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夏含夷教授访问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06-20     点击次数:

2019年6月19日下午,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给中心的师生们作了一场名为“《周易》的起源和早期演变”的学术报告,张文智教授主持讲座,易学中心的师生们皆参加了本次会议。

夏含夷教授从个人学《易》与研《易》的经验出发,谈及自己易学研究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文献、古文字与训诂等方面,尤其关注近代考古发现的商周、秦汉时期易学出土文献和资料。

其次,夏含夷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著作《<周易>的起源和早期演变》(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Zhou Changes)。此部著作是夏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结合出土文献,几经修改,编写而成。全书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周易》传世和早期文本、古代中国的占卜哲学、龟卜、蓍草占卜、《周易》文本与蓍草占卜和诗性的想象(主要结合《诗经》而言)。此书第二部分从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卦画、卦辞、爻辞、卦爻之间的结构与关系、卦序和《易》之卜筮与哲学。

夏含夷教授在介绍章节内容的过程中,表达了许多自己对于《易》的思考、观点和看法,见解独到,比如:他认为占卜可以看成是祷告,占卜其实是将人的愿望表达出来的过程;蓍草占卜虽与龟卜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没有实质的不同;研究《周易》应当结合经典,探寻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及思想背景,《诗经》是不可忽视的文本之一;对卦爻的研究应注意其与数字卦的联系,不能局限于以前较为简单的阴阳爻,等等。

讲座后,易学中心主任刘大钧教授提出,夏含夷教授的思考非常有益,深受启发。由于国籍和文化差异,夏教授在研《易》过程中,不易受固有思想和潜移默化的易学传承所带来的思想束缚,那些被我们当作理所当然的、有意无意忽视的问题得到了再一次的审视与反思,难能可贵。

之后,在坐的师生们与夏含夷教授就《清华简》中的“八卦人身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与见解,给在坐的同学们较大的启发。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美国汉学家,1952年生于宾夕法尼亚,芝加哥大学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研究范围为中国上古文化史、古文字学、经学、《周易》。重要著作包括《西周史料:铜器铭文》(1991)《易经:马王堆帛书易经第一英文翻译》(1996)《孔子之前:中国经典的创造研究》(1997)《温故知新录:商周文化史管见》(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古史异观》(2005)《重写中国古代文献》(2006),编辑《中国古代新史料:阅读铭文与写本的指南》(1997),与鲁惟一(Michael Loewe)合编《剑桥中国古代史》(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