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报刊索引易类总目(1999年)
王天宗 整理
题名 |
作者 |
刊物 |
年代 |
页码 |
《庄子》内篇与《周易》 |
于雪棠 |
北方论丛 |
1999,(4) |
66-70 |
《周易》卦筮探源 |
蒋凡 |
楚雄师专学报:社科版 |
1999,14(1) |
20-28 |
《周易》:现存最早的词典 |
周德美 |
辞书研究 |
1999,(4) |
123-132 |
试论《周易》中的文化精神 |
刘明武 |
东方 |
1999,(9) |
42-46 |
《周易》中的民族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
张立云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
1999,(6) |
100-102 |
《周易》与宋明理学 |
于维杰 |
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 |
1999,19(2) |
5-19 |
乾坤精神论:[《周易》] |
许建军 |
甘肃社会科学 |
1999,(2) |
55-57 |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新解 |
廖名春 |
古汉语研究 |
1999,(2) |
29-33 |
《周易》互文考察 |
赵振兴 |
古汉语研究 |
1999,(3) |
47-50 |
中国现存最早的筮用工具书:《周易》 |
徐汉燕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1999,(4) |
47-49 |
周易旧说正误三则 |
彭忠德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1999,(5) |
11-13 |
论中道思想和中庸之道:[《周易》] |
罗永干 |
广西社会科学 |
1999,(6) |
82-85 |
《周易·离卦》爻辞新探 |
张启成 |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9,(3) |
27-30 |
损益,盛衰之始也:《周易》损益政治观刍议 |
秦佺柱 |
河东学刊 |
1999,17(4) |
47-51 |
《周易》《焦氏易林》婚配生殖喻象摭论(之二) |
王政 |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 |
1999,20(1) |
80-83 |
山水方滋,玄言未退:论王弼的《周易》研究对魏晋六朝山水诗勃兴的影响 |
张兆勇 |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 |
1999,20(2) |
76-81 |
《周易》一得:“生”的文化与“生”的美学 |
胡建次 |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9,1(2) |
50-52 |
《周易》经文著作体例略论 |
黄觉弘 |
江汉大学学报 |
1999,16(4) |
114-118 |
《周易》的智慧 |
张立文 |
教学与研究 |
1999,(6) |
37-41 |
从《周易》忧患意识谈先知精神 |
汪维藩 |
金陵神学志 |
1999,(3) |
45-49 |
和合:《周易》的精神本质 |
赵继明 |
晋阳学刊 |
1999,(4) |
64-67 |
《周易》与传统绘画 |
止水 |
民族艺林 |
1999,(3) |
65-67 |
“周易”的读法 |
李心峰 |
民族艺术 |
1999,(1) |
44-47 |
《周易》《焦氏易林》婚配生殖喻象摭论 |
王政 |
民族艺术 |
1999,(2) |
97-106 |
《周易》的文化与哲学评论 |
马相武 |
培训与研究 |
1999,16(6) |
39-40 |
在“原型”意义上:[《周易》] |
傅璇琮 |
人民政协报 |
1999,1.20 |
4 |
天人体用,贞一不仁:新唯识论与周易哲学之比较 |
黄玉顺 |
人文杂志 |
1999,(5) |
28-31 |
《周易》、《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王仲尧 |
商业经济与管理 |
1999,(1) |
66-68 |
辩证法的源头在中国《周易》 |
吕绍纲 |
社会科学战线 |
1999,(4) |
241-242 |
《周易》简论 |
高慎贵 |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1999,13(3) |
89-94 |
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 |
舒大刚 |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2) |
47-52 |
从《周易》看中华民族思维特征:刘长林先生访谈录 |
|
文博 |
1999,(5) |
14-18 |
从儒、释的交融看中、西文化的会通:关于“元哲学模式”与《周易》和新康德主义哲学趋向的思考 |
周继旨 |
现代哲学 |
1999,(3) |
59-65 |
论《周易》中的生态意识 |
罗移山 |
孝感师专学报 |
1999,19(1) |
60-64 |
《周易》与图书原型 |
陈秀云 |
新东方 |
1999,(2) |
68-71 |
从语言的比较论《周易》本经成书的年代 |
廖名春 |
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 |
1999,18(1) |
36-41 |
论《周易》的坤道哲学 |
狄朝平; 吴长城 |
