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日,台湾著名学者郑吉雄教授一行四人应邀来我中心访问。由我中心副主任林忠军教授主持,郑吉雄教授于当日在新校邵馆二楼讲学厅为我中心及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作了题为《从卦爻辞字义的演绎论〈易传〉对〈易经〉的诠释》和《易道主刚》两场观点独到的讲座,在听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
在第一场报告中,郑教授列举了二十二条例证,说明《易经》作者在撰写各卦卦爻辞内容时,扣紧一个观念字而加以不同向度的演绎,从而在一卦之内创造出新的意义,由此对照经传关系,《易传》作者紧扣《易经》字义,加以演绎创造出新的义理,其实是沿用了《易经》的创造模式。因此,我们如果承认《易传》作多作者跳脱了《易经》而作新的义理发挥,那么我们也因该承认这种发挥和演绎的方法早已存在于《易经》中了。由此,郑教授提出我们在审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易学研究中“经传分观”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时,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过激且不符合事实的做法。我们固然不应该接受十九世纪以前“经传一体”的观点,但重新以健康的心情,厘清《易经》和《易传》之间异中有同的关系,是研究《周易》经传不可或缺的基础。
第二场报告中,郑吉雄教授主要论述了他的易道主刚说。郑教授认为“易道主刚”,并非说“易”理只有刚没有柔,而是说“易”理乾坤、刚柔、健顺、变常,都是前者为“主”,后者为“从”。这一点在易理形成之时,已透过“地球主要受太阳引力控制”、“地轴倾斜”、“日照南北转移”等几方面确立起来,先民因此早就深深感到“乾”、“阳”是整个自然世界运动的主导力量。后世的诠《易》者,从卦爻辞确立了阳大阴小、阳吉阴凶的观念后,《易传》、董仲舒、荀爽、王弼、张载、朱熹等哲学家加以分析演绎对“易道主刚”概念作不同的发挥。后世的思想史研究者每每认为汉儒阳尊阴卑思想是为封建制度立言,又称王弼推翻汉儒象数,似乎没有注意到“易道主刚”是历来易家普遍接受的原理。
郑吉雄,广东省中山县人,1960年生于香港。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曾受邀赴美国华盛顿大学(1994-1995)、香港中文大学(1997)、中央研究院(1999)、日本北海道大学(2005)任访问学人。主要研究范围为《易》学、清代学术思想、东亚文献诠释学。主要编著:《王阳明──躬行实践的儒者》、《易图象与易诠释》、《清儒名著述评》、《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合编)、《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集初集》(合编)以及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近年专注于探讨儒家经典、诠释理论和思想史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推动“经典诠释中的语文分析”、“图象诠释学”、“《周易》经传与哲理的形成”等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