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日上午9时至11时,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与《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学术讲座,以线下形式在山东大学知新楼A座1708室举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杨泽波应邀作了题为“何谓善的生活——儒家生生伦理学的解读”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文智教授主持。
杨泽波教授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的体系建构之下对“善的生活”作出了别开生面的诠释,以其创立的“三分法”为线索展开有关伦理与道德的论述。讲座伊始,杨教授对“三分法”提出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将“三分法”视为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标志。接下来,杨教授分别就欲性、仁性及智性展开具体论述。首先,儒家生生伦理学承认欲性的合法性,并通过内觉的方式来确定欲性的存在,将内觉视为儒家生生伦理学的起点。其次,在“善的生活”中,仁性决定了伦理之善的成立,所谓“仁性”即是“我固有之”的道德准则,通过反求诸己即可得之,其存在状态表现为一种“当下呈现”。儒家生生伦理学在学理层面又通过良心来证明“仁性”的存在,认为良心有“生长倾向”与“伦理心境”两个来源,两者一是先天而先在的,一是后天而先在的,良心则是建基在生长倾向之上的伦理心境。最后,儒家生生伦理学认为,建立在仁性基础上的伦理之善只是实然,唯有启动智性,才能进入应然之境而成就道德之善。这是因为单由仁性所成就的伦理之善仍存在现实缺陷,即仁性会出现失当、保守以及被遮蔽的状况,这些问题源于仁性无知,而智性则能够对仁性以及我固有之的道德依据进行彻底认知。杨教授特别强调启动智性需要有勇敢和谨慎的精神。在对欲性、仁性以及智性进行了细致阐述后,杨泽波教授总结道:仁性之伦理与智性之道德的统一才是完满的善,在现实生活中,善起始于仁性而终结于智性,善的生活亦当始于伦理而终于道德。
在报告结束后的问答环节,在场老师与同学们提出了诸如“如何保证智性活动的正确性”“生长倾向与伦理心境的理论目的与意义”以及“仁性与智性的逻辑关系”等问题,杨泽波教授就所提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回应,特别点明“三分法”具有独特的横向关系,同学们自觉深受启发。
在讲座最后,张文智教授对杨泽波教授贯通古今中外的清晰论述表示称赞,并致以感谢。在现场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