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哲学——这种哲学如果存在的话。总之,没有超出生生哲学的哲学。

生生哲学作为一个体系,它以宇宙自然的生生为终极根据,以天道性命为生发点,以社会为中心舞台,以格物致知和参赞化育为手段,以诚仁义礼智勇为价值取向和行动法则,以成己成物、成就人类美好生活为终极目标。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我在2022年首届生生哲学论坛的致辞中有过阐述,后来经过进一步整理,发表在了2023年1月30日的《光明日报》理论版。这里的表述又稍有变化。这个表述是否合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个人认为,生生哲学的这一体系,需要自然、社会、身心科学等所有学科的支撑,也可以建构各学科的部门生生哲学,如杨泽波教授开创的生生伦理学、学界较为流行的生态哲学。而从各种各派的哲学的角度看,生生哲学不仅可以包含传统儒家各个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融入佛道各方面对成就人有价值的内容;不仅可以包含中国传统的儒佛道各方面在今天对成就人仍有价值的内容,而且可以会通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等域外哲学的内容,是一个可以融会古今中西、具有强大兼容并包吸收力的庞大体系。

生生哲学之所以会有这种强大的包容性,源于其本身的终极目标和内在变通的特质。前面说过,生生哲学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人(也就是行仁),只要是能成就人的学问,都是可以会通进生生哲学体系中的;而生生哲学的内在变通特质是义,义是指行仁总要面临复杂多变的具体场景,要根据所成就对象自身的需求和特点以及其所面临的具体场景,采用最恰当的方式去成就他(她)或他们。正是生生哲学体系中仁义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法则,决定了生生哲学体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生生哲学的目标笼统地说是成人,但具体来说,就涉及成就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成就什么样的人,其实是与人的认识水平有关的,也与时代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传统儒家认为成人是成就道德的人,但我们今天要从全面地研究人性以及人性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出发去了解人的合理的完整需求,从人的合理的完整需求出发,去成就完整的人。这就是变通,就是义。

以什么样的手段去成人,更与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和所提供的物质条件相关,因而也是变化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去认识和变通。这也是义的重要内容。

具体的行动法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需要随着时代而变化。这同样属于义的内容。

由此看来,在生生哲学体系中,生生、性命(包括人性和物性)、参赞化育、成就仁义,是生生哲学最重要的标识性概念。我们今天建构适应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体系,生生哲学无疑是一个重要选项;而建构生生哲学,有必要紧紧抓住生生、性命、参赞化育、成就仁义等标识性概念,特别是要充分理解人性内涵的丰富性(不只是过去所理解的道德性)、仁的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义的内涵的包容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特质,并与中国当代现实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开展系统的建构与转化创新工作,推进中国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总之,我们今天研究生生哲学,可能有许多面向,但核心问题一定是新时代生生哲学体系的重建,是传统生生哲学在新时代的转化创新。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这一课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