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 |
1999,18(4) |
28-30 |
从《周易》考察道家“心斋”思想的起源 |
羊列荣; 雷恩海; 蒋凡 |
学术月刊 |
1999,(3) |
65-70 |
《周易》一得:“生”的文化与“生”的美学 |
邱美琼; 刘宣如 |
宜春师专学报 |
1999,21(4) |
17-19 |
重新认识《周易》贵中思想的积极意义 |
郑谦 |
云南社会科学 |
1999,(4) |
32-40 |
《周易》历史哲学三题 |
刘长林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
1999,20(1) |
12-13 |
春秋时人对《周易》的解读 |
张卫中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1999,29(3) |
45-52 |
《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
于语和 |
政法论坛 |
1999,(3) |
114-117 |
试论《周易》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
崔波; 李爱峰 |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32(2) |
56-61 |
论《周易》“科学预测功能”的谬误:兼论《周易》的社会文化功能 |
曹连海 |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1999,(4) |
46-54 |
《周易》: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典:访原中国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周易学会顾问、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 |
崔波 |
中国国情国力 |
1999,(2) |
29-31 |
20世纪的《周易》古史研究 |
陈桐生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1999,(3) |
12-16 |
《周易》源头古今观 |
石训 |
中国文化研究 |
1999,(4) |
67-71 |
另有一种辩证法精神在:金景芳先生《〈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中的义理新探索 |
廖名春 |
中华读书报 |
1999,4.21 |
11 |
《周易》与酒文化探微 |
陈柏青 |
中华文化论坛 |
1999,(4) |
59-63 |
开创周易研究的新阶段:第九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
陈凯东 |
中州今古 |
1999,(1) |
52-53 |
《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 |
廖名春 |
周易研究 |
1999,(1) |
38-39 |
《周易·谦》卦辞、爻辞别解 |
程建功 |
周易研究 |
1999,(1) |
50-54 |
《周易》中的道德观 |
于春海; 卞良君 |
周易研究 |
1999,(1) |
55-58 |
《周易·明夷卦》及其历史故事新解 |
王雷生 |
周易研究 |
1999,(1) |
71-77 |
西周甲骨刻辞与《周易》 |
连劭名 |
周易研究 |
1999,(2) |
18-20 |
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王夫之] |
梁韦弦 |
周易研究 |
1999,(2) |
21-24 |
《周易》星象通考(一) |
乌恩溥 |
周易研究 |
1999,(2) |
25-35 |
《周易》卦辞“朋”、“孚”考 |
臧守虎 |
周易研究 |
1999,(2) |
36-42 |
从顾颉刚反对“观象制器”说到“观象制器”内容古于《周易》 |
邱综宗 |
周易研究 |
1999,(2) |
43-53 |
《周易》“神道”析 |
陈望衡 |
周易研究 |
1999,(2) |
54-60 |
《周易》德义利略论 |
丁四新 |
周易研究 |
1999,(2) |
61-67 |
《周易》与古代经济政策 |
牛占珩 |
周易研究 |
1999,(2) |
68-81 |
论《周易》对传统数学机械化思想的影响 |
傅海伦 |
周易研究 |
1999,(2) |
82-93 |
《周易》星象通考(二) |
乌恩溥 |
周易研究 |
1999,(3) |
13-24 |
略论《周易》卦爻变化的特点 |
钮恬 |
周易研究 |
1999,(3) |
25-36 |
《周易》“持盈有道”观中的德性意识 |
杨建祥 |
周易研究 |
1999,(3) |
70-80 |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 |
黄黎星 |
周易研究 |
1999,(3) |
81-86 |
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的通信 |
汤一介 |
周易研究 |
1999,(3) |
95-96 |
“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缘起 |
台湾中华易经学会 |
周易研究 |
1999,(4) |
1 |
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 |
汤一介 |
周易研究 |
1999,(4) |
2-5 |
