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缘起和经过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周易》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关注。而在今天,《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周易》的合和思想,《周易》的阴阳平衡互补思想,《周易》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以及《周易》的管理思想等等,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或借鉴意义。因此,自80年代初,我校在全国高校最早开设了《周易》选修课,并开始着手恢复中断近三十年的对传统易学的研究。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自筹经费,于1987年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借此会议东风,我们又于1988年创办了国内唯一的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这份刊物在传播易学研究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它将全国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逐步形成了象数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在易学研究领域自成一派。与此同时,我校一批青年学者开始成长起来,形成了一个精干的易学研究梯队,这支研究梯队的学术成果,引起了海外的广泛注意与重视,特别是台湾学者的重视。因此,易学研究已成为我校文科研究的一大特色,它极大地提升了山东大学在海内外的学术地位与学术知名度。
鉴于本“中心”易学研究及刊物在台湾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自然把与台湾学者的交流放在了重要地位。而且,海峡两岸同根共祖,有着同一的文化传统,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人民对于两岸的前景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怀,都希望两岸加强交流,加深了解,早日统一。作为学者,我们更期望通过共同切磋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加强两岸的了解与感情,共同提高易学研究的水平。为此,我们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凭借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克服重重困难,自筹经费,于1993年筹划主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并且,经过两岸易学同仁共同的努力,我们终于将这一活动连续性地开展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成果实在来之不易。
首届会议于1993年8月在山东大学邵逸夫科学馆举行。两岸学者在会上抱着极大的热情,既深入热烈地交流了学术,又交流了情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会议开得圆满成功。正是在这届会议上,两岸学者一致认为,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应该连续性地在两岸交互举办下去。台湾中华易经学会理事长邵崇龄先生,则更具体地表达了两岸学者共同的心愿,他倡议,以本届会议为契机,今后每两年一次,在两岸交互举行周易学术研讨会,以建立两岸易学同仁双向交流的机制。他的倡议博得了与会学者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由此,两岸易学界每两年一次在两岸交互举行周易学术研讨会的双向交流的模式正式形成。
于是,两年后的1995年5月,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由鄙人率领的大陆易学代表团一行10人,又与宝岛台湾的易学界朋友相聚于台北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厅,举行了由台湾大学哲学系与台湾中华易经学会主办,我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鄙人在大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代表大陆学者发表了讲话。该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两岸易学界双向交流的模式正式启动。
1995年的台北盛会适过两年,我们又如约于1997年按时在北京梅地亚新闻发布中心召开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与台湾友人再一次在北京相聚。这届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周易学会联合主办,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协办。这届会议标志着两岸易学学术交流正一步步走向深入。
北京会议两年以后的1999年7月,由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台湾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再次在台北召开,经教育部批准,鄙人又一次率大陆易学代表团一行十九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在闭幕式上做总结发言。
“第五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又将于明年回到大陆召开,并再次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将这次会议安排在九朝古都洛阳召开,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这次会议同样会取得圆满成功。
二、会议层次高,成果显著,意义重大
1.从历届海峡会到会代表看,两岸易学界和中国哲学史界的许多著名学者和高级研究人员都参加了这些会议。
首届海峡会到会学者103人,其中以台湾大学哲学系为主的台湾代表38人,香港代表2人,韩国代表1人,大陆代表62人。他们大都是两岸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包括大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易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而且许多是两岸易学界最知名的学者。就职称而言,高级职称占55人。大会收到论文68篇,专著10部。会后由齐鲁书社出版了约53万字的大型论文集《大易集要》,在学界产生极大影响。
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会共有100余位学者参会,由于名额的限制,鄙人率领了一支能充分反映大陆易学水平的由10位著名学者组成的精干的易学代表团参加会议。此代表团成员全部是正教授,其中六位是博士生导师。
第三届海峡会在北京梅地亚新闻发布中心召开,到会正式代表106人,代表成员中有高级职称者占76人,许多知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收到论文67篇,专著30部。会后由四川巴蜀书社出版了45万字的大型论文集《大易集述》。
第四届海峡会再次在台北召开,鄙人此次率19人组成的大陆易学代表团参加会议,许多著名学者如汤一介、陈来、蒙培元、吕绍纲、萧汉明等,皆参加了会议。可以说是一支阵容相当强大的大陆易学代表团。这届会议的部分论文在《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至2000年第2期连续刊载。
2.历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是相当丰富的,可以说这几次会议几乎涉及到了易学领域所有的重大课题,而且在这些课题上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重新恢复并牢固确立起了传统易学研究方法——象数易学研究方法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象数易学被等同于术数占筮,遭到误解。其实,《周易》是象数与义理(易理)合一的模式,《周易》的义理(易理)离不开象数,义理(易理)必须通过象数来表达,而象数之中蕴涵着深刻的义理(易理)思想,这是《周易》的独特思维路数。传统的象数易学研究方法不可抛弃。自鄙人来到山东大学任教起即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利用各种可能的场合包括发表学术论文、创办《周易研究》、召开易学会议等方式进行大力倡导。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历届海峡会议都有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对此展开探讨,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而重新确立起了象数易学研究的地位。第二,历届海峡会也对易学的研究方法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除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传统的易学研究方法外,对在当今社会的新的条件下,如何确立新的多元的易学研究方法以适应现代多元的社会生活也作了深入的探讨,出了一批重要的成果。第三,开展易学与管理学、易学与环境保护科学、易学与现代社会问题、易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从而使易学紧密地与当代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也是历届海峡周易学术研讨会所作的新的探索。这方面的成果有的已经对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说来,这方面的研究还在尝试之中,还需要广大易学研究人员与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携手合作,把这方面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研究终将会取得重大进展。
