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二届易学与现象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9-12-11     点击次数:

2019年12月7日至8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易学与现象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易学的‘事情’本身”,围绕代表中华文化根脉的易学和西方现代哲学主流之一的现象学之间的会通展开学术研讨,探寻两者在思想理论与方法上的相通之处,对会通易学与现象学、开显中西哲学的新生面、拓宽相关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大学校长助理、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邢占军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等出席开幕式。

邢占军教授表示,山东大学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之一,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地处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更让山东大学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对拓宽易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意义重大,同时也将为山东大学的新文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提供宝贵经验,为实现山东大学“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贡献智慧。刘大钧先生表示,会议召开之日正值大雪节气,《周易》卦气说以大雪对应兑卦上六,《兑·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正与学术研讨之意相合。多年来,山东大学易学中心在周易经传、象数易学、出土文献、易学史、易学古籍整理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推动当代易学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举办本次会议,是为了推动当下易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期望本次研讨能推出一批会通易学与现象学的优秀成果。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教授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南京大学学报主编王浩斌教授教授分别致辞,表达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殷切期望与良好祝愿,希望会议研讨能为今后易学与现象学的进一步会通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东南大学学报》主编徐嘉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杨嵘均教授等4位学者分别主持了4场会议报告,9位学者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山东大学林安梧教授阐释了对中国哲学、易学与现象学关联问题的思考,其唤醒古典汉语语感、与西方哲学展开互有主体性的交谈对话等认识,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从分析何谓形而上学入手,介绍了儒道两家对《易经》的两种形而上学阐明,分析了《易经》的形而上学剩余及其意义,指出《易经》理论体系的高度严格性与开启别样解释的可能性。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由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现象学出发,审视了《周易》与现象学的对应,探讨了研究《周易》与现象学的意义。中山大学张丰乾教授从空间、时间、境遇、哲理、解忧之道等多个层面考察了“解”之象与“解”之道,具体展示了中国哲学独特的表达方式。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紧扣会议主题,展示了各个时代的易学事情本身,揭示了不同时代的易学场域。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的现象学应当成为“中国现象学”而非“在中国的现象学”,继而在阐述其意本论哲学的基础上,对《周易》的解卦进行了详细解读。湖南大学陈仁仁教授从黑格尔对《易经》哲学的肯定与批评说起,比较了“易象”与“现象”,分析了八卦的生成及意义,提出易象与占筮是理性与理性主义的萌芽。山东大学董春博士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审视《周易》,就现象与见象、直观与观象、忘象与易道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山东大学蔡祥元教授对易象与易道的关系、易象何以能“彰往察来”、圣人取象与感通等问题进行了现象学考察,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如何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易学问题。主题发言过后,南京大学王浩斌、白欲晓,中国政法大学刘震,山东财经大学王广,以及山东大学傅永军、李章印、黄启祥、沈顺福、谭明冉等9位专家分别点评了报告的价值与亮点,并就报告中的具体问题与发言人展开了交流。

为使本次学术研讨会真正开出成效,会议安排了充足的讨论时间。四场报告的讨论环节和会议最后的集中讨论气氛热烈,与会学者围绕“中西哲学对话会通何以可能”“中国现象学的内涵”“《周易》之象与现象学”“象思维、辩证思维、概念思维”等焦点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山东大学李尚信教授在闭幕式上表示,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使易学与现象学的对话会通不断走向深入。

本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易学与现象学的会通。会议上既有激烈的学术交锋,也在讨论中达成了一些共识。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通大学、湖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报》及山东大学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