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基本骨架 |
李尚信 |
周易研究 |
1999,(4) |
31-36 |
试论《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模式化道路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兼谈李约瑟之谜 |
欧阳维诚 |
周易研究 |
1999,(4) |
86-96 |
《高宗肜日》论及“易”概念的形成 |
程曦; 罗祖基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1999,18(6) |
49-54 |
王船山论易学源流:[王夫之] |
唐明邦 |
船山学刊 |
1999,(1) |
1-7 |
德合天地,妙赞化育:方东美《易》学思想评述(上) |
黄黎星 |
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 |
1999,19(2) |
20-23 |
汉代《易》学与史学三题 |
陈虎; 刘爱清 |
工会论坛 |
1999,(5) |
51-55 |
桓谭易学思想初探 |
张涛 |
管子学刊 |
1999,(3) |
72-76 |
略论《易纬》的易学思想 |
张涛 |
河北学刊 |
1999,(2) |
30-35 |
略论荀爽易学 |
张涛 |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9,39(3) |
71-75 |
评朱熹“随时变易”的《易》学思想 |
李之鉴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26(2) |
22-26 |
易与红楼梦 |
刘晓明 |
红楼 |
1999,(2) |
25-31 |
仁与易 |
任俊华 |
湖湘论坛 |
1999,(6) |
40-42 |
“通儒”焦循及其治《易》历程 |
刘建臻 |
江苏文史研究 |
1999,(4) |
44-50 |
《易·坤》与老子的“贵柔”思想 |
刘太恒 |
开封大学学报 |
1999,13(4) |
52-57 |
王夫之治易的思想历程 |
汪学群 |
孔子研究 |
1999,(3) |
106-113 |
《淮南子》易学思想探析 |
张涛 |
孔子研究 |
1999,(3) |
96-105 |
一部推陈出新、富有创见的易学专著:评《易道:中华文化主干》 |
黄高宪 |
孔子研究 |
1999,(4) |
105-106 |
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的演变 |
李霞 |
孔子研究 |
1999,(4) |
32-38 |
论张载的易学符号学思想 |
苟志效 |
岭南学刊 |
1999,(5) |
79-81 |
评孙奇逢“事已得凶仍使之趋吉”的《易》学思想 |
李之鉴 |
洛阳大学学报 |
1999,14(3) |
19-26 |
王弼易学师承辨正 |
舒大刚 |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9,18(4) |
19-24 |
读易随笔 |
邢文 |
民族艺术 |
1999,(1) |
36-43 |
严遵易学思想浅析 |
张涛 |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 |
1999,28(3) |
39-41 |
论张载“阴阳反交为大义”的《易》学思想 |
李之鉴 |
平原大学学报 |
1999,16(1) |
37-41 |
方圆逻辑图解优劣辨:[张载] |
焦献民 |
平原大学学报 |
1999,16(1) |
-42-47 |
王符易学简论 |
张涛 |
齐鲁学刊 |
1999,(4) |
54-59 |
陈式太极拳的易学探析 |
韩海泉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3) |
121-124 |
“易,觋”说申论 |
廖群 |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1) |
25-30 |
张衡易学思想初探 |
张涛 |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2) |
63-66 |
现代西方易学对话 |
赵继明 |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22(4) |
12-16 |
论“否极泰来”的真意和价值 |
刘坤生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 |
1999,15(4) |
20-26 |
司马迁的易学思想 |
张涛 |
史学史研究 |
1999,(3) |
35-38 |
《佛学与易学》读后感 |
黄夏年 |
世界宗教研究 |
1999,(1) |
153-155 |
《易》之“咸范式”:对《易》哲学的形下还原 |
王宝琳 |
铁道师院学报 |
1999,16(3) |
19-24 |
《易》视觉思维 |
王宝琳 |
铁道师院学报 |
1999,16(6) |
6-10 |
《易·爻》“匪寇婚媾”新解 |
廖群 |
文史知识 |
1999,(9) |
37-40 |
《太平经》易学思想初探 |
张涛 |
文献 |
1999,(2) |
94-111 |
易学与传统文化中的人道关怀 |
刘宝村 |
现代哲学 |
1999,(4) |
91-93 |
焦循易学初探 |
刘建臻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1999,(6) |
47-51 |
试论雷思齐的道教易思想 |
章伟文 |
中国道教 |
1999,(3) |
15-20 |
关于“制器尚象”的英译 |
刘克明 |
中国科技翻译 |
