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 正文

[张再兴]政令当恒定利民——释《巽》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12-06     点击次数:

—— 张再兴

内容提要:

庚,甲骨文、金文所象者,是战争过后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国际关系。对胜利者而言是擒获敌首,对失败者而言就是投降、对宗主国的跟从。本文以《左传 . 哀公十三年》“庚癸乎”的语义环境,证实这一训义的确切无误。于是,“先庚三日,后庚三日”直观的理解就是擒获敌人前后的一段时间。引申理解就是获得政权巩固政权的代名词。

《周易 . 巽》谈政令问题。政令如军令,须雷厉风行,不动不摇,传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床下);政令忌讳朝令夕改,须连续恒定;政令当有惠于民,切忌务于盘剥 …… 。

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获得政权、巩固政权(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是《巽》篇所示各项政策的最终归宿。

 

主题词:

巽——政令 庚——擒获敌人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擒获酋首前后的一段时间 《左传 . 哀公十三年》

 

1.0 释庚

读经典是需要识字的,就是需要“小学”的功夫。正因为经典难读,所以东汉的许慎专门编了一本书,叫《说文解字》,以利于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可见古人对“小学”的重视。但训诂学发展到今天,一本《说文解字》就远远不够的了。还应该吸取文字学的最新成果以解经。

但是,有些国学家对“小学”是不重视的。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打喏喏。如果像我一样的山寨人,其影响也十分有限。而这些人号称国学大师,其威望足以让缪误流传,这就危险了。

1.1 庚癸乎不是下等货

《左传 . 哀公十三年》载:吴国孙叔仪欲敲诈鲁国的公孙有山,要“借”粮,说:“你有美玉啊!我没有;你喝美酒啊!我却只能在一旁看”。这是春秋时代惯用的“赋诗抒意”手法,目的是提醒公孙有山,你该给我粮食了。公孙有山回答说:“粱则无,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庚癸乎?'则诺”。

这里的“庚癸”是什么?新疆人民出版社版《左传》翻译为:“如果你登山喊:‘下等货啊!',就答应你”,实乃缪误。当然这也不是这个版本《左传》的发明创造,名家王先谦就是翻译为“下等货啊!”的。当然这样的翻译是错误的。叫你喊“庚癸乎”,怎么叫“下等货”来?“庚癸”就是下等货吗?

在我看来,应该是: “细粮是没有的,粗粮倒有一点。只要你站在我的脑壳上喊一声:‘跟了的会说拜拜不?'就有一点,不然粗粮也没有”

首山,在这里是双关语,可以理解为这一片区的最高山,也可以是公孙有山的脑壳。公孙有山是那一片区的最高统治者,当然可以是最高山头了。况乎公孙有山的名字就是“山”。

他们的对话十分高妙,问者弦外有音,答者话中有话;问者使用赋诗的语言申明宗主国地位、权力。回答者用“杨志卖刀中牛二的语言”申明“投降表”已经过时、不存在了。两者都不明言直叙。事实上,鲁国的这一微妙的“废约”话题,找个粗人表述比“外交部长”亲自出面要高明得多、灵活得多。

这样的训读很符合当时之吴、鲁两国的国际关系。吴国因远征中原,后方空虚,越国乘机端了吴国的老巢。这时的孙叔仪(包括吴王夫差、宰相伯嚭)的身份是亡国之师、丧家之犬,从而事实上失去了对鲁国的宗主国地位。鲁国也因新近打败齐国而重新成了大国,说话就有了底气。“你站在我的头上喊一声‘跟了的会说拜拜不?'”或“跟了的会反不?”其实就是告诫孙叔仪,“你们已经不是那个站在我头上拉屎拉尿的人了,还有粮食给你吗?”

1.2 说庚癸是下等货在逻辑上的错误

先贤们将“庚癸”训释为“下等货”,先是将环向排布的天干理解为轴坐标,甲乙丙丁……癸相当于 1234 …… 10 ,再将轴坐标演绎为阶梯等第,于是将“庚癸”解释为“下等货”,其如

 

轴坐标

轴线坐标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天干排列

 

 

变为阶梯等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阶梯等第”,“庚”为第七等,“癸”为末等,于是将“庚癸”解释为“下等货”,这是先贤发生错误的症结所在,是数学逻辑上的概念偷换,而为现代经学家所接受。我们现在说“庚癸乎”是“跟了的会反不?”很多人是不那么信服的。这就需要从文字学方面来解释“庚”是什么?

