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 正文

[赵相彬]《易经》变易观诌议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6-24     点击次数:

                                                 赵相彬
    摘要:长期以来,《易经》一书的性质多有争议。本文试从人文角度出发,立足社会生活实
践,分析《易经》的合理内核,指出辩证的发展变易观乃是《易经》的思想精髓,是《易》之精
义。
    关键词:《易经》  “变”  辩证的变易观  启示
   《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这是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作为中华文化元典之  
一,《易经》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因此,不能因为其有着占筮的色彩而加以否定,人文工作
者的首要任务在于立足现实生活实践,分析其合理内核,挖掘出其精神实质,从而趋益避害,发
挥其文化宝典的积极作用。
一、不易之《易》,变化之书
    “易”这一命名,含义为何?
     依据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易”即蜴,是晰蜴的象形。晰蜴的保护色,随环境不时
变化。以变化的含义,命名为“易”,以象形宇宙森罗万象的千变万化。《说文解字》中又说:
“易”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日代表明,月代表阴,以象征“易”的阴阳二元论哲学,暗示着世
界根本上的阴阳消长的变化。从书名上,《易经》就明确标明了其宗旨在于讲变,司马迁说:
“《易》长于变”。因此《易经》又叫《变经》,英译即为The Book of changes(变化之书)。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其《正义.序》中明白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
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
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也就是说,《易》之为书,中心就
是在讲变化的道理。
    《易经》的变易思维不仅反映在它的书名上,更是在全书中一以贯之。六十四卦第一卦
《乾》卦,即完整展示了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再到“亢龙有悔”,最后成为“群龙
无首”这样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易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
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明确指出,《易
经》一书正是阐明了大道变化不已,万物流动不居的道理。而事物变易不居,“物极必反”的规
律在《易传.序卦》中更为鲜明集中的反映出来:“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
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升面不已,必固,故受
之以困。……”这即是说,在六十四卦的排列递进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变易不已的思想。
就组成六十四卦的八卦卦象而言,除了卦坤两卦为纯阳纯阴象征天地阴阳二元外,其它卦均为“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如震、坎、艮三卦,就其自身而言,三爻中均有两爻为阴爻,只一爻为
阳爻,从量的方面看,是阴的属性为主,但《易》却规定其属性为阳性,分别象征长男、中男和
少男;巽、离、兑三卦则恰好相反。这使其具有强烈的不平衡性,蕴含了动态变化的潜力。这也
就是说,《易》是用发展的眼光来把握事物的,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潜力。这又正如六十
四卦的消息卦,由阳到阴,由阴至阳的转化。《坤》卦,六阴息阳,建亥,冬十月,是谓至阴,
至《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所谓至阴中生阳,极恰当表现出冬愈深而春愈近这样一
个变化发展过程。同样,由《乾》,六阳息阴,建巳,四月,到《姤》,一月息阳,建午,五
月,表示了至阳中生阴,盛夏中预示了秋气将逐步来临。至于占筮中遇老阴变爻为少阳,遇老阳
变爻为少阴,都展示了这样一个世界变易的基本道理。
    《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云作《易赞》
和《易论》中发挥了上述思想,他说:“易一名而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宇
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也是如此。所以说“变易”,然而,变化不息的大宇宙,却具备法则
性,整然有序,有一定规律可循:小宇宙的人的生命命运,同样具备法则性,所以说“不易”。
《易经》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不息,生生不已的规律,就这一基本精想精义而言它就具有永恒的
价值,同样不易,故云:不易之《易》。《易经》为简易的符号文字系统揭示人事自然的运动规
律,使宇宙中渺小的人可以立明天地变化的大道,是非常简明的,故云“简易”。
    《易经》正是从根本上阐释了万物变动不居这样的思想,一切事物都在变,唯有变化才是不
变的,正所谓“易即不易”,揭示这一根本法则的《易经》从这一点而言已具有永恒的价值了。
二、辩证的变易观
    《易经》并不局限于简单模糊的讲变,其系统的变易思想中包含着精深而丰富的辩证法,揭
示了事物的变化是合乎辩证的发展运动过程。这是我们研究《易经》最重要的原因和方面,也是
最应该挖掘并应用到社会理论建设和实践需要的宝贵文化遗产。辩证的变易观是《易经》的理论
精髓,是其最基本的理论内核。其辩证的变易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易经》详尽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及阴阳两种相互对待势力的相互作
用。《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开章明义讲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大道,乃
在于事物自身包含的阴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它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即“一阴一阳”是万物变
化的总纲,宇宙的大“道”。“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一阴一阳”的矛盾性正是这样恒久
不变的规律性。至此,“一阴一阳之谓道”被认为是“易经”以至中国辩证思维的经典性命题。
《易经》中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叙述精到丰富,《易传.系辞》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象.
