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明代易学史》《清代易学史》姊妹篇出版 ——李秋丽著《元代易学史》评介

发布人:韦力     发布时间:2021-08-20     点击次数:

该书乃由责编孔帅先生代为求得。此书的出版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可见受到了多方面专家的首肯。全书分为七章,前有《概述》,正文每章重点讲述不同身份的易学家,比如第一章是元代理学家研究易学,此后的几章依次为元代隐士易学、元代朱子后学易学、明官方易学之先声、元代汉化少数民族易学、元代图书易学和元代道教易学。除第五章外,每一章重点论述三位代表人物,由此可了解到李秋丽老师的这部专著涉及到了不同身份与角色的人对易学的研究。

《概述》中首先提及《周易》原本是卜筮之书,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故李秋丽认为“它的文化基础是中国人对于天道的信仰”,在这个前提下,再加上原始社会先民们缺乏人文理性的自觉,选择通过筮法寻求鬼神的启示,以此来指导自身的进退。正因如此,《易经》产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脱离原始宗教色彩。《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元典,故后世一直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释,而元代易学乃是整个《周易》研究史上的重要阶段。

元朝统治时期,儒家文化虽然有所衰微,但并未消亡。蒙古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稳定,逐渐提倡儒家文化,极力尊孔崇儒,成宗时下诏崇奉孔子,武宗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文宗时又封孟子为亚圣公,并将宋儒周敦颐、二程、张载、司马光、朱熹、张栻等从祀孔庙。早在太宗窝阔台时,耶律楚材建议“用儒术选士”,太宗接纳了他的建议,正式举行了“戊戌选试”,但此次高考只是确定儒士户籍,并免除徭役,儒生们并没有受到重用。后来世祖、成宗、武宗时,朝廷多次讨论科举事,但均未实施,直到仁宗时,科举制度才正式颁行。延祐元年实施的科举法中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由此确立了经学考试以程朱的经注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程朱理学遂成为官方经学。

本专著第一章讲述的就是元代理学家对易学的研究,该章重点讲述了许衡、刘因和吴澄三位大名家。巧合的是,我的寻访之旅分别找过这三位的遗迹,其中许衡找到了墓园,吴澄找到了墓址,唯有刘因了无痕迹。李秋丽说,刘因与许衡、吴澄不同,他身上具有“曾点气象”。刘因易学思想的主旨是维护朱子易学,他作有《河图辨》,认为朱子已经将河图之说讲解得很圆满了。至元十三年,刘因作《太极图后记》,他认为周敦颐就是太极图的作者。按照朱震《汉上易传》的说法,周敦颐从穆修那里得到太极图,但是刘因经过推断,认为穆修去世时周敦颐才十几岁,故不可能得传此图。刘因考察了先天图和太极图,认为从易理上来讲,两者皆出自河图。

关于元儒与朱学的关系,李秋丽引用了钱穆先生给出的断语:“元儒之于朱学,终不能不偏于博文一途。既已仕于元……大节已亏,何论约礼。”李秋丽在专著中分别讲述了元代朱子后学胡方平、熊良辅、熊禾在易学方面的成就。按照明代杨士奇的说法,“朱子《易学启蒙》,惟胡方平最善。”胡方平受《易》于朱熹女婿的学生董梦程,是朱门嫡传的三传弟子,其子胡一桂也是元代最重要的易学家之一。李秋丽分别论述了这几人的易学研究成果。

专著中还谈到了元代汉化少数民族易学家耶律楚材和保八。耶律楚材的父亲耶律履是金代易学家,故易学乃其家传。耶律履撰有《揲蓍之说》,此文对《周易》中的大衍筮法有一定研究。按照《元史》本传中所载,楚材擅长卜筮:“壬午八月,长星见西方,楚材曰 :‘女直将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帝每征时,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楚材夜观星象,看出女真人将易主,转年果然金宣宗去世,故皇帝每次出征必定让楚材先卜吉凶。由此说明了楚材对《周易》之稔熟。

保八是蒙古人,亦有文献称其是色目人,其一生精研《周易》,著有《周易原旨》等多部专著。李秋丽还提到全真七子中的郝大通对易学同样很有研究,通过一系列考证,人们所熟悉的元代理学家、文学家,甚至是道教中的人物,都对《周易》有各自的理解。李秋丽能够对各色人物的易学观念一一作出梳理,使读者能够全面的了解元代易学,她为此所下的工夫超过一般人的想像。

《元代易学史》,李秋丽著

齐鲁书社202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