其实,天干是以极坐标表示的气象时令历法,如后天八候(卦)一样是环形。甲、乙表示春分前三个月,丙、丁表示夏至前三个月,戊、己、庚表示秋分前三个月,辛、壬、癸表示冬至前三个月,如此周而复始,是极坐标,是“后天八候历”的替代品。将极坐标变为轴坐标,这是对“天干十位”的另一种数学概念赋予。将轴坐标变为阶梯等第,又是对“天干十位”的再次赋予。即令是纯数学,三者也没有逻辑关系。所以,将“庚癸”解释为下等,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1.3 庚字的造字原理

释庚当从释“ 朿 ”、“秭(去禾旁)”始。

朿,甲骨文作 ,金文作 。朿之甲骨文金文从冂、从戈柲,冂为国界。全字象戈柲突出国界之象。就是军事力量突袭他国。向下的“三叉”,就是戈柄下部的金属套,称为“鐏”,用途是将戈矛插入地面使之挺立。殷墟出土有“鐏”的实物。

秭(去禾旁),甲骨文“五期金五七七”所示为“朿( )”之倒字。“‘三叉'鐏”向外,为敌方戈柲突入我国之象。

庚,甲骨文作 ,金文作 。从双手、从秭(去禾旁),就是我用双手捉住了侵入国界的兵器——“秭(去禾旁)”,表意捉住了敌人。特别是金文的第二款“ ”更为明显。

被捉拿的敌人有两个前途,一是砍头。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赵卒四十万就是例子;二是投降,这正是当时鲁国对吴国所采取的政策——缔约投降(行成)。“庚”就是缔约投降这一国际关系的文字表述。投降了就是跟了,就是从属于人。

“癸”是什么?就是睽违之“睽”。

“庚癸乎”就是“跟了的会不会反?”

1.4 庚癸乎的语义环境

“庚癸乎”的语义环境是,当时吴国强大,令蔡国流浪,陈国惊惶,楚国铩羽戒备。新近又因鲁国侵略邾国,被吴国教训而投降。接着与鲁国一起打败了齐国。于是,吴王夫差威震天下,当霸主的欲望也骤然膨胀。

这时,晋定公、鲁哀公、单平公会吴王夫差于黄池。

盟会时,吴国要鲁侯作为吴国的属国参加盟会。这样显然对鲁国不利。鲁国的外交大臣景伯以如簧的外交语言推诿了这件事。理由是:如果鲁国作为吴国的属国参加会盟,就把晋国推到了事实上的伯的地位去了等等。那些苍白、毫无力量的理由居然骗过了吴王夫差和“宰相”伯嚭,鲁侯得以以主权国家的资格与会。这样,鲁国既可以借晋国的势力对抗吴国,也可以用吴国的势力对抗晋国。 这是鲁国的一次非常漂亮的外交胜利。 后来吴侯终于“醒水”,觉得吃了亏,于是将景伯作为人质押持到吴国去了。

在行文上,《左传 . 哀公十三年》将这一段写完后,马上就描述吴国的孙叔仪向晋国的公孙有山氏“借”粮食的事。可见作者是描述的同一件事,主题是描述鲁国的外交活动,前后呈依存关系。

公孙有山是什么人,资料很少,治《左传》者都认为是鲁国的田邑主。至于是哪一代鲁公的“孙”,就难以确定了。肯定没有孟孙、叔孙、季孙那样势力强大。但其田土之广、粮食之多也是可以肯定的。孙叔仪以一个军的人口,向公孙有山“借粮”,敲诈十万、二十万斤粮食(一个军十天之粮),是公孙氏所能承担的,就见其豪强之状。而《左传》作者正是在这里借公孙有山的豪强,表述鲁对吴在新形势下的强势外交政策的。

所以,“庚癸乎?”就是“跟从了的会反不?”意思就是“你要硬来就要反”,其实,这时的鲁国对吴国是真正地反了。可以说,吴国孙叔仪是一颗粮食也没有从公孙有山那里拿到的。

这次的胜利,是鲁国对吴外交的又一次胜利。 与景伯的睿智相映成趣,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显然《左传》在这里叙述的不是两件互不相干的事。

 

我们费很大篇幅翻译《左传 . 哀公十三年》,读者自然明白,主要是为解释“庚”。“庚”,对鲁国而言就是因战争失利的投降、跟从。这是一次国际关系事件,而不是轴线坐标或阶梯等第上的“庚”。“庚”在文中就不是以“时间坐标”进入文章逻辑的,更不是以“等次”进入文章逻辑的。而是一种状态描绘,这就是被擒获、投降的图画文字描述。

《周易 . 巽》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就应该理解为擒获敌人前后的一段时间。引申之,就是“得国前后”的一段时间。如果将“巽”作为政令的代名词,那么《巽》所表述的就是在擒获敌首(或得国前后)一段时间里的政策策略。而这些政策的宗旨就是获得政权和巩固政权。

 

另外说句题外话,释庚是本篇文章的基础。如果怀疑本文的正确度,不妨从怀疑庚之训义开始。

 

2.0 《巽》卦辞翻译

【原文】《巽》: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巽》:政策和煦如风,人民顺从,已见气象(小亨)。因循而往,利于造就大人而王天下。

 

巽,是初夏东南风的拟人化描述。这时,风之和煦如人之巽巽,实乃两者的互相比拟。卦辞中的巽,有政令的和煦和人民之顺从两重意思在内。

攸往,顺势而为,有所进取之意。

见,现也。“利见大人”就是“利现大人”,利于造就大人之意。什么人是大人?王天下的人就是大人。

 

