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二届生生哲学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12-27     点击次数:

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生生哲学论坛12月23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高校或研究机构的20余名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去年召开的首届生生哲学论坛很成功,在学界及社会上都产生了较大反响,同时也引出了一些问题和意见,值得进一步展开探讨。“本届论坛无需提交论文,与会专家在主办方提供参考议题的基础上直接现场发言并参与讨论,可能更有助于与会者深入地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明确生生哲学的具体问题及价值意义。”

本次会议设置了四场发言讨论环节,共有10余位参会学者围绕生生哲学的诸多议题发表看法并展开讨论。每场讨论虽未规定具体议题,但在学者们自发基于学理展开的讨论中,整场会议内容呈现出了层层推进、交替互动的思想脉络。

首先,基于对建构生生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追问,与会学者们从学科建设的宏观立场出发,对哲学的定义以及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等学科根本议题展开了探讨。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杨泽波教授提出,哲学必须是对形上追问的反思;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则主张,哲学理应为一切存在者奠基,是作为前存在者的观念;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沈顺福教授引述罗素之语,认为哲学是对命题的研究。同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哲学虽然有别于西方哲学,但依然具有其合法性,并且能够在终极的形而上问题中提供可靠支点。

随后,在对基本命题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学者们又各自谈及了对生生哲学的认识。杨泽波教授指出,西方哲学热衷于寻找不受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的绝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本体,一开始就走错了,而此在一定是活的,所以,中国古人建构的生生哲学是合理的,但传统儒家的道德本体至宋明理学已完全僵死,需要重新进行诠释。黄玉顺教授认为,作为“生生”原典出处的《易传》仍为存在者化的哲学,但“生生”这一观念直击了中西方哲学最前沿的思想视域,可以用来做前存在者的诠释。沈顺福教授则认为,如果仅以生释人,实际上是强调人的物性,有将人归于物的倾向,其风险在于淡化或忽略了人的超越性本质。他主张,应当基于人的抽象反思能力完成对经验性的超越,即在生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强调反思性的生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丁四新教授则指出,“生生”在先秦为动宾结构,即“使生者生”,到汉代则为“生之又生”之义,侧重表现生的连续性,因而生生哲学的重新诠释涉及到动力因以及终极本体的问题,须放在哲学史传统的系统中进行理解。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余治平教授认为,生生哲学涉及到万物是否有内在本质,以及内在本质是动还是寂两个重要问题,因而可以开启丰富无限的思想视域。同时他也强调,要重视生生哲学内在机理的展开,从学理角度说清楚生生的内在脉络,不能泛泛而谈。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谭明冉教授强调,建立哲学体系要明确自己的独特性,谈出自己的根源,既要区别于古人,也要区别于现代人。由此,他认为生生哲学的源头要将先秦儒道思想、宋明之生意,乃至西洋思想涵盖进来,以应对西方工具理性对人的戕害。

李尚信教授介绍了其生生哲学的逻辑起点,即从古希腊哲学中芝诺悖论的二分法问题出发,结合黑格尔的善的无限或好的无限思想,提出世界的无限与有限首先不是一个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世界正是由于质的不受限制而有生生,正是由于质的受限而凝聚为实体,宇宙因此而自化或独化。他进一步认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任何体都不是终极的,都是被生出来的,生生才是最终极的本质,而宇宙的终极起点根本没有时间,因而形式逻辑并非是普遍的,无法进入没有时空的领域。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路则权研究员谈到,回顾哲学史可以看到,对本体的过分追求导致了种种问题,因而转向了主体性,而生生打通了变易和恒常之间的纠葛,既不是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也不是佛教哲学的纯粹内向,是外在与内在超越的结合。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广教授同样基于哲学史提出,对生生二字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具体的哲学形态,而《易传》中的生生已经包括了宇宙论气化和人文价值两个层面。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安梧教授则指出,存在就是生生,而生生就隐含着道德实践,也就是说,善之为善并非客观法则,而是由存有的律动导出的。他由此指出,人必须致于道而行于德,其中道为根源,德为本性,而人顺其根源,方可得为本性。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董春副教授则基于生生的原典出处《易传》,表达了“一名而三易”问题以及对生生与易之关联的关注。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们又针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解读与会通、心本论与物本论的哲学立场分歧、哲学如何实现现实指向、形上问题的不可说等关键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在中国哲学的众多前沿领域上,在明确个人立场、聆听和反馈他人主张的基础上,共同实现了认识上的深化。

论坛的最后,李尚信教授在总结中谈到,本次论坛讨论虽不受拘束,但从实际效果看还是呈现出了系统性,并且涉及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重要的或基本的问题,相较于学界以前有不少突破。他进一步指出,此次参会学者表现出了对生生哲学建设的认同,而生生哲学要在未来实现参与世界哲学对话,离不开大家共同的艰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