3.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的召开,而且每次都开得相当成功,这说明它确实反映了两岸学术界的共同愿望,说明两岸学界需要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以共同提高我们易学研究的水平,更好地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而正是通过这样的会议,通过交流,通过研讨,深化了对易学的认识,深化了我们两岸学术界的感情与友谊,增进了两岸学人的相互了解,并使两岸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加入到易学研究中来,使易学研究后继有人,使传统易学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这确实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
三、会议反响强烈
对于历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各大新闻媒体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并从各个角度对会议作了大量报道,对海峡会的意义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们包括中央电视台一、二、四台,日本NHK电视台,台湾各电视台,香港电视台,山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济南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香港大公报、天天日报、文汇报、镜报、明报等。有关学术期刊如《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周易研究》《国际儒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也对大会情况作了报道。还有,美国之音、美国侨报也曾对首届海峡会给予关注与报导,并作出了很高评价。由此可见,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社会反响相当强烈,这一方面说明,在过去两千多年中一直对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周易》文化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有着很高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是具有很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
四、各级领导和两岸学界同仁对海峡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各级领导以及两岸学界同仁对“海峡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是海峡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证。
1993年首届海峡会议时,国家教委有关领导多次来电话,关心、指导会议筹备情况;我校领导及山东省政府张瑞凤副省长、山东省政协瞿永浡副主席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济南市市长谢玉堂先生到会看望并宴请全体与会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北京大学教授雷洁琼女士,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任继愈先生,吉林大学教授金景芳先生,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石峻先生,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冯契先生,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萧萐父先生,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方克立先生,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主席徐才先生,台湾老一辈政要如孔德成先生、蒋纬国先生等及著名学者、辅仁大学名誉教授严灵峰先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腊分校教授陈启云先生,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倪策先生,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等众多学者、著名人士、学术机构和新闻单位都发来贺电、贺信或题辞。
1997年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同样受到了各方面的关心、指导和支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女士给大会写来贺信并光临大会,亲切会见大会全体代表,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委托秘书到会表示支持;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任继愈先生、罗国杰先生、方克立先生、蒙登进先生、李存山先生等参加了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楚庄先生,广电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先生,全国政协常委孔德懋女士,海协会秘书长张金成先生,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先生等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台湾著名学者陈立夫先生以98岁高龄为大会写来两幅题词。台湾和部分华侨著名学者如严灵峰先生、胡自逢先生、张廷荣先生、成中英先生、程石泉先生、陈启云先生、高怀民先生等也向大会发来贺电、贺信或题辞。日本易学界还组成了一个大型代表团前来参加大会开幕式。
各级领导和著名学者在讲话和贺电、贺信中,都对传统易学文化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对召开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如,雷洁琼副委员长给“首届海峡会”的题词:“周易,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张岱年先生贺信指出:“《周易》经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化宝典,二千年来曾经启迪了许多学者、思想家的智慧,成为历代学术发展的源泉。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举办海峡两岸易学讨论会,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冯契先生贺电说:“周易为民族文化总源头,影响极为深远。弘扬易学自强不息精神,为炎黄子孙共同心愿。”环境科学专家曲格平先生贺辞:“天人合一说乃人类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之精髓。”张岱年先生给第三届海峡会题词:“阐发易学精蕴,贯通三才之道。”任继愈先生题词:“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前景光明。”成中英先生贺信说:“本次会议更富有时代性,涉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重要课题,可说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他们对海峡会的指导、关心与支持,无疑对会议的圆满组织和会议研讨的深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台湾大学哲学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鼎力合作,更是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得以连续性开展的组织保证。他们为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的连续召开付出了辛勤努力,没有他们的鼎力合作,就不会有两岸易学深入持久的交流,就不会有两岸易学发展的大好局面。借此机会,我对我们的台湾合作者们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的努力,再次表示深深的敬意与感谢!
龙门凿后判津涯,
雪浪银涛取次加;
从此东流应到海,
..寻源只有客乘槎。
这是鄙人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大会开幕式上所吟拙诗《咏黄河》。我以此诗后两句作为此回顾文字的题目,是因为通过在七年中举办的四届会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多方面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本着“学聚、问辩、宽居、仁行”的精神,同台湾友人一道,将这一有意义的活动继续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