3.0 《巽》爻辞翻译

【原文】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译文】初六,政令之行,其如军令。果敢坚决,不可犹疑。

 

进退,军队作战时有组织的进攻与退却,用以比喻政令的颁行与废止当如军令一样重要,须果敢坚决、毫不犹豫之意。虽然爻辞没有指明进退者是政令,但爻辞是卦辞的铺陈,就能明白所进退者是政令了。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武人,军人。“武人之贞”,如军人般果敢坚决、毫不犹疑之意。

 

【原文】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译文】九二,床喻百姓,床为王基。政令重点,在于百姓。更遣吏巫,宣传之,讲解之,吉无不利。

 

床,参照《剥》篇,以床比喻社会的基层结构,为国家的基础,就像人们所睡的床一样,必须牢实可靠。稍有动摇,国祚不稳。这里同《剥》篇一样,也是人民的指示代词。

“巽在床下”,表政令的重点在百姓之意。

史,《说文》曰:“记事者也”;《甲金字典》:“以事任人为使,将事之人为吏。故古时,史、事、使、吏均同源,后世始分”。巫,《说文》曰:“巫祝,女人之能事神祗,并能借歌舞使神祗降临的人”。显然,史巫就是低级办事人员或神职人员,这些人活跃于人民之中。“用史巫纷若”,就是不断的派遣低等级办事人员,如春风布满大地一样去广为宣讲文王政策之意。

 

【原文】九三,频巽,吝。

【译文】九三,政令如山,稳而不摇。朝令夕改,致有灾难。

 

频,频繁;巽,政令。频巽,政令频繁、朝令夕改之意。

吝,麻烦。“频巽,吝”,这样作有灾难之谓。

 

【原文】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译文】六四,政策恒定,稳而不摇,胜过军事上的巨大成功。

 

悔亡,是对九三爻爻辞“频巽”的否定,当然是对政策恒定的肯定。

田,表示田猎,同时也是军事出击的代名词。田获三品,表示田猎收获甚多。用以比喻军事上的巨大成功。

在翻译时,多了“胜过”一词,是根据文意所增,学者不妨推敲之,是否合适。

 

【原文】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译文】九五,对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而言,政策恒定,无所不利。可能短时间难见明显效果,久后必有大功。

 

贞,鼎也,定也,不移动也。贞吉,坚持从初六到六四所示政策至于吉祥之意。

悔亡,亡之悔,不要改变之谓,就是坚持既定政策之谓。

无初有终,初初难见成效,久后必有大功之谓。

《周易 . 睽》篇也有“无初有终”,是说奴隶起初不听话、逃跑,是为“无初”。而后来却象逃走的马一样自己回来了,就是“有终”,也是初初不好后来好之意。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前面已经解释,就是擒获酋首前后的一段时间之谓。如果将“庚”视为“擒获敌首、获得政权”,那么,“先庚三日”就是获得政权、“后庚三日”就是巩固政权。九五爻辞在总体上就可以解释为:政策恒定,就是为“获得政权、巩固政权”。

 

【原文】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译文】上九,政令于民,切忌盘剥。不予改变,大凶之道。

 

床,如前所述,是基层社会结构,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

巽,政令。巽在床下,政令之于基层民众之谓。

资斧,财物。丧其资斧,务于盘剥、夺其财物之谓。

贞,鼎也,定也,不移也。贞凶,不改变而凶。就是说,如果不改变盘剥人民的政策政令就有凶险之谓。

 

4.0 《巽 . 彖》翻译

【原文】《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彖传》说:顺上加顺,利于政令推行。阳刚居中而正,而阴皆顺应阳刚,所以小亨,利于有所进取而现大人。

 

重巽,是以卦象立意。《巽》卦的上卦下卦都是巽,所以叫重巽。所象喻者则是社会的和谐、祥和。在和谐社会环境下,利于政令的推行,所以叫“重巽以申命”。

因代表田邑主的九二和代表天子诸侯的九五都是阳爻,表示田邑主和天子诸侯都具有阳刚之气和中正之德。初爻是阴,代表农奴,他们顺从九二田邑主;六四为阴,表示大臣的谦逊柔和,顺从九五天子。全社会都各自顺从了社会的领导阶级,所以叫“柔皆巽乎刚”。正因为“柔皆巽乎刚”,所以小亨,所以利见(现)大人。

 

5.0 《巽 . 象》翻译

【原文】《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译文】《象传》说:以巽象风,以风象政。二巽相重,象和风阵阵吹拂,这就是巽卦的象意。感此象意,君王发布政令当如春风吹拂,连绵不绝。

 

《巽 . 象》的解释,很得《周易 . 巽》篇的真谛、本义。但这样与原著合拍者实在是太少了。

 

2011/12/02 于贵阳甲秀楼

 

电子信箱:zaixingzhang43@yahoo.com.cn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张再兴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