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教授在易学研究中心作了一场报告,题为“大数据时代的宽容问题的思考”,本次讲座由李尚信教授主持。
陈代波教授以“群体网络暴力”开篇,引发每一位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个体对于“宽容”问题的思考。他从西方视野的“宽容(tolerance)”入手,介绍了“宽容”一词的内涵与由来。诸多解释之中,陈教授总结归纳“宽容”的定义:“行为主体对自己不赞成乃至反对的思想、行为和态度的容忍、尊重和接纳。”
其次,陈代波教授辨析了“宽容”的条件、层次与边界,认为否定性反应是宽容的基础条件。对于宽容的层次,陈教授列举了福斯特两层次说、弗里奇三层次说、沃尔泽四层次说与贺来教授的宽容三层次说,较为认肯贺来教授之言,认为其所说的“真正的宽容精神还体现在对人的弱点的宽容”,体现了一份佛家式的悲悯。陈教授指出,对于宽容边界的判定仍是一个难题,因为宽容不被世俗所宽容的行为就是一种对宽容原则本身的背叛。
第三,陈代波教授分别列出了人们采取宽容或不宽容态度的原因与理由,进而提出: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使我们更宽容还是更不宽容?为了回答这一问题,陈教授较为细致地剖析了时代发展对我们是否采取宽容态度而产生的影响,认为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亦有负面的消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大数据时代导致的人机共存环境已然势不可挡,那么人类与人工智能能否互相宽容这一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最后,陈代波教授回顾了中国传统的宽容精神,以《周易》、《论语》等经典为本,论证宽容精神自古以来便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多元一体的文化精神曾彰显于不同的时代语境之下。陈教授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传统文化应当作为何种形态而存在,并如何进入时代的话语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随后,陈代波教授就科技、网络、大数据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使同学们更为了解不同学科的前沿发展,而这场具有跨学科意味的讲座也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陈代波,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英国约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网络公民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先后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Teaching Citizenship》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