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至2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周易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哲学传统及其当代重建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济南召开。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邢占军,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原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尚信主持。
邢占军在致辞中介绍了山东大学人文学科的历史与“中国古典学术”学科群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成绩,指出近年来山东大学在培育“山大学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他谈到,自今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以来,全校师生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掀起了学习热潮,学校也迅速制定五年行动方案,以切实将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融入学校各项事业之中。他指出,总书记的回信指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本次会议以“中国哲学传统及其当代重建”为题,正契合总书记回信的要求,极具学术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引领中国哲学传承创新的积极尝试,也是山东大学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落实。
刘大钧介绍了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研究特色与学术成绩,谈到基地近年来在引领传统易学复兴与当代易学发展之外,也围绕易学与儒学、中国哲学、现象学等交叉研究召开了系列会议,取得了一些成果。他提及,基地以“易学传统与中国哲学发展”为“十三五”期间主攻方向,拟以“易学哲学的当代诠释与理论创新”为“十四五”期间主攻方向,前后相贯,以实现由古代向现代的研究转向,本次会议关注中国哲学的当代重建,有助于打开基地“十四五”的研究局面。刘森林介绍了山东大学哲学系的发展历史,谈到山东大学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系的传统特色,以及近年来山大哲学学科内部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他回顾了“中国”一词在西方的话语色彩转换及“中国哲学”学科百年的发展历程,提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正契合当下的时代需求。陈卫平在致辞中谈到《周易》贯穿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关系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重要地位,并提出,认识古代哲学传统、重建中国哲学,要努力解决文本与社会背景间的“内外”问题、自身与外来间的“中外”问题、传统与现代间的“古今”问题、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间的“史思”问题。
两天的会议中,共举行八场分论坛。与会专家们一方面关注阐明“中国哲学传统”问题,通过对儒家、荀子、《易传》、老庄、《中庸》、医学哲学、中国传统逻辑、邵雍等传统哲学之研究,力图在中西古今思想相互激荡的背景下,阐明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理论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实践智慧,讲清中国哲学传统,另一方面重点探讨“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围绕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现代价值、自我认知、研究范式等向度,在关怀现实、面向世界、关切未来的基础上,力图发现新视角、开显新意义、提出新学说,推动当代中国哲学自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锋,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闭幕式上,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新春详细梳理了两天的会议议程,逐一概述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内容,总结了会议所取得的成果。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河北大学、中山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名学者参会。(文/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