1999,12(2) |
23-24 |
二十世纪中国易学研究的宏观审视 |
杨庆中 |
中国哲学史 |
1999,(2) |
55-62 |
评孙奇逢“察人事之未然”的《易》学思想 |
李之鉴 |
中州学刊 |
1999,(4) |
80-87 |
京房《易》与《焦氏易林》 |
陈良运 |
周易研究 |
1999,(1) |
3-14 |
“群龙无首”与最佳生存状态:试谈《乾卦》对儒、道生命观及先秦汉魏文士生命意识的影响 |
翟江月 |
周易研究 |
1999,(1) |
59-63 |
三《易》首卦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精神 |
罗勋章 |
周易研究 |
1999,(1) |
64-70 |
N=8堆广超引力模型的洛书解 |
王介南 |
周易研究 |
1999,(1) |
78-88 |
四阶完美幻方中的易理思想 |
高治源 |
周易研究 |
1999,(1) |
89-92 |
《〈三坟易〉探微》序言 |
刘大钧 |
周易研究 |
1999,(2) |
1-2 |
三论《归藏易》 |
王兴业 |
周易研究 |
1999,(2) |
3-11 |
孔子解《易》十九则述要 |
胡自逢 |
周易研究 |
1999,(3) |
3-12 |
阴阳五行说与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演变:兼论阴阳五行说对易学发展的影响 |
(韩)金晟焕 |
周易研究 |
1999,(3) |
37-48 |
郭璞易学渊源考 |
连镇标 |
周易研究 |
1999,(3) |
49-56 |
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 |
傅荣贤 |
周易研究 |
1999,(3) |
57-60 |
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 |
张涛 |
周易研究 |
1999,(4) |
37-42 |
《太平经》刑德图式的易学表现及其他 |
于涛 |
周易研究 |
1999,(4) |
43-48 |
《易》医关系论 |
王新陆 |
周易研究 |
1999,(4) |
79-85 |
论道教神仙形象与易学符号之关系 |
詹石窗 |
宗教学研究 |
1999,(1) |
10-15 |
《易经》占断之辞献识 |
胡祥云 |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
1999,18(1) |
38-41 |
和谐美的追求:论《易经》的婚恋家庭观 |
刘丽珈 |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9,(1) |
23-27 |
对《孙子》行为哲学的再体认:十三篇与《易经》及《行为学》异同 |
刘振志 |
管子学刊 |
1999,(1) |
45-51 |
初论《易经》三规律 |
郭扬 |
河池师专学报:社科版 |
1999,19(3) |
25-30 |
关于莱布尼兹与《易经》的纠葛:兼与任继念先生商讨 |
林洪文 |
九江师专学报 |
1999,18(1) |
29-33 |
评孙奇逢“一部《易经》括于‘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爻”的《易》学思想 |
李之鉴 |
商丘师专学报 |
1999,15(5) |
10-13 |
论《易经》的感应论思想 |
熊开发 |
新东方 |
1999,(5) |
64-68 |
《易经》:人类科学思维和审美思维方式的精典阐释 |
赵伶俐 |
心理科学 |
1999,22(3) |
237-240 |
《易经》卦图解意 |
康中乾 |
周易研究 |
1999,(3) |
61-69 |
《易经》之知识论 |
(台湾)于维杰 |
周易研究 |
1999,(4) |
25-30 |
诗、《易》同趣:多义与超越 |
李娓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
1999,2(3) |
49-51 |
《易传》历史哲学三题 |
刘长林 |
河北学刊 |
1999,(4) |
3-9 |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
陈来 |
孔子研究 |
1999,(4) |
23-31 |
孔子作《易传》之明证、补证与新证 |
李衡眉 |
孔子研究 |
1999,(4) |
39-41 |
论王弼易学与《易传》的关系 |
田永胜 |
人文杂志 |
1999,(3) |
22-27 |
《易传》的时间观及其现实意义 |
赵士孝 |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9,32(2) |
50-55 |
论《易传》之德 |
刘长林 |
中国哲学史 |
1999,(1) |
87-94 |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
(台湾)杜保瑞 |
周易研究 |
1999,(4) |
14-24 |
《易传》义利观研究:兼论《易传》之伦理思想 |
孙熙国; 许青春 |
周易研究 |
1999,(4) |
58-68 |
“九”崇拜与原始八卦方位 |
张劲松 |
民族艺术 |
1999,(2) |
88-96 |
《序卦》不“肤浅” |
庾潍诚 |
周易研究 |
1999,(1) |
31-37 |
对天水卦台山伏羲画卦传说的新思考:卦源新探 |
黄国卿 |
周易研究 |
1999,(2) |
12-17 |
完备的八卦演绎系统简论 |
王俊龙 |
周易研究 |
1999,(2) |
94-96 |
成德广业之“三陈九卦” |
(台湾)陈启文 |
周易研究 |
1999,(4) |
6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