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来稿照登 -> 正文

[翟奎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6-18     点击次数:

                                       ——《易传》的现代性与中华复兴
                           (翟奎凤   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易传》是推定孔子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儒家和整个中华思想文化精神的式微,与
对《易传》理解的偏差与认识的不够有着很大的关系。与《论语》及其它儒家经典相比,《易
传》显然最能契机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与国际形势,是最具现代性与永恒性的经典著作。自强
不息、厚德载物最集中体现了《易》的两大根本精神,忧患意识、乐天知命、生生不息、科技与
创新等精神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关键词:现代性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生生不息
                                             一    
    鸦片战争以来,在中西文化非平衡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本土文化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
势下总体上渐渐萎缩,从某个角度讲,这固然是中西国力悬殊,是中弱西强的国势所导致的必然
结果,但当时中国文化本身的无生命力,其本身的保守性与僵化性及其故步自封与夜郎自大的顽
疾,肯定是其败落的最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几千年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是中国文化的脊柱,一直深刻地影响
着中国文化的进程与发展方向,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华民族的落后与衰弱,中
国文化的衰落与凋零,中国思想的虚弱与枯竭,儒家也是最难辞其咎的。于是19世纪末,思想文
化界的先行者们不断对我们的孔圣人产生根本性的质疑与责难,到了二十世纪初的“五四运
动”,文化界的将领与旗手终于纷纷以打骂“孔家店”为时尚,为新潮,向千百年来被神圣了的
孔子发起了总进攻,我们的孔圣人一时间从神坛被推入烂泥里。与此同时,道教道术也成了尽是
骗人的鬼伎俩。从此以后的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进程便是在批判与否定传统中完成着,以至于我
们不得不说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在西化中完成着。
    但是,西方文明在发展中也不断暴露出很多致命缺陷,而陷入种种自身难以克服的困境,很多
有识之士越来越感觉到中华古文明在未来的文明进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使命。可是,发轫于
西周和东周的中华古文明,在后来几千年的演化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重重的误读与曲解,而生
命力不断减弱,到了明清已渐成强弩之末,最后连累整个民族几于破亡而被西方文明给击败,从
此又陷于西化的种种误区,西方文明取得了解释中华思想文化的话语霸权,西方哲学也似乎成了
中国思想是否具有哲学合法性的检察官。历史将证明这只是西方文明一时的强权与傲慢,中华古
文明正历经着“凤凰涅槃”,酝酿着新的伟大宇宙生命征程,这只沉睡的雄狮正冲洗着几千年的
历史疲劳、尘污和种种冤屈而苏醒着┅┉
                                              二  
    过去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把《论语》作为推定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经典,其实
这是有很大问题的。黑格尔很轻视《论语》与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和中国文化的,他认为《论语》
“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
可能还要好些,······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的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
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1]对
此不少中国儒者是很不以为然的,认为这是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和偏见,看不到中国文化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妙用,于是他们对《论语》的思想进行着种种努力的开掘与阐释。
    我的看法是《论语》确实在性天之道上、在思想的形而上的纬度上是很薄弱的。我们知道论
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在孔子逝世后其弟子根据以前孔子对他们教诲的回忆或记录来整理集结
的,因而当时弟子的整体水平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论语》的思想境界。那么号称“七十二
贤人”的弟子们的水平又如何呢?我认为孔子的弟子水平整体上是不很高的,孔子对他们也是不
很满意的,这跟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有很大联系的。只要你愿意来学,我就愿意教,
这反映了孔子的博大胸怀,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弟子水平的良莠不齐。从现有的文献资
料来看,真正令孔子满意的弟子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颜回了,在《论语》里孔子曾反复赞叹过
颜回的天资聪颖与勤奋好学,“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
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先进》)“子谓颜
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
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
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作为一个老师,孔子如此盛情地反复赞叹颜回,在《论
语》中是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弟子能享受如此殊荣的。相反,对其他弟子孔子是经常指出甚至批评
他们的不足与缺点。我想,在这些弟子中大概只有一个颜回算是上根之人,其余则中下根人,水
平一般。孔子对爱徒的英年早逝是极度悲伤与惋惜的,认为颜回的早逝使他的思想无人能继承,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乎?’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恸?’”“颜
