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至16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孔子研究院易学研究中心(筹)、泰山学者易学工作坊(读书班)主办的“第二届《周易》古经本义及其解读方法总结与探索前沿论坛”在济南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周易》本经象辞关系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并继续采用上届论坛开创的论辩性研讨形式,希望通过学者们的讨论,进一步推动《周易》古经本义的阐释工作,达成更广泛的共识。
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忠军教授对本次会议采取的形式表示肯定,认为这十分有利于学者们充分地展开交流。会议的主题象辞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具有鲜活的当下价值,对我们理解《周易》本义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经过学者们的充分讨论,本次会议一定能够取得成效,对学术界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与会学者首先围绕《周易》象辞是否严格对应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体形成了两派不同的主张:一派以林忠军教授、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齐鲁师范大学曾凡朝教授、河南大学崔波教授等人为代表,认为象辞之间存在关联,但并不认同虞翻那种严格对应的象辞解读方式;一派以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韩盟博士等人为代表,认为象辞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学者们的立场虽大体分为两派,阐释的角度却各有不同。例如,安徽华艺生物装备技术有限公司陶安军认为象辞不可能完全对应,应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视角下把握象辞关系。内蒙古大学杨泽教授认为,象与辞如同太极之阴阳,构成了互补又统一的整体。《全解周易》的作者寇方墀提出,将象辞关系理解为开放的系统更具生命力,没必要一一对应。山东大学李延仓教授认为,从反映圣人之意的角度而言,象辞之间具有一致性;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象辞二者的产生有先后之分,未必能完全一致。我们应当对信仰者与研究者的认识做出区分。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又围绕《周易》象辞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林忠军教授指出,《易传》首次开显了《周易》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的关联,《系辞传》中“观象系辞”“观象玩辞”等说法为后世研究象辞关系问题奠定了基础。温海明教授强调,解读象辞关系绝不能脱离《易传》。李尚信教授则认为,王弼开启的言-象-意的象辞关系分析模式是线性的分析模式,未必完全符合《周易》本义。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认为,象辞关系问题十分重要,但很难获得一致的结论,有许多前置问题需要厘清。贵州师范大学张春香教授提出,象辞关系问题既应从字源学角度入手,又应当考虑诠释学问题,同时注重对《周易》生活场景的还原。同济大学谷继明教授认为,讨论象辞关系问题应回到《周易》所处的时代,认识到《周易》卦爻辞形式与当时众多筮书的差异造就了其独特“典礼”价值。此外,首都师范大学陈睿超老师试图通过《周易》与《太玄》《潜虚》等拟易著作的比较,揭示象辞之间的圆融对应形式。中央美术学院傅爱臣教授通过对象、形、器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东象西形”的思想,对理解《周易》的象辞关系颇有启发。
基于象辞关系这一主题,学者们还对个别卦爻辞展开了具体分析。其中,李尚信教授关于泰卦初九爻辞“拔茅,茹以其彙”的解读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曾凡朝教授认为应当关注“拔茅”一词中“拔”与“茅”何者与阳爻之象对应的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孙铁骑教授认为,解读“拔茅,茹以其彙”要以《小象传》“志在外”的说法为准,重在凸显其价值引领作用;寇方墀不赞成李尚信教授将“拔茅”解释为拔除小人的看法,认为这与爻辞对应的阳爻之象并不相符。对此,李尚信教授予以回应,认为将泰卦初九爻取象执定为阳之健动,其实没有领会到取象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唯有综合全卦通盘理解而非孤立地看待一爻一辞,并进行细致的语法、语义分析,才能真正把握象辞关系,正确地解读卦爻辞。
此次会议既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社会各界的易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会议为双方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中国航空汽车系统控股有限公司周春光、三明市供销合作社阮礽喜、观颐书院院长王明远、济南淘米商贸有限公司别慧军等社会各界人士在会议中贡献了不少精彩观点。另外,参与本次会议讨论的研究生占参会人数的一半左右,对易学研究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杨易辰、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魏厚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孙世柳、山东大学博士生张馨予等人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展示了个人思考,得到了与会专家的指导、肯定。
本次会议围绕象辞关系这一主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讨论中也不乏激烈的学术交锋,达到了“君子以朋友讲习”以及“学聚、问辨”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易学研究的深入。同时,由于问题重大、研讨辩论时间有限,许多新问题、新想法未能得到深入讨论,留待今后继续推进。
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华侨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等单位的60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