咸》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其中:“刚柔”、“天地”、“男女”均指阴阳两种对待势力
的相互作用,从而造成宇宙万物的生化发展,运动变化。也就是说,没有阴阳的矛盾运动,就不
会有物态万千,绚丽多彩的宇宙万物。
    《易经》认为,阴阳二者是相互依存而不可分离的,也是相互转化的。《易传.系辞上》曰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
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那就是说,阴阳二者缺一不可,有寒无暑,不成四季;有日无月,
不成昼夜;正所谓“对立即互补”,相互对立;两方面只有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天地感而万物
化生”只有“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才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关于阴阳对
立面:相互转化,《易经》中:表述更多,所谓否极泰来,剥久必复。《易经.泰》九三爻辞
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指出,矛盾两方面的对立不是固定不移的,是相对的,相互促
成互相转化的,事物总要向其对立面转化。《易传.象.丰》曰:“日中则昃,日盈则食。天地
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易传.系辞下》又曰:“刚柔相易,……危者
使平,易者使倾,真道甚大,百物不废。”宇宙万物以至社会人生中的所有事都包含着阴阳两方
面,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转变的,这种变化不是无规律的,无条件的,而是有规律有条件,其转
化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律,也就是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规律,相当于《老子》所谓“反者道
之动”这样一个规律性。转化的条件则在于事物发展到极端,即阳极而阴,阴极而阳,事物在不
断发展过程中蕴育了自己的对立面,最终导致“自我否定”,即自身变化的量的积累突破了自身
的质的规定,从而成为另一事物,标志着对自己的否定。
    《易经》还指出,相互对待的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运动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即《易传.系辞
上》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双方的转化有一方代替另一方,有矛盾双方相持,还有阴
阳矛盾双方的“两败俱伤”。一方代替另一方的矛盾转化形式即是新的事物代替了旧事物,象
《否》-《泰》;《剥》-《复》;昼夜交替,寒暑相易等,即是此类情形。《易传.大壮.上
六》爻辞曰: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就是指出对立面的力量势均力敌,处子相互对待中;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结果就可能是互相妥协,或者将是《易传.坤.上六》所云:“龙战于野,其
血玄黄”,最后两败俱伤,这样就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其次,《易经》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永恒向前发展的,没有尽头,也不是循环变化,
而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易传.系辞》上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
之谓易。”使世界万物无限多样,日新月异,不断变化是天地之大德,这也正是大自然的本性所
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阴阳消长,开阖变化,是自然发展规律,而这种变
化永无尽头,唯如此世界万物才会无限多样的存在发展,才会畅通无碍,也唯有变化发展,才有
规律可循,才会避免杂乱无章。《易经》六十四卦序图以《未济》一卦结尾,《序卦》对此解释
为:“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这代表着六十四卦作为一个系统过程的结束,同
样预示着下一个新系统、新过程的开始,昭示了“往来不穷”、“生生不息”的规律。
   《易经》还指出了事物变化是由渐变到突变的逐步发展的过程,探讨了事物的发展状态问题,
《渐》卦最典型的表述了这个思想。《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
也。”“渐”是物为水浸透,有渐渐前进的含义。从最下位的初六爻到最上位的上九爻,分别是
“初六:鸿渐子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九四:鸿渐
于木,……”“九五:鸿渐于陵,……”“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鸿”是鸿雁、
大雁,从六爻的次序排列和爻辞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脉络清晰的过程,即大雁从第一爻的水
边,到第二爻的水边大石上,然后依次渐渐走上陆地,飞上树木,越过高陵,最后到达“何天之
衢”,鸿飞云天,连掉落的羽毛都可以做典礼中的装饰。《易经》由此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常
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是逐渐积累从而产生飞跃的。《乾》卦第一爻
“龙潜于渊”到“九五,飞龙在天”同样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此外,《易传.文言.坤》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传.系辞下》曰:“善不积足以成名,恶不
积不足以灭身”。都精辟地指出了事物量变到质变的相互关系,指出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易经》对辩证法的最大贡献是朴素表达了“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即否定之否定
的辩证法则。在先秦,《老子》首先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否定原理和“正言若反”的辩证思维
形式,构成了辩证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是半途而废的,只是到了
《易经》才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思维过程。《易经.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这里所说的“穷则变”,已包含着《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意思,指出事物向其对立
面转变的规律;而“变则通”,才正式实现事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阶段,指出了否定的东西与肯
定的东西的联系,达到“往来不穷之通”的新境界。这样,《易经》就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辩证
法:“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与肯定的东西的‘统一’”,亦即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
《易经》对否定的否定规律的描述更具体而微地体现在《易经.乾》这一卦中。《乾》卦初九的
“潜龙勿用”发展到九五的“飞龙在天”,实现了事物发展的第一个过程;再到上九,“亢龙有
悔”,则实现了第二次否定,这才完整实现了事物的一个发展过程,实现了事物向前的发展,达
到了新的境界,即用九的“群龙无首,吉”的境况。
    这里指出,《易经》的变易观不是循环式和消极式的,它虽认为事物变化有变好的一面,也