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孔子教学的特点是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对象的性格特征、接受能力与颖悟程度而而予以不同的点拨,鉴于学生皆中下根人,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论语·雍也》)所以他就很难跟他们讲“性天之道”的深奥道
理,而只是说些仁义之方与治国之术。子贡也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矣。”(《论语·公冶长》)孔子对弟子不能整体上理解自己思想的精妙、不能传
承其一以贯之的道统是很伤感的,如《论语·宪问》中,“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史记·孔
子世家》也有这样的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扶杖逍遥于门,曰:‘赐,女来何其晚
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催乎!哲人萎乎!’因以泣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
矣,莫能宗予。’”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没一个弟子能全面继承孔子的思想,能真正深入
孔子思想的深邃,能把握孔子学术思想的根本精神,所以由其弟子编订整理的《论语》一书不足
以推定孔子思想的全貌,不能反映孔子思想的精华与根本。《论语》大都是仁义之术,性天之道
是隐没的。我们知道儒家的社会人伦思想是源于天道的,如果缺失了天道的依托,其政治思想与
人伦道德是很容易僵化,会很快过时的。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其政治与人伦思想又被封建
皇权所利用、所强化、绝对化,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终走向缺乏活力、走向死机而落后挨打的重
要原因。

                                                 三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
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马王堆帛书《周
易·要》也有这样的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2]孔子的大弟子子贡
对老师晚年突然迷上《周易》甚是迷惑不解,“子贡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
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祭’赐以此为然矣。以此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
乎?’”[3]子贡说,老师呀!你以前不是教导我们说,丧失德行的人才去求神问鬼,没有智谋的
才会打卦问卜,我认为你那时讲的很正确,可老师呀,怎么你老了反喜欢上这些玩意了。可见老
年孔子在对《周易》的思想认识上有着明显的转变,弟子们对此都不是很理解,尤其是子贡,好
像还有点认为老师是老糊涂了,为此和老师展开了非常激烈的反复辩论,这在《帛书周易·要》
里有着详细的记载。
    “《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有仁守者而义行
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末也,好之
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
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4]可见孔子通过“幽
赞”和“明数”最后还是要达于德,这是他与巫史卜筮的根本不同,“吾求其德而已”这是孔子
研究《周易》的鲜明立场,他对周易进行了创造性和人文化的诠释、转化与利用。
    “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憙。故明君
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心,此谓《易》道。故《易》有天道
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而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
以柔刚;有人道焉,而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有四时之变焉,而不可
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5]显然孔子这里是从天道来谈人事,从天道来推定人道,人道
要“顺于天地之道”,这和《易传·说卦传》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
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
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传·说卦传》)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易传〉〉的一个基
本思想,是晚年孔子依托〈〈易经〉〉对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理念的一个整体交代,是其心灵境界
自在的外化。因而,〈〈易传〉〉极具哲理性与科学性,其思想极具开放性与灵活性,是极具现
代性的,较〈〈论语〉〉的“仁义之术”要丰满的多,圆满的多。
    《易传》的哲学理性与天道德性精神。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
焉,有地道焉。”(《易传·系辞下》),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易传》的整体思维,天地对应于
乾坤,对应于时空,所以天地人的整体思维是对人与宇宙、人与时空关系的整体思考,孔子通过
这个思考承诺着对“性天之道”的推定。“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
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传·说卦传》)这里天、地、人并列,阴
阳、柔刚、仁义并提。显然,仁与阴,与柔,是相对的;义与阳,与刚,是相对应的。可见,人
道的仁义是源自于天道的阴阳与地道的柔刚,仁义之德要和顺于天地阴阳刚柔之道,人道、人德
是原自天道、天德。社会人伦相对于天地道德是没有绝对性价值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总要随着
社会历史和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此来看后来的“三纲五常”,它显然是封建皇权意志对先
秦儒家天道德性精神的异化与扭曲。
                                                                                         《易传》的科技实用与现实关怀精神。人立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天象征着形上之道、地
表征着形下之器,人是道与器的中和存在,因此,在《易传》中既有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提升,
也有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与利用,对社会生产实践和人民物质生活的现实关怀。《系辞上》说:
“富有之谓大业”“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系辞下》说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系辞下》还认为“结绳网罟”,“以佃以渔”是取法于
《离》卦;“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取法于《益》卦;“市货交易”,“各得其所”是取
法于《噬嗑》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是取法于《乾》、《坤》卦;“服牛乘马,引重
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
《睽》”等等几十项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和一些卦的卦象卦理的启发有密切联系的。但是我们看到
在后来的儒学发展中,也许是儒生们对《论语》中孔子“君子不器”、“焉用稼”这些话的误解
而导致整个社会对科学发明、对生产实践和物质生活一直是很轻视的;《易传》的这个精神也和
后世“奢谈心性”的理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易传》的创新革命与通变发展精神。《易传》对周易的三才之道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道宗法于天道,其思想极具变通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可以说整个《易》就是讲变化和通变的
学问,《易经》里的《革》、《鼎》二卦,就是我们今天“革故鼎新”这一成语的由来。《系辞
上》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
则久。”,又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
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里根本就找不到后世儒生的生硬性与迂腐性。所谓“天不变,
道也不变”,不变、不化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为典要”,没有什么固定的绝对法则
可守;“唯变所适”,一切要适于变化了的与正在变化的事实和形势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
人制宜。
    忧患意识、乐天知命与团结进取的精神。上下五前年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并非一帆风顺,
而是历经坎坷与磨难,但我们最终还是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一直生生不息的绵延着,这其中一
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深知安危存亡之道。“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
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
保也。”(《系辞下》),“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
行恒简以知阻。”(〈〈系辞下〉〉),我们有忧患意识,更有团结、乐观、开拓、奋进的进取
精神。“乐天知命,故不忧。”“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系
辞上〉〉)。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生生不息的精神。《易传》在人格的培养、在品格的塑造上也是极具
魅力的,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如今已成为清华校训的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这两句话
了,他们分别源于《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卦》的《象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话不知鼓舞了多少人身处困境的人们顽强不息地走下去,
直至胜利;也塑造了我们整个民族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优秀品格和铁肩担道义、大公无私、
广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这些也都和那些平时只知静坐谈心性,临危只能一死报君王的
小儒、弱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系辞上》说“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矣。”《系辞下》说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
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坤是整个《易》的纲要,乾坤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宇宙精神
是中华民族之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之魂,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五千年得以绵延不息的最强大的
内在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坎坷磨难德的民族 ,我们深知安危存亡之道,今天正走进世界强国之列
的中国是永远不会忘记近代的百年屈辱与苦难,我们永远会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
交”的铁的教训,发展好我们的经济,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这也是对乾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的“阳刚强健”精神的秉承。“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好生之
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有实
力但不尚武力,我们有雄气但不霸气;我们是以王道怀柔天下,而不是以霸道征服天下;我们自
强不息,我们会越来越强大,但我们强而不骄,强而不横,我们厚德载物,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必将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趋势;是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9月第一版第一卷,第118-132。
[2] [3]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480页。
[4 ] 同上。第481页。
[5] 同上。第484页。
作者简介:
翟奎凤,  男   1980年生  安徽阜阳人
南京大学哲学系02级硕士
电话025-83594641
Email:zhaikuifeng@eyou.com
      Zkf804.student@sina.com
文章出处: 周易研究中心
文章作者: 翟奎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