有变坏的一面,但认为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社会发展是前进的,而非倒退
的。《易经.革.彖》曰:“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革之时大矣!”如此旗帜鲜明地肯定社会革命的积极意义,当首推易经。事物发展遵循“反
者道之动”的规律,那么如何对待这种变易呢?《老子》和《易经》态度截然相反。《老子》只
看到事物间其反面转化,“物极必反”的一面,便主张要“以柔弱为本”,“知其雄守其雌”,
消极退让;《易经》则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两面,掌握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建立起了中华文化
刚健有为的主体性格,《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名言可谓千古
流传,影响深远。《易传.象.坤》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反映了事物前进发展
中应综合各方面积极因素,做到兼收并蓄,促进自身发展。
三、启示
   《论衡》中有这样一则历史卜筮故事: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
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谓之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再不用足,故谓之吉。”
鲁伐越,果克之。子贡正是按照常规,以《鼎.九四》爻辞为据,作出判断。富有经验的孔子则
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吉”的判断。实践证明,孔子的分析是正确的。由此可见,经验在占筮中
的判断是何等重要。王充从子贡的错误得出结论:循规蹈矩,墨守陈规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
只有从实际经验,实际情况出发,举一反三辩证地分析事物情况,才可能作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的判断。
    从以上这则例子可以看出,《易经》本身所蕴含的辩证变易思维要求,对其分析应用中应辩
证全面地看问题,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作出合理论断。在今天,卜筮这种形式通常已
弃之不用,但《易经》的合理内核:辩证变易观乃其精义所在。在日新月异的现时代,它仍有着
极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中国文化建设以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离不开这种思维方法。
如果列宁不能通权达变,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论
断,他就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建立的著名理论并付诸成功实践。如果我
国第一、二代领导人不能通权达变,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创立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巨大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系辞下》曰:“君子安而不忘危,有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正是根源于其变易思维。社会人事千变万化,永远不会止步不前,安于现状就随时可能被社会历
史淘汰。而只有时常警惕,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才会“若厉,无咎”。如果我们普通个人
不能通权达变,积极进取,不能经常充实自己,那么我们就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找不到自己的
位置,就可能被社会所淘汰。在风云多变的现代国际环境中,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适时运当地作出
社会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就可能被世界所淘汰,就没有挺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权力。因此,在这
个新世纪,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建设,都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积极进取,不
断探索创新,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不是真理的尽头,同样存在着发展
的实际需要。江泽民向全党提出的“三个代表”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正是辩证变易思维的
发挥和运用。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能居安思危,而不仅满足于当前现状,就要
带领全国人民积极进取,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
    宋代著名学者未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易经》这部千古之作
正是一种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易经》的问世,是历史的必然,只有象华夏民族这样历史悠久
的民族,才可能这么早产生出这部辉煌巨著,不易之作。《系辞下》云:“精义入神,以致用
也。”《易经》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著作,其哲理精义只有在现实应用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才能实现其价值。
参考书目:
⑴郑万耕.周易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3
⑵孙振声.自活易经.中州古籍出版社
⑶周山.易经新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⑷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
⑸郭杨.易经求正解.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
    A brief comment on viewpoints of change in the Book of changes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s been an endless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Book of change  In the article,basing on the practice of life, I shall analyse 
the reasonable contents from a humane angle, and I shall print out that the 
viewpoint of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s the  ideological quinteness, is the spiri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changes “change” the viewpoint of dialectical change 
enlightment.   
feiyun zhao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赵相彬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